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硕硕_十年开发成果硕,,再借东风促跨越

  开栏语: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10年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集中展示贵州在西部大开发10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并为贵州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抢抓机遇鼓与呼,本刊开设《西部大开发十年大变化》专栏,围绕综合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区域发展、重点项目推进等方面推出系列报道,充分反映10年来贵州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取得的重大进展。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1月5日下午,省委副书记、省长林树森在贵阳就贵州西部大开发10年来取得的显著成绩和如何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接受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人民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经济日报和贵州日报、《当代贵州》等省内主要媒体的采访。
  正视现实:贵州是西部的“西部”
  与西部其他省区市相比,贵州可能在很多方面都落后,可以说是西部的“西部”。 落后并不可怕,关键是现在的发展是不是可持续的,发挥自己的后发优势,尤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贵州完全可以比别人还快一点。
  记者:林省长,西部本身是欠发展地区,而贵州与西部其他省区市相比又存在一定差距,您觉得差距主要是什么?
  林树森:与西部其他省区市相比,贵州可能在很多方面都落后,可以说是西部的“西部”。主要差距有三个方面:一是特殊的自然环境使贵州的生产生活条件比较落后。比如,2000年刚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时,贵州通公路的里程才3.4万公里,而西部大开发10年大概每年增加1万公里,可见西部大开发之前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公路交通还是很落后。西部大开发之初,贵州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只有0.3亩,而云南、广西、四川等周边省区都在0.5亩以上。二是交通条件差造成贵州历史上发展晚,商品经济不发达,经济总量小、经济实力弱。三是贵州人口多,并且整体素质偏低。解放时贵州是1032万人,现在户籍人口肯定超过4000万人,翻了两番,而我国从解放到现在人口只翻了一番多。
  记者:您刚才讲贵州在几个方面存在差距,我们也注意到贵州几个方面的经济发展数据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还在拉大,那这些年贵州是发展了还是落后了?
  林树森:也不能讲差距是在拉大。比如,贵州原来最头痛的问题就是农民收入,从改革开放到2006年,贵州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例从80%多(1980年84.4%)下降到55%左右(2006年55.3%),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与全国的差距是拉大的。但2006年是一个拐点,近三年来大概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2008年已提高到58%,估计去年将接近60%。因此,不能简单地讲差距在拉大,实际上西部大开发这些年贵州在各方面还是有很大进步的。
  记者:到2020年我们国家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对于贵州来讲现在还面临着要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那对于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会不会觉得距离尤其大呢?会不会更增加您的压力?
  林树森:统计部门长时间在监测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进程。全国2000年就已经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但现在我们都还没到达,大概是90%。中央提出全面小康后,我们更落后了,2008年全国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是74.6%,贵州才56.5%。
  记者:那您着急吗?
  林树森:不着急,光着急也没用。当然,并不是落后了不着急,我们也在拼命地干。我认为,落后并不可怕,关键是现在的发展是不是可持续的。从全国来讲制定一个衡量指标是非常对的,不然没量化指标,但除了统一指标外,衡量全面小康应该允许多元化。许多专家学者都在讨论现代化,什么叫现代化?现在七大工业国中,国家之间有些指标不管是总量还是平均水平,都可能相差一个数量级,但谁都认为他们是现代化。所以现代化是多元化的,没有讲就是一个模式、一套指标,全面小康的衡量也一样。
  记者:那贵州是不是有自己特色的一套指标呢?
  林树森:那不行。首先必须承认我们全面小康进程的落后,而且每年都需要提高,这个事要做,但在这个基础上,更应该发挥自己的后发优势。尤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贵州完全可以比别人还快一点。所以,一方面全面小康的指标我们要赶、要做,关键是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应该允许全面小康的多元化。道理很简单,一个广州人一天没有30块钱过不了日子,贵州少数民族村寨里不一定需要这么多,温饱解决了,能够天天唱歌跳舞,也很幸福。
  
  发展成就:西部大开发给贵州带来了巨大变化
  从现实来讲也不是说贵州永远就落后,西部大开发以来这十年,是贵州历史上增长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我们将进一步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记者:近年来四川、重庆、云南、广西等西南省区市都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经济圈,比如成渝、北部湾等一些重点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风生水起,然而,贵州地处西南腹地,不沿边、不沿海,相较之下发展特色在哪里?
