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散文

再别康桥,散文篇一:再别康桥

一、导入

江淹《别赋》中有一句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从古到今,关于“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比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 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今天我们同样来一起学习一首有关“离别”的诗《再别康桥》,看看诗人是如何将这种离愁别绪发挥到极致的。

二、了解诗人 简介: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yǒu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此名)。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云中鹤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诗坛上活跃着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以《新月》月刊为阵地,致力于提高新诗艺,潜心于探索新诗律,以追求“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三美作为诗艺目标。)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6年考入北大,1918-1922年曾先后留学美,英,学习银行学,政治经济学。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很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韵律和谐,著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诗集,散文集有《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徐志摩的爱情:

在徐志摩35年的生命中,曾与三位女性有着斩不断的情愫。除陆小曼外,还有一位是原配夫人张幼仪,另一位是以无言结局的建筑学家林徽音。

张幼仪出身名门,秀外慧中,1915年在浙江硖石老家奉父母之命和徐志摩结成伉俪。婚后次年,徐志摩出外求学。知书达理的张幼仪孝敬公婆,帮助公公掌财理家。1921年张幼仪到英国陪读,和徐志摩度过一段温馨甜蜜的生活,直到才艺双绝的林徽音出现在徐志摩的生活里。当时医学不发达,堕胎意味着生命风险,但是为了追求林徽音,徐志摩强迫张幼仪堕胎。张幼仪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耶。”徐志摩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徐志摩要马上离婚,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将张幼仪一人撇在沙士顿。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张幼仪给二哥张君励写信求救,来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志摩明知张幼仪的去向,却没有理睬。只是在要办理离婚手续的时候,才找到柏林,逼着她签下了离婚协议。产后,张幼仪很快从悲痛中振作起来,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回国后办云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回国后仍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认作寄女),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编起的,为的是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张幼仪与儿子一起在美国幸福生活,活了八十八岁,一九八八年在纽约去世。徐志摩的冷血寡恩,不尽人道、夫道、父道,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但徐志摩抛弃张幼仪的事迹却成了徐志摩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标榜!说这是徐志摩反抗“四千年史髅不绝”的“忠孝节义”!

徐志摩与林徽音的父亲林长民在北大读书时就相识。那时梁启超任司法总长,林长民是教育总长,两人过从甚密。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入门弟子,常在梁府见到林长民,并与之结成忘年之交。1921年春,林长民赴英游学,同时送爱女到英

国读书。徐志摩对正值芳年的林徽音一见钟情,林徽音则要求徐志摩先离了婚再来谈他们的情事。但徐张于1922年3月协议离婚后,林徽音不知何故却悄然随父回国去了,徐志摩成了孤家寡人。

林徽音不久便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相爱,但秉承梁启超之意,没有立刻举行订婚仪式。梁启超知道徐志摩还在热恋着林徽音,深怕两人重拾旧欢,驳了梁家的面子,同时也怕梁林订婚给弟子以重击,因此他要儿子和林徽音双双赴美读书,学成之后再结婚。梁老的苦心徐志摩自然不晓,为了追求林徽音,他从英国回到国内,但愿望还是落空了。1928年梁林在加拿大结婚。

对徐志摩影响甚大的是陆小曼。小曼聪慧活泼,通外语,会唱歌。其父陆宝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回国后任赋税司长达20余年。1920年小曼父母选中英俊的王赓gēng将军为婿。王赓曾留学于美国西点军校,和艾森豪威尔(后成为美国总统)是同窗之友,就职于北平警察局,后任哈尔滨警察总长。王赓办事认真负责。陆小曼生性风流,三天两头到外头游乐。于是王赓认为陆小曼没有尽到一个妻子的责任,也没有守住妇道人家的本份;陆小曼则认为王赓不够体贴,喝过洋墨水的的人还如此古板。这时王赓留学美国时的好友,北京大学的同事徐志摩悄悄地介入进来。陆小曼确实有一些文化素养和灵性,但谈不上造诣,比起同时的女才子差得甚远。成为王将军夫人后,聪明漂亮加显赫的身世,才成为北京上层社会交际花,也由此认识了徐志摩、刘海粟等社会名流,拜师学画等。

