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_绿色经济,“潜在宝贝”

  多年来的发展路径表明,贵州马铃薯产业加快发展的态势喜人,有望冲出“夹缝”,成为南方最大的商品薯生产基地、脱毒种薯供应基地和重要加工基地的“桥头堡”。      马铃薯,自明万历年间从南美洲秘鲁安第斯山区辗转来到中国,从此顶风沐雨,生生不息。随着时代发展,来自山里的马铃薯走进城市,走进城市人的日常生活和高档宴席,宛如川戏中的“变脸”,多种脸谱竞相展现,油炸薯条、油炸薯片、干煸洋芋丝、青椒洋芋丝、洋芋鸡等等,种类繁多,目不暇接,让人回味无穷。
  面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挑战,马铃薯在世界粮食排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2007年10月18日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会议上,将2008年定为“国际马铃薯年”,马铃薯被赞誉为“潜在宝贝”。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土豆问题,我很关心。小土豆、大产业、管大用。”当前,世界粮食价格飞涨,而马铃薯却以适应性强、种植容易、食用简单、价格低廉而从平常百姓家走进豪华名宅,走上高级酒楼取代燕窝鱼翅。
  
  从厨房走向市场的多层次并存困局
  
  据不完全统计,在欧美国家,平均每人每年消费马铃薯食品折合为鲜薯的数量为:英国100千克、美国60千克、法国39千克、德国19千克。
  纵观发达国家马铃薯加工业市场发展趋势,正逐步走向品种专用化、生产规模化、技术高新化、质量控制全程化。
  贵州的马铃薯80%以上用作粮食、饲料和种薯,其中近15%作蔬菜用,加工率仅为5.17%。全省马铃薯加工业呈现以淀粉、全粉、薯条、薯片加工为主,大量粉条、粉丝等粗加工多层次并存的局面。目前,具有一定规模的加工企业6家,主要分布在贵阳市、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等马铃薯传统主产区。
  就市场现状而言,我省马铃薯加工业起步虽晚,但因市场需求旺盛,发展迅速:
  淀粉市场发展迅猛。近年来,我省的马铃薯淀粉因原材料品质好,产品纯度高,外观颜色好,深受市场欢迎,部分产品还出口到韩国、日本等。
  方便食品市场方兴未艾。一是油炸马铃薯片市场前景广阔,全国年消费量已达5万吨,目前贵州稍具规模的薯片加工企业仅一家,年产量约1300吨,市场潜力较大。二是以马铃薯雪花粉为主要原料生产的复合马铃薯片,在国内市场的年销售量达1―1.5万吨左右,但只有1/3为国内企业生产,市场空间很大。三是随着西式快餐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速冻薯条近年正以5%―10%的速度增长,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
  就贵州马铃薯的产业市场拓展来说,还存在不少问题。原料方面,加工专用原料缺乏,加工基地建设薄弱,贮藏保鲜技术落后;加工方面,产品结构不合理,加工企业规模小,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完善,环保问题有待改善。
  但我省发展马铃薯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一是自然条件优越。我省气候、土壤等自然资源条件十分有利于马铃薯的生产和加工业的发展,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多样性增加了马铃薯加工生产的时间跨度,减少了加工企业的设备闲置时间和原料库容。
  二是品质优异。我省马铃薯的主要生产区多位于海拔较高山区,污染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较小,加之土壤等因素的综合作用,造就了我省马铃薯的优越品质,加工出的淀粉制品白度好、细度适中、纯度高。
  三是区位优势明显。我省是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又是我国南方主要的马铃薯生产区和集散地,十分有利于马铃薯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就发展前景来看,随着食品工业以外的行业对马铃薯淀粉的需求不断增加,未来马铃薯淀粉市场将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据了解,目前全省推广的品种淀粉含量14%―17%,只及国外的一半。我省作为马铃薯生产大省,具有生产成本较低的价格竞争优势,大有发展空间。
  只要抓住机遇,认真做好区域规划和布局,把贵州马铃薯产业化市场做大、做强、做精就大有希望。走规范化市场化产业化之路
  开拓土豆消费市场,将小土豆做成大产业。
  马铃薯是我省重要的四大粮食作物之一,省内种植面积和产量次于水稻和玉米,超过小麦,位居第三。目前,我省马铃薯种植已经达到950万亩,位居各省之首,成为我省名副其实的特色优势作物。“十一五”期末,将达到1000万亩。但由于我省产业开发不够,单产水平和商品率不高,加工起步较晚,流通转化不畅,发展潜力尚未充分挖掘。
  我省马铃薯品种目前约40多个品种,尤其是马铃薯脱毒育种扩繁,解决了种薯退化难题。但是,我省马铃薯种植还存在品种混杂、耕作粗放等问题,直接导致单产较低、质量不高,不适应市场需求。目前,主推品种是“粮食型”,而高淀粉型、早熟型、菜用型、油炸型等品种推广较少,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我省马铃薯生产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却不能形成规模,造成经济效益相对不高。其中原因值得我们反思。所幸的是,差距中孕育生机。
  2008年1月2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旨在把马铃薯产业摆在农业农村经济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强化政策及相关措施,突破产业发展关键环节,努力把马铃薯产业做大做强。明确提出:到2010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突破1000万亩,鲜薯产量1200万吨,产品商品率30%,加工率10%,实现总产值85亿元。到2015年,种植面积稳中有增,脱毒薯面积达到1000万亩,鲜薯产量1600万吨,产品商品率50%,加工率30%,实现总产值145亿元。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马铃薯产区,南方最大的商品薯生产基地、脱毒种薯供应基地和重要加工基地,使马铃薯产业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
  更为可喜的是,我省已建立组织协调机制。成立马铃薯产业发展联席会议,作为全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议事协调机构。各市(州、地)和主产县,已建立相应马铃薯产业发展促进机构,抓紧制定推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各职能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正形成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无疑,要发展贵州马铃薯产业,我们必须用更加开放的眼光检视自己,从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扩展消费市场,健全物流体系,促进马铃薯产品的市场流通,强化市场流通基础建设,加强马铃薯产地批发市场和储藏设施建设,提高周转、集散、运输服务能力,疏通和用好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增强品牌意识,打响黔薯品牌。
  