  林树森:这个问题你提得客气一点,我猜你的本意是:人家发展比你好比你快,现在又有各种名堂的经济区,你又落后又没什么名堂,你的发展怎么办?首先是对周边地区有很多名堂我们表示羡慕,对人家发展得好我们要认真地学习。其次,我们也可以探讨一下这些概念。成渝经济区实际上西部大开发之前就有这个名了,在西南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就是成都、重庆,由中心城市引领的经济区应该是成渝经济区,这个经济区当时应该包括整个西南,起码是贵州、最低限度是贵州的北面。2006年我到贵州工作,贵州北面的一些地区,甚至连贵阳都称自己属于成渝经济区,但现在人家对包括贵州没兴趣,最近不是听说有人在策划川渝陕经济区吗?贵州穷、落后,没什么油水,往北走,把陕西包括进去,因为这几年陕西发展不错,并且也有很多资源。其实,2007年国家做的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里还有一个南(宁)贵(阳)昆(明)“城市带”,谁会重视“南贵昆城市带”?本来是连接三省区的南昆铁路,他们两省协商,通过铁道部把线路拉直并开工,不再经过贵州。这样贵州就跟谁也搭不上边了,虽然我们可以提黔中经济区、贵阳城市经济圈这些口号,但提这些东西谁理你?你穷、你落后、你自己跟自己玩。
  目前还不能说我们属于什么经济区。如果真的搞个什么经济区就能解决贵州问题的话,相信中央也会给贵州搞一个什么经济区。实际上中央对贵州是很支持的,没有中央的支持哪有这些年那么多基础设施项目。贵州发展的当务之急并不是搞什么经济区,关键是尽快改变整个物流条件,把经济发展起来,再讲什么经济区就会有人相信。
  事实上,从现实来讲也不是说贵州永远就落后。锦涛同志2005年到贵州视察指导工作,希望贵州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2005年到现在贵州有什么大的变化没有?我认为这4年至少有三个方面实现了跨越:一是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全省财政支出从“十五”末的520亿增加到去年的1358亿,今年肯定超过1500亿,比2005年增加1000亿,是2005年的3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十五”末为1000亿,去年为2430亿,今年肯定超过3000亿,比“十五”末增加2000亿。一年投资增加2000亿,哪怕“十二五”不增加,5年就是增加1万亿,肯定是量变引起质变。二是基础设施,最重要的就是交通、水利。我们到去年底高速公路通了1188公里,14万公里公路通车,保持一年超过1万公里,并且更重要的是,到2012年我们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3000公里,到2013年达到4000公里。2008年全国高速公路超过3000公里的省份也就6个,也就是说三四年后贵州高速公路就可以达到2008年先进省份的水平。在快速铁路方面,贵阳到广州已经开工建设,贵阳到长沙、重庆、昆明、成都这四条大概最近就可以动工,五条铁路在贵州境内超过1250公里,省会贵阳通往全国七小时快铁交通圈正在加快变成现实。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估计“十二五”将达到0.9亩,肯定可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三是通过整体的制度安排把事关民生的一些关键问题解决得比较好。比如农村医保,原来规划“十一五”新农合农民参合率达到80%以上,现在已经达到94.25%,高于全国和西部平均水平。“普九”,去年我们已通过国家督导评估检查,现在全国还有40多个县没有过关,其中没有贵州的县。农村低保,我们现在保到了580多万人,省里安排各个县每年用于保障农村贫困群众基本生活的资金平均达3000多万元,10年前我省很多县的财政开支也才3000多万,应该说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总体上没有问题了。
  记者:您在2008年的时候用“不容乐观”来形容贵州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在您看来对贵州来讲最不容乐观的是什么?
  林树森: 2008年底我讲不容乐观,主要是针对当时的形势讲的。当时贵州除了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外,在年初的时候还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很多输电塔都倒下去了,停电两三个月,基本上是全军覆没,经济到下半年才慢慢恢复。尽管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省GDP仍然增长了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8%,但年末我们又遭遇了金融危机。贵州的工业很多都是上游产业,一旦下游产业出现问题,肯定很快影响到我省的企业生产和发展。
  记者:在形势最严峻的时候,您还乐观地讲“机遇千载难逢”,请问贵州面临一个什么样的好机遇?
