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方面,印度的培养目标并非“全民健身”,而是“在奥运会上拿金牌的运动员”。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基础教育很差,精英教育却是一流。 出色的大学体系使印度的科技实力在世界上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迄今为止,印度产生了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发展中国家名列前茅;在美国硅谷,65%的印裔工程师都是高级管理^员。
印度高等教育的质量名声在外,加上收费低廉,一些国家的年轻人,包括中国学生也愿意来印度留学。
上大学几乎免费
印度总统兼任中央所属各个大学的校长,实际执掌校务大权的副校长可以随时与兼任校长的总统进行沟通。
在印度,公立大学教师是一个让人羡慕的职业,其收入属于中上水平。一个大学教授的月收入约为30000~35Q00卢比(1元人民币约合7卢比),而食品支出只需1000多卢比就足够养活一家五六口人。2006年,印度对大学教师工资进行了调整,封顶后的工资为每月最高50万卢比。
此外,大学教师还可享受各种各样的带薪休假。如此优厚的待遇吸引了大批印度的优秀人才从事教育职业,也提升了大学教育的水平。
在印度上大学几乎免费,这是政府大力投入资金降低学费的结果。自从印度独立以来,大学学费几乎没有变化,50多年来一直维持在每学期180卢比,也就是25元人民币多一点。这点学费即使是印度的赤贫穷人也能付得起。
另外,印度大学生还享受到种种福利。
比如,新德里的房租很高,但尼赫鲁大学学生宿舍的租金一个月只要40卢比;此外,大学生坐汽车、火车、飞机等都享受优惠。上大学对穷人来说,是进城的“门票”和福利,等于拿生活补贴,印度的大学也被戏称为“穷人俱乐部”。在新德里,靠上大学在大城市立脚的农村孩子很常见。他们依靠自己的勤奋走进了大学校园,而教育费用则基本上由政府承担了下来。
但这样一来,印度高校不成了赔本买卖?
在印度,高校的经费来源包括政府投入、企业捐助、慈善基金捐款等,用以支付教师工资、基础设施建设及科研经费。同样的经费,如果开源节流,会导致不同的效果。印度大学没有把钱财浪费在建设豪华校舍上,而是踏踏实实地支付在教学中。公立大学千方百计减少学生负担,也很少打学生钱袋的主意。
印度大学学费低,教师收入高,仅靠财政支持和社会资金捐助只能勉强维持运转,长期下来的结果就是学校无钱更新校舍、增加教学设施,让许多大学显得陈旧而落魄。有些印度政客认为大学收费不能如此低廉,建议提高学费,但是立刻遭到选民强烈反对,最终没能实行。
盲目扩招酿恶果
记者家房东的大儿子是个刚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找到了一份软件工程师的工作,房东很为他骄傲。有一次聊起来,他告诉我说印度现在毕业生很不好就业,像他儿子这样的是凤毛麟角,许多同学还没有找到工作,有的人毕业几年还在做临时工。
还有一些年轻人有家族企业,多数都在父亲的公司里上班。一个当地年轻人对
印度大学没有把钱财浪费在建设豪华校舍上,而是踏踏实实地支付在教学中。我抱怨,国家如此好的形势对个人未来却没什么帮助,要是不想挨家挨户去推销保单或站柜台,恐怕就找不到什么好工作,只好在“家里蹲”了。
目前,印度高等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失业情况比较严重。尽管经济飞速发展,但是大学毕业生失业率高达20%以上,原因之一便是大学盲目大扩招。
上世纪80年代,印度的高等教育出现了“大跃进”,大学数量明显增多,招生数量急剧膨胀,出现了不少学生人数超过10万甚至接近20万的“超级大学”。这种状况造成了大学管理不善、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质量下降等严重后果,引起了公众的广泛批评。
一些印度教育人士把高等教育过快发展称作“无情扩充”、“催化性的扩充”。一个中国留学生告诉《世界博览》特约记者,他现在就读的印度某科技学院就是班加罗尔大学的一个分院,而这所大学目前有学生十几万、几十个分院,都挂靠在大学名下,有的甚至有名无实;学费虽然不高,但教育质量不怎么样。
大学扩招和经济发展迅速有关系。在印度的高增长环境下,人才培养无法满足需要。社会需求让大学有充分理由无限地扩大招生,一旦遇到需求萎缩,大学生失业问题便集中表现出来。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许多外国公司撤走,外包业务遭到巨大打击,造成很多年轻人失业。印度目前共有1100万大学生就读于1.8万所大学,少数精英学院的学生只占学生总数的2‰剩下的普通大学的毕业生们要面对的是薪水有限的文职工作,甚至长期处于失业状态。
如今,印度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只有10%的人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他们中除了部分人决定继续深造外,绝大多数人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调整心理预期,一些学生甚至放弃专长去做一些根本不需要高学历的工作,使得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售货员、大学生司机。
一项调查也证实了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找不到工作的灰色前景:2006年,印度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达17.2%,比高中毕业生的失业率还高,也高出社会平均水平。
不仅是金融危机和扩招影响了大学生就业,课堂书本与社会职业脱节也是造成失业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教育投资不足,学校又不能因材施教,造成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大学生找不到理想工作。
最近,印度全国软件与服务公司协会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说,大学毕业生中只有10%符合大公司的要求,而IT专业的学生里只有25%能胜任知名IT公司的软件工程师。
印度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被认为是毕业生“无能”的根本原因,除了少数几所精英高校之外,大多数大学教育注重教条,忽视实用的技能培训,老师上课只知道写板书,学生只会记笔记,上课既不讨论课题,课外老师也不启发学生扩大阅读或进行研究,学校更无从提供学生与业界接触学习的机会。
孟买一所二流商学院的学生索哈伊尔?库奇对《世界博览》特约记者说:“市场需要的和学校教的完全是两码事,市场需要的在学校里完全接触不到。”一些企业抱怨毕业生只会读书,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和相处,甚至在办公室接听电话都困难。
如今,因材施教、书本与社会实践结台的呼声日高,印度有关方面也正在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力争让毕业生们充分享受国内经济发展迅速的利益,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