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纪的回眸 [世纪初的回眸]

  [摘 要]中国的新具象绘画是在新时期出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曾经在中国美术界掀起了不大不小的高潮,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很独特的文化存在。但是新具象绘画并没有形成一个固有的紧凑的团体,也没有形成明确的影响深远的艺术理念和共同原则。在21世纪初,我们回顾“85美术思潮”以来出现的各种美术现象,对新具象绘画作出一定的梳理和总结,是有必要的。
  [关键词]新具象绘画 美术 哲学
  [中图分类号]J20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09(2010)07-0067-02
  在21世纪初,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油画的发展历程,我们依然感受到了“85新潮美术运动”的强大力量。
  1985年6月在上海举行的“新具象画展”是“85新潮美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展览,明确提出“新具象”这个语汇。“新具象画展”的代表艺术家毛旭辉说:“何谓新具象?即心灵的具象,灵魂的具象。”与其他艺术团体一样,新具象团体是不严谨且持续的时间并不长的自发组织,虽然它不时地在批评家的文章中被提及,但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新具象群体是不存在的。事实上,在1986年底以后,85时期陆续出现的各个现代艺术团体或组织都基本解体了,至少是名存实亡。因为艺术家已经认识到,通过共同举办展览、相互帮助来促使自己的艺术能够得到支持的工作已不必要了。
  然而新具象绘画出现的意义却是非同小可。新具象绘画究其实质,是对传统写生意识和经验的一种颠覆,同时也是对这一概念意义的放大和继承。新具象表现绘画方法最吸引人们关注的,是它呈现出的绘画理念和艺术精神,更加确切地说,新具象绘画其实反映了一个意识形态问题。或许有人会提出异议,艺术家不必太在意哲学思考,画家的本分是作画,太多的主题思考会让艺术的魅力缩减。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画家并不仅仅是一台绘画机器,绘画作品中注入画家的思想、情感是很有必要的。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有良心的艺术家,应该积极思考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也应该触摸到社会变更的实质和内核,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出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再者,绘画本身并不仅仅是线条和色彩的结合而已,在线条和色彩的背后往往包含有深邃的思索,其中包括哲学意义的探究。我们不能因为画家善于作画,就要求他们放弃思考和理性试验。
  在西方的特定时段,追求视觉真实的绘画传统赋予了绘画实验的能力。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甚至将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认定为现代实验科学的开拓者,在《以学术为业》一文中他写道:“把实验提高到研究自身的原则,却是文艺复兴的成就。开拓者当属艺术领域中的创新者:达•芬奇等人,……”?①
  我们看到,就新具象表现绘画而言,客观上就是把现象学的一些方法和思维态度引入现代绘画领域。具体地说就是对于绘画的一切先入之见、既定观念、学院派的规程、现代主义的发明等等“放在括弧里”悬挂起来的质疑态度与方法。
  胡塞尔在1907年曾说过:“……但现象学同时并且首先标志着一种方法和思维态度:特殊的哲学思维态度和特殊的哲学方法。”?②有的学者认为:“‘现象学的效应’首先并且主要是通过‘作为方法的现象学’而得以传播的,它是使‘现象学运动’得以可能的第一前提。”?③由此我可以很确定地认为,新具象绘画带给我们的,与其说是一种方法或者是绘画语言上的改变,毋宁说是一种思维转变的契机。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的时代,面临着本土文化与域外文化最广泛、最强烈的碰撞。现代化的突然袭来使艺术家们意识到我们民族在理性思维方面的滞后,有追求的画家们曾经怅然若失。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画家们,在80年代,正是青春叛逆的年龄,而他们有幸赶上了改革开放初期。比起“40后”、“50后”以及更老或者更年轻的艺术家,他们是非常独特的一代。他们没有火红的革命意识,也未曾受到过如文革、上山下乡等的冲击,但是他们却在独立思考的时候遇到了“改革开放”。所以说“60后”是幸运的一代、承前启后的一代,也是复杂、敏感的一代,他们伴随着动荡的转型期而成长。同时,他们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接受了一股脑儿涌入的西方文化(在此我们暂时不去讨论这种被动接受的利弊)。他们把历史的进步理解为人民命运的改善,重视民族自身的力量,又渴望以自己的独特眼光表达对社会转型的认识,理性和迷茫急剧膨胀,最后爆裂而出。于是,他们很正常地选择了新具象绘画。也可以说,正是社会意识由封闭僵化转向开放发展,推动了艺术家的自然意识由单纯转向复杂。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中国人对艺术世界尤其是西方艺术世界的了解不断地扩展、深化,从而导致了在艺术上的探索更加积极。新具象绘画不仅面临其他艺术语言的冲击,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新具象绘画在今天已不再成为艺术新闻的焦点,渐渐失却了其鲜活的话语权和批判性,被夹杂在后现代的潮流中默默地向前行进。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新具象绘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仍然是中国当代绘画的重镇。虽然新具象绘画风格多样,呈现出松散的多元化趋势,但这不妨碍我们从中去发现一种共同的新的倾向,那就是艺术家们没有忘记新具象绘画这种艺术话语的重要性。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艺术家们坚持新具象绘画的风格,是希望用更为复杂的艺术理念来表现现实世界,考虑的更多的是如何以自身的体验选取“恰当”的艺术语言。
  关注当下,关注正在弥漫的大众文化,加强对于观念的倚重是新具象绘画在寻求自身的再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话题。绘画应带有思辨的智慧,介入社会的干预性,具有文化的针对性,保持学术的敏感性。作为当代绘画的一部分,新具象绘画不应缺失其应有的话语权,而应挖掘艺术对于现实的干预功能。这种责任感和探索精神中闪烁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品格。
  在这样的理解下,“新具象”绘画已经不应该仅仅被定义为一种绘画理念或者绘画技巧,而应该被肯定为新时期(改革开放后)涌现出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注 释]?
  ①〔德〕马克斯•韦伯:《韦伯文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86页。?
  ②〔德〕胡塞尔著,李幼蒸译:《纯粹现象学通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页。?
  ③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6页。
  ??[收稿日期]2010年5月10日
  ?[作者简介]贾玉民:吉林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