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价,一头是稻草一头是金条|稻草卖成金条

  上月,8分钱一斤的菜价引发了一场血案――山东菜农韩进自杀。   此案还有案中案,因为一方面菜贱伤农,另一方面却菜贵伤市:农民含泪碾掉大片白菜,经销商守着满车白菜等不来买家,市民们在超市里望着菜价一天一天地往上涨,这都不是个案。再平常不过的菜市场究竟怎么了?请看他们怎么说。
  
  从菜地到菜篮子,菜在哪个环节涨了价?
  
  李某(白菜批发商):我们现在圆白菜卖一毛五一斤。从菜农那儿进白菜要七八分钱,加上车费、人工费、路费、油费,成本都不止一毛五。主要是油钱多,我这一车菜从邯郸到北京,以前来回一趟要八九百的油钱,现在都涨到一千多了。
  虽然现在免过路费,见菜免收,但空车回来还是要收钱,算下来也就免一趟路费。新发地最近一段时间对大白菜、圆白菜、芹菜三种蔬菜免入场费。但对于我们来说也没什么作用,一车圆白菜也就收150多块钱的入场费,摊到每斤菜上才1分钱。
  我们进菜没有固定地方,全国到处跑,哪儿菜产下来了就往哪儿去。今年哪儿都赔钱,可赔钱也得卖,不销掉更亏。不仅我们赔钱,现在农民也赔,今年白菜行情不好,烂在地里没人收。
  社区菜市场价格贵也没办法,那边的商贩也要运费和租金,这样一层扒一层,到消费者身上,价格就高了。
  
  今年蔬菜为何“难卖”?
  
  戴中久(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会长):第一,去年菜价暴涨,直接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国务院对此给予高度关注,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来稳定菜价、保证蔬菜供应。通过宏观调控政策,各地蔬菜种植面积增加。据农业部统计,去年全国蔬菜种植面积提高10%左右,这必然导致蔬菜产量增加。
  第二,去冬今春以来气候状况较好,未出现恶劣天气,蔬菜丰收,市场供应量上升。
  第三,每年三、四月是北方大棚菜和陆地菜交替的时节。今年大棚菜撤得晚,由于气温回升快,陆地菜又上得早,南北方蔬菜上市季节重叠了。
  第四,滞销的都是白菜、包心菜这种叶类菜。虽然蔬菜是不可缺少的刚性消费,但是每日三餐需要的数量基本是固定的,其销售量弹性小,所以叶类菜集中上市非常容易积压。
  第五,日本核辐射也对叶类菜销售有一定影响。新闻中公布,在菠菜等叶类菜中测出微量放射性元素,虽然权威机构发布消息称不至于对健康造成影响,但很多民众出于“以防万一”的心理减少了对叶类蔬菜的消费。
  最后一个原因,去年蔬菜价格的飙升,农民跟风种植蔬菜,就导致今年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从根本上来说,蔬菜价格大幅波动的根本原因还是产需信息的不对称。生产者不知道市场需要多少量的菜,市场也不清楚蔬菜产量是多少,两者之间脱节。市场是开放的,但进入市场的蔬菜量是没有计划的。
  菜价格下跌中,为何菜农损失最大?
  
  唐忠(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主任):
  蔬菜市场的生产者和需求者很多,批发商也很多,价格基本上是市场供给需求双发讨价还价博弈的结果,而不能由其中的某一方来决定。
  但当市场的终端价格下降的时候,农民市场价格下降得更快。因为中间商可以压缩利润空间,但不能亏本。而农民这边的弹性就大一些,农民的成本是刚性的,菜已经种出来了,又不能长时间保留,农民必须把菜卖出去。所以在菜价下跌的情况下,农民实际上只能在0收益和低收益之间作出选择。
  
  从去年的暴涨到今年的大跌,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是否正常?
  
  唐忠:就长期趋势来看,农产品价格本身就是一个波动的状态。经济的理想状态是希望人类有智慧能够准确知道每个人需要什么,然后根据这种需要指导生产,但是实际情况做不到,所以市场经济会出现供给需求不平衡。
  蔬菜生产消费有一个基本特点,就是生产与消费两头都非常分散。两头都是接近于充分的市场竞争状态,都不知道市场供给与需求信息是怎样的,当然会出现波动。另外,中间的流通部门力量相对也很弱小,很难实现垄断。流通商的进入与退出都非常容易,流通环节的市场竞争也是很充分的。所以,单纯从某一个环节来找菜价波动的原因,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中间商一直都在压价抬价,为什么这次会成功,可能是上一次的生产成功导致这一次有更多的人参与到生产中去。导致这次供给超过需求。
  事实上,媒体有些放大市场的正常反应,没有深刻理解经济过程,把一个不太严重的问题放大了。而这也对菜价的波动起了一个煽动的作用。
  
  该如何解决蔬菜
  “卖难”问题?
  
  刘通:农民在种菜的时候、买种子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不要凭着自己的感觉、老观念或者是周围人一起跟风买种子。什么种子卖的比较好的话,你最好稍微躲着点儿,别再参与了。
  我们曾经设想过,每一种菜由当地的农业部门统计大概种了多少,然后对应当时市场情况来确定价格和种植面积是否合理。但是实际上这些事情很难把握,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比如说海南菜去年冬天种植面积扩大了,当时很多人担心海南菜供过于求,会出现“卖难”现象,但是实际上由于阴雨天气影响,最后产量还不如往年。所以目前来看,可能只能劝导农民购买种子时应多加考虑。
  
  如何降低物流成本?
  