  林树森:当前贵州面临的最大机遇就是中央深入推进新的十年西部大开发。从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贵州整个10年的进步是很大的,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西部大开发给贵州带来了巨大变化:一是经济总量等经济指标都上了一个大台阶。1999年,贵州GDP大数是900多亿,去年是3600多亿,刚好翻两番;财政收入从130多亿增加到去年的780亿;财政支出更是如此,因为有中央帮助,从170多亿增加到去年的1300多亿。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公路通车里程从1999年的3.4万公里增加到去年超过14万公里。农村有效灌溉面积从1978年到2000年增加了200万亩,而仅“十一五”就可增加大概800万亩,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从1999年的0.3亩提高到去年的0.58亩。三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贵州森林覆盖率最低的时候只有12.6%,2006年普查时超过了39%,从2006年到去年又过了3年,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现在已超过40%。同时,我们现在更加注重环保,国家下达我省的节能减排任务完全可以完成,空气质量也有很大改善。四是特色产业发展有很大进步。国家实施西电东送工程帮助我们上了很多现代化的电厂,有力地促进了我省能源工业发展。从2000年至2009年,全省新增电力装机2114万千瓦,是从建国到2000年电力装机总和的4.27倍。在电力工业的拉动下,煤炭年产量已从2000年的3677万吨增加到去年的1.36亿吨。在烟、酒和装备制造等方面也形成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去年茅台酒基酒产量已达到2.3万吨,贵阳烟厂卷烟生产能力达到100万箱以上。民族制药、特色食品等产业也有了很大发展。
  以上几个方面变化的结果就是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去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2000年的2.5倍和2.2倍。并且很多民生问题包括农村低保、医保、“普九”、农村危房改造等,通过系统制度安排都总体上从根本得到解决。可以说西部大开发以来这十年,是贵州历史上增长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我们将进一步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找准着力点:对贵州现阶段而言,最关键还是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对贵州现阶段而言,最关键还是可持续,哪怕现在不大全面、不大协调,也不要紧,只要可持续,总有一天可以全面、协调;要是现在做的不可持续,哪怕再全面、再协调,做了也是白做,这是一个思维方法。
  记者:毕节试验区建设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您认为毕节试验区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经验是什么,为什么毕节这个原来比较落后的地区能够实现较快发展?
  林树森:毕节试验区是锦涛总书记在贵州工作时亲自倡导建立的,当时提出了“扶贫开发、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应该讲毕节原来是贵州一个比较落后的地方,但经过这么多年发展,三大主题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森林覆盖率从原来的14.9%提高到现在的接近40%,人口出生率从原来的21‰下降到现在的7‰,人均收入已从原来的几百块钱增加到现在的几千块钱,都是成倍地增长。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特色经济也有了很大发展。
  毕节试验区发展的宝贵经验主要有三条,首先就是一个地方的发展要有一个系统的思维,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当时锦涛同志并没有因为贵州穷,就只在穷这方面做工作,而是把事关贵州长远发展的扶贫开发、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都考虑到了,并提出了系统的解决措施。第二,要树立样板。在毕节这样一个相对贫困的地方,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改变面貌,而是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尤其是通过树立样板加快发展。毕节正是通过在煤炭资源开发、电厂建设、特色经济发展等方面树立了一些有效的样板,让大家看到了希望,并且去仿效,从而带动了整个发展。第三,要科学合理地组织力量去攻坚克难。一些原来看起来不可克服的问题,只要下决心还是可以克服的。就拿全省水利建设来说,你很难想象西部大开发前贵州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才0.3亩,但我们仅通过近3年的努力,就增加了0.21亩。接下来3年省本级能够投进去的钱肯定比这3年都多,也就是说后边3年还可以再增加0.21亩,那时人均就能达到0.8亩,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又如公路建设,到去年底我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是1188公里,今年开工和在建高速公路还有3000多公里,到2013年通车里程将超过4000公里,肯定贵州的交通物流条件就彻底改善了。
  记者:但是系统筹划过程中会不会见效比较慢,不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可能会见效比较快,这样会不会让大家着急?
