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有一个普遍采用的贫困标准,即“1天1美元”。实际上,因各国物价水平和消费结构随时都在变动之中,“1天1美元”并非是个高标准,而只是最贫困国家的低贫困标准。 中国的农村贫困标准,1985年,是人均年纯收入为206元,2009年提高到1196元。最近,全国政协委员沈雯在递交给“两会”的提案中,建议将标准调高到2400元以上。2400元按现在的美元汇率计算,也就是“1天1美元”。
贫困线标准调高,不一定意味着真实标准的提高,因为这涉及购买力的问题。按照北京的米价计算,1985年北京大米为0.254元/斤,206元钱可买811斤大米,平均每天2.22斤;2009年北京的大米以2元/斤计算,1196元可买598斤,平均每天仅为1.64斤。这意味着,虽然2009年贫困线标准从表面看是调高了,真实购买力还不如1985年。因此,实际上不仅没提高,反而下降了。
贫困线标准过低,有两个显而易见的结果:一是贫困人口被低估,二是财政投入不足。世界银行公布的中国2001年贫困发生率,按“1天1美元”衡量为16.6%,按“1天2美元”衡量为46.7%,而当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农村贫困发生率,按农村贫困标准衡量仅为3.1%。财政投入方面,据国务院扶贫办的数据,从1980年到2007年的28年间,中央财政安排扶贫资金1600多亿元,平均每年仅为57亿元左右,与每年数万亿的财政支出总额相比,差距很大。
解决贫困问题是民生大事。必须看到,提高贫困线标准,加强财政扶贫力度,仅是解决贫困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此外,加强扶贫款去向的监督,特别是去除可能制造贫困的制度性因素,也是不应忽略甚至是更为重要的问题。
(摘自3月12日《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