黑龙江省烟叶生产稳定发展的研究分析
摘要:本文从全国烟叶生产形势进而至黑龙江省烟叶生产形势进行分析。结合黑龙江省生产实际。并对本省的烟叶生产发展措施提出意见和建议,为龙江烟叶生产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调:烟叶;影响因素:发展措施
黑龙江省地处北纬43°26′-53°33′,东经121°11′-135°05′,是祖国最东北、纬度最高、气温最低的边疆省份。属温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雨热同季,冬季漫长,全省平均气温在5℃-4℃之间。无霜期100至149天,取暖期5至6个月。黑龙江省地域辽阔,已垦耕地有13000万亩,森林、煤炭等资源也十分丰富,具有发展烤烟生产的潜力和物质优势。
截至2013年,黑龙江省烤烟种植户为11055户,种植面积43.6123万亩.计划收购烤烟商品量约为134.1万担;2014年种植面积为41.4万亩,商品量为124.8万担;相比2013年商品量减少9.3万担,减少比例约为6.9%,2015年全国还会减少收购计划200万担,黑龙江省预计仍会至少减少7%左右,商品量剩余大概115万担左右。在新的形势下,黑龙江省烟叶种植面积和烟叶收购量却连年滑坡,因此进一步优化我省烟叶生产布局,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烟叶质量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烟叶质量的过程控制,实现烟叶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已迫在眉睫。
一、制约黑龙江省烟叶发展主要因素
1.烟农队伍流失严重
烟农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减,原因是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让妇女、老人成为农村劳动力的主力军。由于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成为供方市场,导致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规模化种植成本增加。
2.种植风险高
由于种植品种单一、烟田连作、土壤改良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局部烟田土壤地力下降,土壤酸化严重,病虫害逐年加重,产量和质量损失严重,给烟农带来了巨大损失。虽然开展了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基础条件差,底子薄,仍然无法抵御越来越频繁的自然灾害。一旦遇到此类情况,烟农损失惨重,直接影响到下一年的生产生活。
3.生产技术水平不高
目前,随着卷烟结构的调整,烟厂对烟叶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由此要求生产技术也应随之提高。用传统的老技术、老方法生产出的烟叶质量,显然不能符合烟厂对原料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肯定处于被动地位。生产技术不高是限制黑龙江省烟叶质量上档次、生产上规模的重要因素。
4.经营主体目标不明确
许多烟叶从业人员市场意识淡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对自己种什么样的烟叶比较清楚。但是对市场需求要什么样的烟叶却知之甚少,其产品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产品质量风格不突出,工作目标过分侧重于“完成生产计划”而没有把“满足市场需求”放在应有的位置。
5.科技措施难到位
农村种烟积极性略高的只有中等富裕的农户、较贫困农户因为无资金投入和出外打工的家属均不愿意种植烤烟。因此种植规模比较分散。农户科技素质参差不齐,对科学技术的接受和理解程度不同,当政府和烟草部门组织人员组织科技示范时,有的农户并不重视。这些都制约了科技措施到位率和转化率的提高。
二、促进黑龙江省烟叶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1.稳定种植规模
加大产前投入和扶持是搞好烟叶生产的重要保证。烟草行业在产业政策引导、产前资金投入、技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都有相关政策。产区应认真落实好各项投入政策和扶持政策。运用好各种专项资金,确保各项资金都运用到相应的项目上。要及时兑现各种扶持款补贴政策,降低烟叶生产投入成本,提高烟农种烟积极性,稳定烟农队伍及稳定产区。
2.建立烟草保险制度
积极开展烟草农业保险,探索合理的保险形式。以保护烟农利益。建立气象服务和抗灾体系,通过与气象部门的合作等加强自然灾害的预测,以有效地控制突发情况。完善病虫害统防统治体系。建立病虫害的预测和控制机制。减轻病虫害对烟叶生产的影响。改善生产条件,增强烟区和烟农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开展生产自救的能力。
3.大力推广各项新技术
烟农技术水平的提高才能真正地发挥先进技术的作用。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此必须要做好各项技术的示范和培训工作。一方面要加强技术和业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农民走适度规模种植的道路,迅速提高技术的到位率,提高烟叶质量和经济效益。
4.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加强基本烟田保护,合理轮作,积极进行土壤改良,大力开展土壤酸化治理,解决土壤障碍导致“病害死烟”的问题。积极探索散叶堆积烘烤,解决劳动力不足和烟叶质量进一步提升的瓶颈问题。
5.准确定位合作社综合服务职能
积极支持和鼓励合作社在开展生产环节专业化服务和基础设施管护的基础上,开展适用技术推广、烟农技术培训、烟叶科技试验等项目,探索将肥料、农药、农膜等烟用物资的配送,烟苗、烟叶的运输等业务交由合作社承担,拓展合作社业务服务范围,增加合作社盈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