  林树森: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貌似很快,最后会适得其反。我理解,我们党之所以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这个道理。现在我们做任何事,并不盲目追求一定要多快,但一定是今天做了明天要能起作用。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对贵州现阶段而言,最关键还是可持续,哪怕现在不大全面、不大协调,也不要紧,只要可持续,总有一天可以全面、协调;要是现在做的不可持续,哪怕再全面、再协调,做了也是白做,这是一个思维方法。
  记者:您讲到今天做的事情到明天就会有收获,要可持续发展,那咱说心里话,我们真的希望能够更快地发展,我们真的能够有底气对那些耗能大、污染大的企业和项目说不吗?
  林树森:中央强调控制“两高”,在贵州得到了不折不扣的落实。我们要生态保存良好,尤其强调要严格控制高污染。对于高耗能产业,从贵州的特殊省情出发,如果该产品生产的单位能耗能够达到行业的先进水平甚至平均水平,该产品在贵州生产也是贵州的优势。贵州有煤有电,发展煤电产业得天独厚。西部大开发以来,通过实施西电东送工程,电力工业找到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突飞猛进。但现在我们的电送给广东,单过网费一度电就是1角4分多,如果电全部在省内用,每度电成本就降低1角4分多,用电企业的竞争优势就会得到提高。比如,贵州本身就有铝矿石,只要电解槽耗电水平是在全国平均水平,有了廉价的电力,是不是在贵州生产电解铝更有优势?控制“两高”严格说在贵州只有“一高半”。
  记者:贵州这几年在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哪些打算?
  林树森:现在制约贵州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还是交通物流条件,交通不好,物流成本高,整个工商业肯定受到影响,这就是这些年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发展交通的原因。在加快改善交通物流条件的同时,我们正在从三个方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一是依托煤炭、电力工业和能矿资源组合良好的优势,大力发展原材料工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形成一条从原材料到制成品的完整产业链。二是加快发展烟、酒、中药材等特色经济,包括少数民族的一些旅游工艺产品。三是依托军工企业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和适合贵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相信,我省交通物流环境改善以后,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会更完善,产业发展水平会更高,产业链将进一步得到延伸,同时由于我省有电力、劳动力、气候等资源优势,沿海很多加工工业就可以转移一部分过来。对环境、气候有特殊要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等,我们将结合在装备制造等方面具备的工业基础和实际条件进行筛选,有重点地培育和发展。
  记者:其实来过贵州的人都知道贵州旅游的地方特别多,景点特别吸引人,但是现在全国游客可能首先会选择一些知名度更高的地方,包括国外的游客,到中国最先想去的几个点可能并没有贵州。这是说明贵州在旅游开发上有什么问题,还是确实旅游资源不够好?
  林树森:肯定不是旅游资源本身。当然,旅游资源本身也有开发的问题,但更关键是两个问题,一是交通,二是城市。因为人家来旅游,主要是休息,图的是过得舒服,如果连好的酒店都没有,好的环境也没有,肯定就不行;旅游还要购物,还要看当地很多东西,都应该让人家感到舒服。因此,关键是怎么样把交通、城市、旅游点等基础条件搞好,包括提供的软件服务,像导游和旅游环境、人文环境等。这些对贵州来讲都是需要时间的,不能盲目求快,太快了可能会适得其反。
  记者:贵州旅游发展的潜力还很大,是吗?
  林树森:潜力的确很大。贵州的自然和人文都保存了原生态,只要不破坏,到处都是景点。贵州这个地方非常神奇,很多地方包括喀斯特溶洞等,都是很漂亮的,只是现在的基础条件还不行。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合理开发,将来肯定能成为一流景区。
  
  突破发展瓶颈:加快改善交通物流、水利等基础条件
  贵州的一大优势就是现在还没受什么污染。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好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机遇,加快改善交通物流、水利等基础条件,充分发挥生态保存良好的优势,贵州肯定会一天比一天好。
  记者:其实在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各省区市都是要抓住这个机遇,发挥自己的特色。贵州的优势在哪里,怎么利用优势来抓住这个机遇?