从传统道德讲,徐志摩追求陆小曼,算是对结发妻子不忠,对朋友王赓不义。然而徐志摩向来是随兴而为、不拘绳墨,一旦“邂逅赏心,相倾怀抱”,就顾不了身外之事了。陆家和徐家都认为他们是不孝子女,是丑闻,极力阻止。徐志摩、陆小曼认为:“真爱不是罪恶,在必需时未尝不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来争取,与烈士殉国、教徒殉道,同是一理。”徐志摩则向世人宣示:“我之甘冒世之不韪,乃求良心之安顿,人格之独立。在茫茫人海中,访我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两人在风气初开的潮流中,受到青年男女的怂恿、喝采,豪气干云地踏上“不思旧姻求新婚”的道路。于是,一九二六年农历七月

七日,徐志摩,陆小曼两人在梁启超的证婚下举办了婚礼。有意思的是他俩执意请梁任公证婚,任公说必须让他在婚礼上行训斥礼,志摩应允。大庭广众之下梁任公骂道:“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盛典举罢,徐志摩与陆小曼南下定居上海。

新婚后,两人曾有过一段神仙般的日子,但他们的合欢未能长久。陆小曼生活挥霍无度,使志摩入不敷出,狼狈不堪。应老友胡适之邀,徐志摩兼教于北大,赚些外快贴补家用。他托朋友搞到了一张邮政飞机的免票,常在上海、南京、北京间飞来飞去。1931年11月19日,因林徽音要在北京协和礼堂为外国使节演讲中国建筑艺术,徐志摩欲前去捧场,结果飞机失事。死前给志摩沉重一击的是,小曼认识了一个名叫翁瑞午的越剧小生,晚清名臣翁同和的孙子。翁瑞午是典型的上海小开,家里有钱,自己有闲,会玩、会吃、懂得哄女人。两个人如胶似漆,整日在烟榻上浑浑噩噩地吸烟。被上海小报匿名讽刺,让徐志摩大光其火。徐志摩多次规劝,小曼非但不改,反而大吵大闹。

徐志摩死时,是36岁。那一年,陆小曼29岁,与翁瑞午自然同居在一起了,但两人不正式结婚。翁陆两人晚年分裂。翁另有新欢。

三、一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范读,解决读音及节奏,之后学生代表朗读。通过刚才的朗读大家对这首诗有了初步的印象,你们觉得诗人做别的康桥美不美?

“美”

2、诗里它描绘的一些形象也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氛围,你觉得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离情别绪”“忧愁”,我们从中可以捕捉到作者淡淡的离愁。因此,节奏:轻柔,和谐;语调:舒缓,低沉。当然,诗歌反映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理想幻灭的感伤,更有对母校的挚爱、依恋,以及淡淡的离情别绪。

下面请大家带着这种的沉郁离愁的情感,再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四、二读诗歌,缘景明情

1、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也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全诗共七节,如果每一节是一幅画,你们能给每幅画取一个诗意的名字吗?

作别云彩图;金柳夕照图;青荇招摇图;清潭虹影图;撑篙寻梦图;夏虫沉默图;再别云彩图。

2、那诗人又是如何以画传情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这7幅图,通过对独特意象和字词的把握,来把握作者情感,体味诗歌主旨。

(1)作别云彩图,再别云彩图

1)这两幅图里均涉及到哪个意象?那诗人想通过此意象来传达怎样的情感呢?

西天的云彩:这里的“西天”既可实指西方,西边的天际,暗指位于英国的母校——康桥,又可虚指遥不可及的地方,暗喻理想的失落与梦想的难觅。而“云彩”一词一般确指美好的愿望与理想,但基于它轻柔而多变的特点,则“美好的理想”也便糅进了些许变幻不定、难以把握的深层意蕴。这样看来,用“作别西天的云彩”去取代“再别康桥”,意境就开阔得多,情感也丰盈而充沛了许多。蕴含着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

2)第一幅图中三个“轻轻的”和最后一幅图两个“悄悄的”有何用意?

(1)实写诗人轻轻来到和悄悄离开康桥时的情景,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轻微跳跃的节奏,表面上显得洒脱飘逸,实际上蕴含着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

(2)诗人用与情人缠绵惜别的心情和笔调与康桥道别,(母亲与熟睡的孩子告别,年轻的男子与自己熟睡的恋人告别),他唯恐惊破心中之梦,表露出诗

再别康桥,散文篇二: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几组字词了解徐志摩的创作风格,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的意象。2.领会诗人感

情,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展开联想与想象品意象、悟真情。2.通过给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解

