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法国《世界报》主编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EricIzraelewicz)出版新著《中国的傲慢》(Arrogance Chinoise)。该书在法国舆论界引起了较大反响,社会各界围绕如何看待“中国崛起”展开了一场讨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是该书作者与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问的一场对话。对话全文发表在2011年3月的法国《新观察者》杂志上。从这场总统与主编的对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当下法国乃至欧洲的两种不同“中国观”。
观点一:中国傲慢
源于自信和恐慌
伊兹拉莱维奇曾任法国主流媒体《世界报》评论员和《回声报》编辑部主任,在中国问题研究上较有建树,2005年所著《当中国改变世界的时候》一书,也登上了法国畅销书榜。他在《中国的傲慢》一书的提要中称,在今后1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凭借各方面的成功和巨额外汇储备,中国已经不再听正在衰落的西方的教训,反之要给西方、给世界以教训了。该书还用大量事例试图证明:中国已成为一个傲慢的经济强国,她开始报复,有意向世界强加中国标准。
在对话中,伊兹拉莱维奇认为,崛起的中国似乎正以一种难以忍受的傲慢,刺痛着欧洲。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世界陷入一场难以自拔的经济危机,中国不但幸免于难,而且蓬勃发展,经济保持强劲增长的势头。成功让中国人赢回了自信,甚至自傲。他说:“他们有一种扳回一局的得意感,然而这种胸有成竹有时候显得狂妄自大。在过去的18个月里,我见到了很多和中国人有接触的政客、商人,他们全部在某个场合或是某次谈话中都透露出这个信息。即使是一些对中国市场很有兴趣的大股东也毫不犹豫地为某些中国人的行为感到惋惜,比如中国不再尊重游戏的规则,他们排斥西方企业合资。……当然,中国的飞速发展给中国人带来的无比自信,甚至傲慢无礼,也是事实。”
伊兹拉莱维奇称,中国的“傲慢”既来自自信,又来自恐慌。“这种‘傲慢’的信号来自多方面。时而来自一种优越感,时而又来自无法掩饰的集体焦虑感。中国依旧是一个相对贫困的国家,可是却持有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种过分贮备表现出对未来的恐惧。他们知道,他们曾经发展的优势――人口和出口,如今正逐渐失去。今后他们必须创造出另一种建立在创新、内需和生产力上的增长模式。他们现在的问题是:现存的政治体制是否可以帮助完成这种转型?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在过去30年中每年平均以10%增长,这源于党和国家领导的保证。但是他们可以放缓这种速度吗?这是他们的焦虑所在:他们没有忘记日本维持30年强势增长后止步不前。”
观点二:不是中国傲慢,
是欧洲人不适应中国崛起
德斯坦则强调要在更广阔的历史与现实背景上理解中国崛起的种种表现。他指出,如果说中国人表现出傲慢,那可能只是对欧洲人或让欧洲人敏感到中国的傲慢。就对西方人表现出傲慢而言,那是因为欧洲列强曾经强加给中国种种不平等条约,中国人屈辱的历史记忆让他们今天表现得分外自信;就欧洲人敏感而言,那是因为过去一直是欧洲人傲慢,现在中国人在他们面前表现出平等的自信,他们就不适应了,不可忍受了,开始谈论“中国威胁”。
德斯坦认为,发展是中国的权利,过去30年中国是成功的。中国有卓越的领导人、活跃的企业家、勤奋的劳动者,他们发展经济、控制人口,缓解了能源与环境的压力,为世界繁荣与和平做出贡献。他说,一些人认为,三四十年后,中国将会成为另一个“超级美国”,这些人实际上只了解美国,不了解中国。中国不想称霸世界,也不想被世界霸权所左右。了解中国要记住两个关键:一是中国从来没有称霸世界的野心,他们关注的是中国本身,中国的领土完整与国家统一,所以他们在西藏、台湾问题上毫不妥协,哪怕是诉诸战争也在所不惜;二是中国注重集体,团结一致,有强大的国家组织能力与协调能力,这也是中国强大之所在。
德斯坦也不同意中国是因为不自信而表现傲慢的观点。所谓中国的“傲慢”,其实更是一种对自己的“自信”。他回忆道:“过去,中国领导人参加国际会议时不大表态,而今,他们与其他人有同样的话要说,他们意识到,有人要强加给他们一些东西,例如在货币问题上,不能由美国财长来决定中国的货币兑换率,告诉中国人该如何做。中国领导人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他分析说,在傲慢的西方面前,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国内国外许多困难,增长与分配问题、环境与资源问题、人口与失业问题、内需消费与社会保障问题,等等。中国领导人面临着种种棘手的问题,他们积极而富于活力地面对并解决这些难题。
两种不同“中国观”的背后
德斯坦与伊兹拉莱维奇的论争,代表着当今法国乃至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两种典型看法:一是从“中国崛起”看出“中国威胁”,既强调中国自身危机重重,又强调中国发展给世界带来威胁。另一种看法从“中国崛起”看出新的发展模式,看出全球化新秩序,或世界秩序走向合理的趋势。
持“中国崛起论”与“中国威胁论”观的法国人,往往出于不同的政治派别、职业背景与知识状况。“中国崛起论”论者大多是政治上的左派与资深的政治家,他们或者对法国社会政治不满并持批判态度,或者因为政治经验历练而更宽容更实际,因为有更丰富的中国知识,他们更了解中国同情中国。相反,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者大多持“中国威胁论”观点。媒体也是如此,这与法国媒体的性质与特点有关。法国或西方媒体习惯于报道负面信息,习惯于对新闻事件持批判态度,也习惯于迎合读者。赞美中国的文章可能没有读者,但批判中国的文章一定引起社会关注。德斯坦与伊兹拉莱维奇的争论,就能说明这一问题。一部正面讨论“中国崛起”的著作可能没有多少读者,但一部捕风捉影甚至无中生有地讨论“中国威胁”的著作,却可能得到热捧。
不论持“中国崛起论”或“中国威胁论”,他们都是从西方的知识与价值出发,理解或误解中国,他们看到的是“法国的中国”。“中国崛起论”者关注中国的发展模式对法国有什么借鉴意义,法国如何办好自己的事;“中国威胁论”者担心中国发展威胁到法国或欧盟的国际地位,思考如何“遏制”中国。
面对法国乃至整个西方的中国观,不管多么离奇不合理,我们都应该借“西方之镜”反思自身,不为偏见与恶意的诋毁所愤慨,也不为赞美所陶醉。宽容大度、冷静平和、理智友善,才是正确的态度。
责编:谭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