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信力如何在新时代生长] 政府公信力

  从根本上说,政府公信力就是人心,就是政府的生命力。近些年,无论是在那些有着广泛影响的重大事件、公共事件上,还是在各级政府部门对社会关心、群众关切的回应中,新的时代土壤都已成为影响政府公信力生长的一个关键因素。
  这个新的时代土壤,就是崇尚开放、透明、交流、沟通、包容的价值理念的社会观念环境,就是公众的知情、参与、表达、监督、评论热情勃兴的社会心理环境。正是把握了这样的环境,汶川特大地震、北京奥运会有了信息传播的及时与透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应时而生,显示政府正在破除“信息不对称”的制度性障碍。正是适应了这样的环境,新拆迁条例破天荒二度征求民意,平抑房价手段严厉、决心不变,预算公开、“三公”消费改革正逐步推进,显示政府“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行政价值取向。由此,政府公信力也实现保值、增值。
  的确,这样的时代土壤,不仅增加了各级政府对问题和事件的回应难度,也增加了政府决策和干事时的考量维度,政府公信力的保值增值已非易事。华南虎事件、瓮安事件、躲猫猫等事件的背后,是当地政府部门一度回应失当、进退失据,导致公信力的白白流失。而在决策干事过程中,忽略了民心民意这个“参数”的多维考量,往往就会导致公信力的一边建树,一边流失。建起了气派摩登的高楼大厦,却在强拆、“血拆”之中失了人心。生产了应有尽有的食品物品,却在有毒、有害之中让百姓不放心、不信任。峻工了的令人称道的工程项目,官员却在“前腐后继”的染指中失信于民。创造了荣耀自豪的GDP,却在黑色、带血中让民心难以抚平伤痛。
  江南民谣有云:“兴家如同针挑土,败家好比水推沙”。如果说政府公信力的聚集,靠的是一桩一件、一点一滴的积攒,那么它的流失却要比这容易得多、迅速得多。每一起事件,都可以成为政府公信力的点滴建树契机,也可能成为公信力的“滑铁卢”。政府部门也许不都是直接当事方,但每一次不作为、作为的得当或失当,都会让政府经历一次人心的聚散。在作为得当时,谁作为谁得分。而在不作为、作为失当时,各级政府都可能被质疑“上级政府哪里去了”,各地政府都可能被联想“咱们这也这样”。甲地百姓不因乙地群众得利而“与有荣焉”,却会因其受害而“兔死狐悲”。这便是新的时代土壤中人心聚散的奇特处。
  从根子上说,人民信任政府,是相信政府会秉公用权办事。百姓信赖干部,是认为干部在与自己同甘共苦。如果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有利的事都来插手,麻烦的事都说“这事不归我管”,把管理看作收费、把腐败当成人情、把官位当作商品,谁还相信你能清正廉洁、秉公用权?如果以抽“天价烟”为潇洒、以“萝卜招聘”为常情、以“公务员团购房”为正常、以“县委书记像太阳”为荣誉、以“我是领导”为打人理由,谁还相信干部和自己在一起?这些情况表明,增强政府公信力,根本的是要探索一条在新的时代土壤中如何实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路径。
  “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如果人心没有了,发展图什么?执政靠什么?在这个意义上,新时代土壤中的政府公信力生长,决不是在回应突发公共事件时变得巧言令色,也不只是一种彰显和公众“站在一起”的开诚布公,更多的是在适应进步的观念中更好决策干事、在习惯期待的目光中更合民心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