决,培养学生的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2.鼓励学生

热爱美丽的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 教学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2 赏析诗中的画意美,以及诗人炼字艺术。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教学方法:诵读法 、情境教学法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南朝江淹《别赋》中说过:“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柳永《雨霖铃》也有过“多情自古伤离别”这样的诗句,可见离别承载着人们的悲痛,但有时又是不得不面对的。只是在离别时,每个人的内心情感是不一样的,古人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的离别之情。

二、作者介绍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政治经济学。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30年前后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我们大家也许都对徐志摩的爱情史感兴趣,其实我们都是。我认为啊,徐志摩的短暂的一生就是为了爱情而存在的。在他死后三个女人扑倒在了他的墓碑前:这三个人分别是他的原配妻子张幼仪;没有结果但是他灵魂的伴侣的才女林徽因;他努力兼职都还养不活的交际花陆小曼。他的逝世也为了省钱养家而导致的。

陆小曼(1903—1965)

名眉,江苏常州人。自幼聪慧,父亲陆定为日本帝国大学伊藤博文得意门生。陆小曼从小跟随父亲在京学习,精通英法两国文字,并擅长中国画,造诣较深。可惜她沉湎于十里洋场的灯红酒绿和声色犬马,荒了学问,疏了文字,淡了丹青,把个好端端的事业葬送于大烟白面的吞云吐雾之中。即便如此,陆小曼的才气亦是难以掩没的,就在徐志摩临终前还大为赞赏她的山水画长卷是难得的灵秀之作,徐志摩说:“小曼若能奋进,谁不低头。”从文章来看,寥寥数篇纪念文章和一本《小曼日记》,就足以看出她在文字上的功夫和才气。声情并茂的语言,飞动灵逸的辞章,非一般仕女闺秀所能,没有扎实的文学功底,没有灵动的才情和敏悟,是不可为之的。如果我们仅仅把陆小曼的沉沦说成是外因的诱惑则是不客观的,她与徐志摩的结合并没有能激发其创作的灵感和欲望,足可见人的惰性是难改变的,我们只能在这支离破碎的篇什中,兴叹一轮美丽的新月徐徐地沉落,无可挽回地沉落。

三、写作背景

1928年6月,诗人再次去欧洲观光。他在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要赶着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四、生字词

请同学们注意字词的字形字音,不难吧。(生齐读)

字音: 荇:xìng 藻:zǎo溯:sù斑斓:bān lán

揉碎 长篙 笙箫:shēng xiāo

五、题解

解题: 再别 康桥

又一次(不是第二次)︱ 作别(离别诗)︱康桥,地名,又称剑桥,是剑桥大学的风景胜地,位于康河上。康河河身曲折通幽,两岸是葱绿的草坪和学院的建筑。横跨两岸的康桥是一座三环洞的小桥,秀雅别致,桥的两端是斜依的垂柳,风景旖旎。)

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诵读(老师不提任何要求),诵读后谈感受,注意,这是一首新诗。

明确:徐志摩曾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弯弯曲曲的清澈见底的河水,河水里飘着长长的青草,两岸四季长青的绿茵茵的草坪,斜依在桥的两端的棵棵垂柳,矗立于岸边的宏伟的教堂,庄严秀丽的各学院的建筑群……徐志摩非常喜欢这个地方,为这优雅、秀丽、宁静、和谐的大自然所陶醉。清晨,或傍晚,他常常在织锦一般的草地上读书,有时俯身观看康河里的流水,有时仰头眺望天上的行云,有时撑一只长篙在康河里划船,有时则在夕阳西下的晚景里,骑上一辆自行车,独自去追赶天边阔大的太阳……康河以她独有的灵性滋润着徐志摩,徐志

摩在回忆康桥时曾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康桥创造了一个充满性灵的诗人。

七、朗读指导。

同学们,下面请听名家范读,画出诗歌的节奏。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诵读指导:

1、第一节 连用三个“轻轻地”,要用轻柔舒缓的语调读,仿佛诗人缓慢而轻柔的步履。一别几载,康桥已接纳了那么多的学子。熟识的地方,陌生的面孔,物是人非。“轻轻地”三字,蕴含了诗人此时此刻那种淡淡的愁绪、那种难言的生疏、那种幽微而又细腻的情感。

2、第二节“新娘”“河畔的金柳”,此时幻化为美艳的新娘。这个词,要读出惊艳的喜悦,声音要响要亮。诗人此时仿佛又回到过去,无比地陶醉和幸福,要读出这种感情的跌宕。 “荡漾”一词,要读出水面荡起层层涟漪的“荡”感,声音要低柔悠长,满含深情。