  林树森:贵州的一大优势就是现在还没受什么污染。为什么说这是优势?因为随着贵州整个物流条件的加快改善,物流成本就会降低,加上土地没有受到污染,贵州的农民就能种无污染的作物去卖,就能赚钱。现在香港、广州的有机蔬菜已卖到30块钱一斤,在贵州别说30块钱,3块钱卖出去也是很大的收入。由于投资者对贵州物流条件的改善有了很好的预期,现在已经有人来贵州投资种蔬菜了。去年我们蔬菜种植面积已达1200多万亩,光蔬菜种植就给全省每位农民带来了466元钱收入。再比如茶,贵州的绿茶品质很高。现在东部地区有的地方土地已被污染,有重金属,如果将来要公布茶叶的具体成份,相当一部分地方已不适合种茶。而贵州的生态保存得很好,种的茶叶是非常地道的有机茶,肯定可以卖更好的价钱。现在也已经有一些沿海地区的投资者到贵州来建茶园了。因此,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好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机遇,加快改善交通物流、水利等基础条件,充分发挥生态保存良好的优势,贵州肯定会一天比一天好。
  记者:我们知道贵州有句话,“天无三日晴”,也就是天气比较阴,降雨量挺大的,为什么水在贵州会成为一个问题呢?
  林树森:贵州年降水量1100至1300毫米,地表水资源量超过1千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但为什么还缺水?一方面,因为贵州93%是山地,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导致天上的降雨都变成地下水流走了,存不住水。另一方面,即便是形成了径流,由于地形深切,往往江河两岸是高山,中间是峡谷,取用难度大、成本高。因此,贵州属于工程性缺水。工程性缺水就只有靠做工程来解决。从解放到西部大开发,贵州的水利建设投入很少,这跟我们国家的投资管理体制有关,由于贵州的喀斯特地形,没有什么大的工程,不能列入国家的盘子,国家投资自然就少。贵州本身在西部大开发之前财政是吃饭财政,拿不出什么钱来修水利工程,一直到2005年省级财政用于水利的资金也才两个多亿。但这几年在中央和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等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加大了水利投入力度,去年已达50多亿元,黔中水利枢纽也于去年12月开工建设,这是西部大开发以来继百色水利工程之后的西部地区第二个大型水利工程。“十一五”以来我们解决了7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并且都是比较高水平的,农村人口人均增加了0.21亩有效灌溉面积。水是一种稀缺的战略物资,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只要我们保质保量把水利工程做好,一年一年做下去,总有一天贵州的工程性缺水会得到根本解决,将来水资源可能还会成为贵州的后发优势。
  记者:刚才讲基础设施建设,讲了水,再说路,贵州“地无三尺平”,能够想象贵州修路尤其修建高速公路、铁路比其它地区更困难。您有没有算过在贵州修路成本比其它地区多多少?
  林树森:这个很清楚。我们现在纳入国家计划的高速公路大概是1公里接近1个亿,主要是国家给资本金。省里自己要修的高速公路技术标准要低一点,但大概也是1公里6000多万,比起中部一些平原地区,还是高一半到百分之三四十。尽管这样,我们还是必须修。因为贵州山多地少,土地资源和交通走廊资源稀缺,主要通道不能跟平原地区一样先修三级路,再修二级路、一级路,然后修高速公路。我们宁可慢一点,也要一次过把高速公路修好,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记者:修路的资金落实了吗?怎么解决的?
  林树森:落实了。纳入国家计划的高速公路是国家安排资本金。现在省里提出10年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自己需要出资修的大数是1440公里,按1公里6700万计算,也就是900多亿,按资本金25%计算,就是230多亿。十年完成,一年20多个亿。这笔钱一方面靠高速公路修了以后收费,除了还息还可以拿一部分出来再修高速公路;另一方面靠财政投入,从2008年开始,省财政安排10个亿,并进入财政预算基数,随财政收入增长而增长。加上其他方面的资金,每年20多亿是有保障的。
  记者:那占全部财政的多少?
  林树森:很少,我们去年花在高速公路的省级财政投资就是10来个亿,而我们去年财政开支是1300多亿元。贵州的财政很困难,关键是怎么统筹安排。
  记者:我们知道在交通建设上,贵州还有一个很大的规划,要建起连接泛珠、东盟的一个旅游大通道,它会通到广州,甚至还会通到泰国的曼谷。这个规划已经在落实了吗?