  一个县的产业发展样板之路
  
  初秋时节,刚刚“出土”的威宁脱毒马铃薯成了抢手的“金蛋蛋”。记者一位朋友欲求购几件箱装精品马铃薯,几经联系订不到货,在当地农业部门的帮助下,才从另一个大买家手中分出2箱。朋友感言:“威宁马铃薯是块‘金字招牌’呀,竟卖得这样火!”
  皮薄、眼少、口感好的威宁脱毒马铃薯已走出贵州,打入全国市场,远销异乡。每到夏马铃薯和秋马铃薯的收获季节,市场需求旺盛,产品供不应求。这里生产的脱毒马铃薯直接卖给麦当劳、肯德基等公司的供应商。
  依托与高校、研究院(所)的合作,寻求科技作支撑,用科技作为产业发展“加速器”,是威宁实现马铃薯产业跨越最有力的抓手。在“把风险留给政府,将利益让给农民”引种理念的催动下,农民换种的浪潮一年高于一年。马铃薯种植已基本实现脱毒化、良种化,脱毒马铃薯新品种推广面积达32万亩,占全县种植总面积的82%。良种配良法,夏马铃薯栽培、配方施肥、覆膜垄作、机播机收等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夯实了现代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基础。
  为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实现生产、加工、销售有效对接,威宁已建成雪山、草海、棒木等马铃薯专业批发交易市场;中小型农户产品市场和收购网点星罗棋布,遍布城乡,特别是威宁南方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在“外网市场、内牵农户、搞活流通”等方面,架通了产品走向市场的桥梁。在雪山镇,因为马铃薯的中转销售,新辟出了马铃薯一条街。
  近几年来,威宁自治县通过市场的大浪淘沙,更多地寻找自己的差距,寻找农产品走向大市场的良方,在品牌塑造上不懈努力着,已成为“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
  当地生产的“威宝”牌淀粉在同类产品中市场走势较好,在国内外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威宁南方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还向国家商标总局注册了“南方薯宝”马铃薯商标,现正申报无公害马铃薯产地和产品认证。马铃薯正逐步成为威宁绿色农产品的象征。
  阳光薯业,绿色经济,高原宝贝。
  做强做大马铃薯这一富民“金牌产业”,正在贵州高原形成共识并付诸行动。这一“特色农业”唱响“富民大戏”的愿望,将从曾经纸上谈兵的地图上一个几何概念的“区位优势”跃入现实的“产业优势”。
  事实上,聚焦多年来的贵州马铃薯产业发展路径,其加快发展的态势着实喜人,已经做好提前“卡位”的相关准备,有望冲出“夹缝”,成为南方最大的商品薯生产基地、脱毒种薯供应基地和重要加工基地的“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