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汇演:绽放德江民族民间特色文化_民间风俗包括哪些内容

  乘着歌声的翅膀,高扬多彩民族画卷。德江县第三届民族民间文艺汇演活动虽然短暂,但通过近距离“聆听”、“触摸”,却让身处现场的我们更加直接、强烈地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地域文化牵引世界目光的无穷魅力。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
  7月28日,秉承繁荣文艺“双百”方针和“两为”方向的德江县第三届民族民间文艺汇演活动胜利落幕。这次活动历时3天,3大类83个节目(其中舞蹈28个,声乐25个,小戏10个,小品19个)参加比赛,参演人数达1200多人。参演节目取材于乡村,一方面反映了德江美丽的山水风光,另一方面饱含浓郁的土家民族元素,将土家人的浪漫与勤劳进行了很好地诠释,透着深沉、内在的美。土家风情绽放如虹的异彩,一个个节目俨然就是一幅多彩的民族山水画。
  被喻为“中国傩戏之乡”、“中国天麻之乡”的德江县,地处武陵山脉、大娄山脉汇接处,位于贵州高原的东北部。山川秀丽,民风淳朴。大自然鬼斧神工,使县境内荟萃了众多名胜古迹。世居着土家、苗、仡佬等16个少数民族,在历史长河的洗涤中,受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的影响,勤劳的德江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作出了一首首、一幕幕优美的舞蹈、歌谣、传说和古老的戏剧、顽皮的杂耍,寄托了广大人民群众丰富的思想感情和远大的理想愿望。
  其中,最具影响的要算远近闻名的“傩堂戏”,已被许多专家学者赞誉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原始、最系统和古面具最多的地方戏种之一。1986年德江“傩堂戏”赴京展出,轰动文化艺术界,受到了曹禺、冯其庸、华君武、黄永玉、曲六乙等专家的高度赞赏,被誉称为“戏剧活化石”,从而成为有一定国际影响的世界文化遗产。自1987年以来,先后有日本、美国、法国、新加坡、韩国和台湾、香港等国内外的数十位专家学者来到德江考察调研。
  该县县长张珍强说,德江民族民间文艺汇演离上一届已经20年了。希望通过这次文艺汇演,进一步挖掘、整理、发展和繁荣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打造民族民间文艺品牌;充分展示各族干部群众在推进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和重要城市进程中的进取精神,增强全县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努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眼下,德江民族民间文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喜人态势,民族民间文化精粹正得到进一步弘扬和传承。
  “这次文艺汇演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一次全方位的文化展示。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活泼,突出了地方民族民间文化特色,对塑造德江的文化品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繁荣和发展群众文化活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挖掘、整理、发展和繁荣德江县民族民间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常务副厅长黎盛翔指出,更为重要的是,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全县干部群众对本地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了加速发展县域经济的积极性。
  这次文艺汇演,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达到了“三高”。一是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程度高。本次文艺汇演与前次间隔时间长达20年,新的县委、政府领导班子到任不久即果断决策以更大规模和力度恢复调演,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响应,宣传文化系统精心组织,上上下下齐心协力,从组织上确保了这次文艺汇演盛会的有序进行,从组织领导和协调能力上看,这在全省各县都是少见的。
  二是全民参与和关注度高。这次文艺汇演规模空前,各乡镇和县直许多部门都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奉献出一台台精美绝伦、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节目,这在德江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三是艺术水准较高。80多个节目,各展所长,各具特色,许多专家和评委都说“这次文艺汇演在艺术水平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有的节目只要稍加打磨,完全可以参加全区、全省乃至全国的高层次演出”。
  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局长、省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晏世忠指出,举行这样的汇演,一方面是为了继承先辈在这片土地上所创造的成果和文明财富,另一方面是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德江的软实力、增强竞争力,既是一次弘扬文化之举,也是一次开拓奋斗之举。
   乘着歌声的翅膀,高扬多彩民族画卷。德江县第三届民族民间文艺汇演活动虽然短暂,但通过近距离“聆听”、“触摸”,却让身处现场的我们更加直接、强烈地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地域文化牵引世界目光的无穷魅力,也让我们感悟出根植于久远历史的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的德江民族民间文化未来更多更大的隽永与光亮。
  因为富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其彰显出来的激情、神韵与美学品位以及拥有丰富多元的鲜活、变异的元素,无疑将会给当代艺坛带来更多惊喜、更多贡献,将会令世人愈加着迷。
  德江民族民间文艺汇演,一条承载着土家族人民的发展力量、梦想与愿景的文化河流,正在傩乡大地缓缓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