  戴中久:物流方面也是一个刚性成本,只要经过这个途径,其花费就不可取消。但国家已经采取措施降低这部分开销。比如过桥费,即绿色通道,对新鲜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免收车辆通行费。据统计,这部分费用降低后,能减少5%到10%的成本。
  但其中依然存在问题。为了节省运输费用,很多农民或批发商的货车在运输过程中往往存在超载现象。但根据规定,超载车辆不享受减免政策。农民大多希望“多拉快跑”,超载与路费减免之间就存在矛盾。当然,超载问题本身就是存在安全隐患的,这需要交通部门加强管理,农民自身安全意识也有待提高。
  另一个问题是销售完货物后,空车返回时不予减免过路费。我们也向有关部门反应过,空车返回是必然出现的,所以运送完农产品后返回时也不应收取过路费。
  
  一些超市已经在尝试“农超对接”,“农超对接”给力吗?
  
  刘通(新发地批发市场统计部部长):
  新发地现在开展了一些“农超对接”活动,前几天给大型超市送去了蔬菜。与社区内蔬菜零售市场相比,超市内蔬菜价格降低了很多。但是“农超对接”在具体操作上是还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农民生产太分散、单户产量少,如果从每个单独的农户收购蔬菜,程序太繁琐。如果是农民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会稍微好一些。但是合作社如何组织还是一个问题。
  其次,一块菜地种植某种蔬菜的收获期有一定的时间段,过了这个时间段就没有了,比如大白菜一年四季的产地是不一样的,所以就很难笼统地说与某一个或几个地方的农民合作,他们很难与超市的供应链接上。
  另外,超市的蔬菜供应量实际上占总供应量的10%都不到,蔬菜主要还是通过社区菜店、酒店、单位食堂、社会团购等渠道销售。我们做调查时,超市方面说农超对接的供应量也仅占整个超市总供应的10%左右,其他90%还是从批发市场采购。
  
  “菜价保险”实施状况
  如何?
  
  戴中久:所谓“菜价保险”就是保险公司和菜农签订合同,目前在几个城市试点实施,是值得提倡的。比如白菜受保价格是7毛钱,若出现“卖菜难”,菜价降至7毛以下,保险公司将对农户进行相应赔偿,比如每斤蔬菜按差价补贴。农民缴纳保险费后,就可以有最低保护价的保障,使之不至于遭受太大损失。
  但是农业保险推进难度很大。由于农业风险大,若遇到大灾大难,将会需要支付巨额赔款,保险公司大多不愿意提供这种服务。只有极个别的地区在实施,有些保险公司也表示,它们提供农业保险只是为了达到宣传效果。这种农业保险模式的实施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保险公司有雄厚的实力,二是需要国家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政府一方面可以提高保费以增强保险公司自身抗风险能力,并与农民各承担一部分保费金额;另一方面,出现大面积灾害时拨款支援。
  因此,这种保险的实施必须依靠政府支持,纯商业保险是不可能做到的。
  
  政府该如何对菜价波动进行调控?
  
  唐忠:不管怎样,蔬菜市场的波动肯定会存在,而政府的责任就是让市场波动幅度尽量小一些,维持一个平稳,波动发生时不要让受害人的经济效益下降得太快,给予补贴。
  政府可以做的有两方面:第一,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有限,政府可以对各个地区通常情况下蔬菜的供给需求空间做研究调查并及时发布信息,以避免生产者盲目生产,保持供求关系的相对平衡。
  第二,当蔬菜价格下跌时,可以采取补贴生产者的措施,这样生产者在下一个周期还会继续生产,就不会出现价格下跌的蔬菜在下一周期因为供求关系过分不平衡而价格高涨;当价格很高时,可以对低端消费者进行补贴。
  虽然过去政府也一直在这么做,但是总体来看,对生产者补贴比较少,对消费者补贴比较多。这是因为对消费者的补贴实施得比较快,但对生产者的补贴相对实施得比较慢。
  
  中国蔬菜市场的主要症结在哪?
  
  陈树韦(东方艾格咨询公司高级分析师):
  蔬菜市场波动每年都有,是受多方面影响所致。核心症结是中国蔬菜市场缺乏一个垄断物流体系和产区、销区的信息传导机制。以至于产销不对接,产出不能很快投入到销区,市场就会经常出现产区、销区滞销问题。
  我国蔬菜目前还是靠传统的汽车运输。首先公路收费很高,增加了成本,另外汽车运输主要靠冰块冷存蔬菜,一旦堵车,损耗很大。而且冷库发展也很重要,虽然产区冷库发展较快,但销区冷库仍不如人意,尤其是蔬菜本身具有脆弱性,进入夏天就更容易坏,这就又增加了蔬菜的损耗。从菜地到菜篮子层层环节又要加价。最终所有的费用都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了。
  目前还没有哪个城市在自己的郊区建立蔬菜基地。如果每个城市在郊区就有蔬菜基地,那么就可以更好的实现产销对接,节约物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