3、第三节“油油的”一词,要读出滑滑的、润润的感觉,要读出“青荇”这种水草的特质。 “招摇”一词,声音可以张扬一些,读出自在无束的感觉。

4、第四节 “天上虹”这个词,要读出“虹”的绚烂明丽,声音要亮要美。 “揉碎”一词,要读出破碎的感觉,声音要低要柔,情绪黯然。 “沉淀”一词,要读出沉淀感来,声音低沉。 “梦”一词,要读出梦幻色彩,声音要有飘忽迷离感。

5、第五节 “漫溯”,声音要悠长深远,读出追寻的色彩,读出对“青草更青处”的想往“星辉”,声音要满含欣喜,读出星光粲然的感觉。“放歌”,声音要高亢喜悦,此时此刻,诗人的情感已达到高潮。

6、第六节“但”字后,要稍作停顿,因为诗人并没有放歌,并且也不能放歌。这个“但”字,要读出顿挫感,要读出深沉凝重的色彩。 “悄悄”一词,要轻轻地读,此时,诗人的情感回到“别离”的情境,有一种淡淡的忧伤。 “别离”一词,要读出感伤的色彩,声音低沉舒缓,满含哀愁。 “沉默”一词,回环往复,声音尽量拉长,读出叹息,读出沉重。

7、第七节 “悄悄地”一词,连用三次,要用轻柔舒缓的语调读,要用声音把诗歌推向那种默无声息的境地,声音要略带忧伤,略含无奈。

请同学们下去了结合我们所划分的节奏自己练习。

八、分析鉴赏

第一节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做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做别姿态。诗人曾说:“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这也正是康河给诗人最美丽的印象。

第二~四节,通过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集中描写了康河的美丽与宁静,抒发了自己对康河的依恋和柔情。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作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彩虹似的梦。”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据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作者后面所说的这句诗深刻的含义和诗人强烈的情感体验。

《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意境,全是为情驱使。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初到伦敦,康桥平静、闲适的环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诗人久寻而不得的逍遥自在的情绪,他发现“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这在徐志摩《康桥,再会罢》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剑桥后,诗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这种感情表达的更为清晰、鲜明——“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的机会。说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辩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在这首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第五~六节“寻梦, 撑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烂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诗人接着梦的出现,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抒写梦的追寻与离别的静默。借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三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康桥的美景挑逗起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因为康河太美丽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里的清泉、彩虹揉成的梦……宁静而和谐。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而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用欲放即敛的方法,朴实无华的直接抒情,突现了全诗赞颂的“宁静美”,并由景的宁静转为情的宁静,使诗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怀,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浓缩成了古诗中独特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给人一种潇洒与深沉相结合的美。

第七节“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歌的结尾,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与第一节诗相比,其他的诗句都没有任何的改动,只是更换了最后的一句,但这种重复已不是简单的民歌体的重复,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九、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思考几个问题,明天的课堂将是大家的。

1.悄悄、轻轻、荡漾、招摇、甘心、揉碎、沉淀、漫溯、载、沉默,这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2.“云彩”“金柳”“青荇”“天上虹”这些景物的用意何在?请结合学过的文学知识来理解其深意。.

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传递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分析了再别康桥这首诗歌,下面呢,我们再一起来回忆一下。(略)

好了,这就是每一节的内容,总的来说,这首诗就是以再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作者对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二、剖析课文,研讨问题(细节品读指导,找同学回答,再老师加以点拨)

1.文中用“云彩”“金柳”“青荇”“天上虹”这些景物的用意何在?请结合学过的文学知识来理解其深意。 (《再别康桥》的女性情结)

自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问世以来,人们对诗歌的主旨探讨向来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诗歌运用了一系列典雅柔美,极富文化传统内涵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依恋、眷念和痴情的美、爱与理想的珍视和告别。剖析这些意象在文化传统中的象征意义,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更深刻的层面来理解诗歌所抒发的感情。