  林树森:这个规划主要是铁路系统。原来贵州铁路是不错的,北面是川黔铁路,南面是黔桂铁路,东面是湘黔铁路,西面是贵昆铁路,刚好一个十字交汇在贵阳。这个铁路系统支持了当初贵州整个“三线”建设。但这些铁路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的,标准不可能高,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的需要。由于贵州的铁路标准低,周边省区市都不希望经过贵州。首先是修渝怀铁路接京广线,然后是2007年铁路大提速,基本上都甩掉了贵州,贵州被边缘化了。怎么办?国家肯定是要帮助贵州的,铁道部、国家发改委支持我们修建贵阳至广州快速铁路,已于2008年10月开工。全线800多公里,在途时间3小时左右,比现在节省20多小时。这条路通了后,局面就全打开了。随后国家又相继批准贵阳至昆明、成都、重庆、长沙快速铁路立项建设,将来贵阳至广州、贵阳至昆明快速铁路和2008年4月建成通车的昆曼国际公路连接在一起,将形成一条连接泛珠和东盟的国际旅游大通道。
  这条大通道好在哪里?第一,极大地缩短贵州与珠江三角洲的时空距离。如果把香港和澳门算进去,珠三角的经济总量比长三角大,无论是对外旅游还是对外投资,都是很活跃的,经济活力和辐射带动能力都很强。第二,东南亚人口基数多,市场需求大,同时拥有丰富的资源,发展潜力巨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正式启动,东盟与我国的合作有很大空间。第三,大通道沿路3000多公里有众多旅游景点,而且都比较成熟,包括阳朔、桂林、黄果树等都是非常著名的景点,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停下来旅游,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条旅游线。第四,东盟十国中有五个是海岛国家,五个是陆地国家,过去跟我国的联系主要通过广州的海、空运输。原来我国三大枢纽机场中的广州机场主要是飞东南亚,同时广州港是世界十大港口之一,承担了东盟五个海岛国家的大量航运业务。这条陆路大通道打通后,东盟与珠江三角洲就能通过陆、海、空全面开展交流与合作。
  记者:那实际上我们的思路是想借广东和东盟地区经济发展的光,来取得经济的发展?
  林树森:对,是要借这个光。现在包括人流、物流、资金流等所有的流动,我个人的看法,人流是最关键的。
  记者:那我们是把人流吸引过来了,从我们贵阳过了,能不能把他们留下来,把他们的钱消费在我们贵州?
  林树森:有人流以后,自然就会有物流,人来了之后,投资者自然会考虑这个地方有没有投资机会。原来坐火车从广州到贵阳需要27个钟头,谁受得了?以后贵广快速铁路通了,只需要3个钟头,肯定有很多人来这里。这几年单珠江三角洲到贵州旅游的人数每年都是两位数增长,有了快速铁路以后,我们的市场前景会更好。
  
  未来展望:多彩贵州会更好
  现在穷不要紧,只要把基础设施搞好了,把环境保护好了,我们的子孙自然有发展的办法。只要把交通、水利、石漠化治理、污染防治四大基础性工作做好了,把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好了,贵州整个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肯定会有一个大的提升,我们就能把一个山川秀美、团结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贵州呈现给所有关心、关注、关爱贵州发展的朋友们。
  记者:那么未来10年,贵州要去实现下一步跨越的时候,有什么新的思路?
  林树森:可分两个方面去做:一方面是经济建设。无非是城市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未来10年贵州工作的重点。另一方面是社会事业。接下来10年,对以人力资源为中心的无形资产投资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发展讲到底还是要靠人才,投资无形资产可能比投资有形资产的收益更高,特别是在西部,在贵州。因此,我们“普九”实现以后,还要再提高水平,同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有技能的人才,再就是发展高等教育,千方百计提高人口素质。
  记者:展望未来10年的西部大开发,您能不能从政策层面提出一些建议,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希望中央有些什么支持?
  林树森:对贵州来说,需要中央支持的方面很多,我认为未来10年最需要中央支持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基础设施等有形资产的投入包括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应该进一步加强。这是下一步贵州发展迫切需要的,也是前10年西部大开发做得很成功的。我个人的看法,对西部的投资不能简单地用投资回报率、收益率等指标去作为安排计划的依据。比如公路建设投资,现在很多人都习惯用车流量等来评估修建一条公路的可行性,事实上这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没有好的路就没有车跑,也就没有经济,没有经济哪来的车流量,如果按照车流量来评估,路永远修不起来。所以,对西部的基础设施投资,更应该从促进社会和谐、保障社会公平、有利西部长远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去予以支持,西部这么落后的条件不加大投资肯定不行。二是加大以人力资源为中心的无形资产投资力度。西部大开发10年来,中央对西部地区社会事业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由于西部这些方面长期落后,历史欠账多,中央应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无形资产的投资,包括人才培养、人文建设、制度建设等。三是应更多地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根据西部地区的资源等条件合理布局一些重大生产性项目。对西部地区的重大生产性项目,只要具备基本条件,有资源、有市场、有效益,都应该给予支持和帮助,而不应搞平均分配。
  记者:在您心目中有没有一个贵州发展起来以后的景象?