(一)云彩

云彩往往出现在雨后初晴的天空,它高蹈尘外,秀丽飘逸;它光辉圣洁,纤尘不染;它闲游天空,自由自在;它五彩斑斓,美丽迷人。诗歌《再别康桥》首尾两节两次出现“西天的云彩”,而且前后呼应。诗人作别的不是母校康桥,而是“西天的云彩”。作别时的情态氛围是一反常态的“轻轻”“悄悄”。这些描写很容易引发人们的联想:似乎诗人重回母校有如一阵清风,轻轻地来,悄悄地走,不愿意也不忍心打扰如情人般酣睡梦乡的母校;似乎诗人重回母校有如一位游子,无声无息地来,无影无踪地走,不愿意也不忍心惊动如母亲般忙碌操劳的母校……氛围是轻柔静谧的,情调是轻盈空灵的,意象是柔美秀丽的,“云彩”在这里被作者赋予了更多理想化、情感化的色彩,呈现出母性的光辉圣洁、女性的典雅秀丽和心性的自由浪漫,读着如此诗情画意的句子,我们自然容易体察到徐志摩遗失在康桥的刻骨铭心的爱,永世不忘的情和圣洁销魂的美。

“彩云”凸现出了强烈的女性情结。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是形容美丽而倔强的晴雯的。唐代诗人刘禹锡有一首诗《竹枝词》是这样写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这是一首情歌,写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第一句写景,是她眼前所见。江边杨柳,垂拂青枝;江中流水,波平如镜。第二句写歌,是她耳中所闻,江上清风,撩拨情思;情郎歌声,入耳动心。

再别康桥,散文篇三: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把握新诗的特点,体会其语言魅力。

2. 能力目标: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的特点。

3.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出来的对康桥的特殊情感。 过程和方法:教师主动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上课之前放《再别康桥》的配乐朗诵,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情境。主要通过比较鉴赏法和品读入境法,掌握本诗歌的特点。

教学重点:对诗歌意境美的感悟,情感的把握。

教学难点:激发起学生创作的激情。

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一首带着诗人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就是这样轻轻地来,又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你了解吗?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邂逅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的诗歌风格。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1922年徐志摩回国,军阀统治

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逐渐破灭。诗人1928年重到英国,康桥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二、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三、 把《再别康桥》与戎昱《移家别湖上亭》作比较。(要求学生

归纳出这两首诗的异同点)

明确:相同点:1、都是因离别某地而创作的。

2、都写了柳树。

不同点:1、感情基调不同。(戎诗情感单一,徐诗情感变化大:愁----喜----愁)

2、诗歌形式不同。(戎诗是一首七绝诗,徐诗是

一首新诗)

3、吟别对象不同。湖上亭仅仅是诗人曾经居住过

的地方而已,而康桥对于徐志摩则存在着一种特殊

的情感。(让个别学生把这种情感以朗读的形式表现

出来)

4、景物所展现出来的意象不同、意境不同。(戎

诗除了柳树之外,一笔带出了春风、藤蔓、黄莺、

频啼。徐诗则又写了云彩、夕阳、柔波、水草、天

上虹、星辉、夏虫。虽然读者可发挥个人想象力来

想象戎诗的意象和意境,徐诗给我们以更多的信息,

使画面更具体形象。)

四、教师在音乐背景下范读。

五、要求学生带着以下的问题来选择诗歌中自己最感兴趣的一节诗歌,谈谈自己的感受感悟。

讨论问题:

1、诗歌的意象有什么特征?从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而这美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节至第六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一个全过程的典型概括。

夕阳中幻成的金柳,是这种宁静之美的具体体现,而这金柳在诗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荡漾、激动不安的安静、娇美的新娘。那新娘美得让诗人不敢正视,他移开自己的目光。

低头却见到柔波之下“招摇”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轻柔地随波而摇,像在同诗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谁不想做一条这样的水草呢?

一泓闪亮现入诗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转头观望――那是拜伦潭,可在夕阳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自己的梦!本来就充满梦幻色彩的虹,却也在寻着自己的梦,这自然使诗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荡舟放歌寻梦的情形。此时诗人像又在寻梦,但现实使诗人已不能放

歌:离别在即,不能;静美于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诗人所愿。而此时的康桥,也沉默,似乎也不愿离别。

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呼应,又有深入,“轻轻”变成了“悄悄”,物我两眷溢于诗表。

小结:意象:优美;情感:表达了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

2、诗歌所营造的意境特征是什么?

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中,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 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比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摘:再别康桥,散文)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拟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

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

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小结:

意境:河畔的金柳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水底招摇 软泥上的青荇 榆阴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注意:每当师生体味到一节诗的意象或意境之美时,均可安排诵读环节以加深感悟。

六、学生齐读、个别学生朗读(作具体的指导):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讨论:

1、诗歌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