  林树森:省委、省政府提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四大基础性工作,一个是交通,一个是水利,一个是石漠化治理,一个是污染防治。前面讲了,不解决交通问题,物流成本太高,就不可能有工商业,不可能有农村的商品经济;不解决水利问题,农民种什么?只要解决前面两个问题,生产力发展就有了基础。另外,贵州17.6万平公里都是坡地,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1%,石漠化目前还在扩大,如果不根本改变这个状态,将来哪还有贵州?污染治理方面,贵州人均资源少,特别是土地少,但有良好的气候和生态,可以种蔬菜等没有污染的农作物。现在穷不要紧,只要把基础设施搞好了,把环境保护好了,我们的子孙自然有发展的办法。可是如果土地被污染了,就等于把贵州根本性的优势都毁掉了,将来谁都不会要我们的农产品,我们的子孙连饭都没得吃。所以,我们把环境污染当高压线,谁有污染就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就关门。
  以上四个问题解决以后,刚才讲的城市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就能更好发展了。城市化方面,我们是希望中央能放开城市,贵州现在有近300万人在省外做工,这些人原本应该成为当地的城市居民,但现在还是贵州人。如果这近300万人能转变为当地城市居民,加上他们的家人,起码贵州就少了600多万人。贵州自己也要搞城市化,让农村人进城。如果贵州3000万农村人口能减少1500万,农民的日子就会好过得多。因此,我们要通过城市化减少农村人口,通过城市化增加经济实力,现在除了在城市有税收外,农村是没有了,要有财政收入就要搞城市。工业化方面,物流条件改善以后别人也会进来搞加工工业,因为贵州的电、劳动力相对便宜,气候也好。农业产业化方面,只要农村人口少了,农村人均占有土地多了,利用气候和环境的优势,农业产业化就能搞起来。
  只要把交通、水利、石漠化治理、污染防治四大基础性工作做好了,把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好了,贵州整个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肯定会有一个大的提升,我们就能把一个山川秀美、团结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贵州呈现给所有关心、关注、关爱贵州发展的朋友们。
  记者:在2009年12月黄果树附近的坝陵河大桥通车仪式上,我们注意到您的致辞中9次提到“跨越”这个词,那个时候您心里想的跨越已经决不仅仅是一个峡谷的跨越了吧?
  林树森: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给你透露一点“隐私”,我是搞工程结构出身的,在我们那个年代搞工程结构,大跨度结构、箔壳结构都是我们这批热爱专业的人认为具有挑战性的最高境界。桥梁跨度最大的就是悬索桥。后来有了斜拉桥,根据结构力学的理论,荷载能在最短路径传递到支承点的结构应该是最经济的结构,从这个角度出发,斜拉桥应该比悬索桥更合理。但我还是喜欢悬索桥,从学习微积分知道悬链线怎样来的之后这四十多年,我总觉得悬链线很奇妙也很优美,再加上大跨度,所以我喜欢悬索桥。这座桥有很多“第一”,并且是贵州人在那样比较恶劣的环境下建起来的,更值得大歌特歌。我赞美了它的“跨越”,但我认为它不是此刻我心目中的大“跨越”,我不能靠我个人的爱好去讲话,中央是叫我在这里当省长,并不是叫我在这里当工程师,我更多的是关心贵州的大交通。锦涛同志希望贵州实现历史性跨越,如果贵州现在的交通格局和道路状况不从根本上改观,跨越无从谈起。这也是省委、省政府一直致力于加快贵州交通建设的原因。坝陵河大桥很伟大、很雄伟,但比起贵州在建的几千公里高速公路,我觉得后者比那座桥更重要。所以,从老百姓或者从我自己讲,肯定更关心的是贵州整个交通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跨越。
  记者: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贵州的话,您会怎么表述?
  林树森:就四个字,多彩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