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这个变化、竞争的时代,谁是强者,谁就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对于新闻媒体来讲,这个生存规则尤其突出。而媒体欲谋求生存发展,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要根据客观变化对新闻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与配置,提供给受众耳目一新的内容,吸引受众眼球,从而提升新闻媒体竞争力。要做到此,对新闻报道,特别是重大新闻报道的策划,就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例如,神华集团准格尔能源公司企业报《准格尔能源》第1062期(2010年9月17日出版)的一份关于“神华杯”采煤技能国际邀请赛的特刊。这次邀请赛是全球煤炭产业的首届国际性技能大赛,由神华集团发起和主办、准能公司首次作为东道主承办,无论对神华集团还是对准能公司来说都意义重大。因此,公司有关领导及报社负责人高度重视,立即成立策划小组,认真策划此特刊,笔者有幸成为主要策划者。
根据事先对大赛相关内容的掌握,将应刊登的内容分别放在特刊的4个版面上,并对每个版进行了分工:一版为赛事要闻版,主要刊登赛事的综合(开、闭幕式)消息、评论员文章、神华集团及准能公司领导的致辞、讲话,以及获奖选手名单,旨在突出主办方、承办方对这场大赛的重视程度;二版为赛事信息版,主要内容是5个比赛项目的现场比赛情况、比赛过程特写,点缀以集团领导对大赛工作的指导以及大赛的动态消息,旨在反映大赛的严谨性和公开、公正;三版为赛事扫描版,侧重于对大赛的参赛选手、裁判员、翻译、青年志愿者、新闻工作者等群体的工作特写,反映出大赛参与者及工作者认真、友爱、辛勤、忘我的精神;四版为赛事花絮版,运用通讯、新闻特写、专访、散文、诗歌等多种新闻体裁,通过描写大赛期间9个国家、12家煤炭企业的中外来宾、采煤技术能手欢聚在一起,切磋技艺,交流经验,增进友谊,加深了解。整个特刊的主题思想是:通过这次大赛,提升神华集团和准能公司的国际知名度,为世界煤炭企业间的合作共赢、和谐进步搭建广泛交流、共同发展的桥梁。
这期特刊按照策划方案,经过新闻采编人员的齐心协力,得以顺利出版发行。特刊见报后,得到了上至神华集团有关领导、下至准能公司普通职工的一致好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宣传效果。笔者认为,此特刊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跟事前的报道策划是密不可分的。
从整体来看,这期特刊版面风格协调明快,版式设计精美、大气、舒朗,稿件内容充实、质优,写作体裁多样,图片和色彩、线条等版面元素合理运用,视觉冲击力强。在内容上很好地突出了大赛“友谊、交流、合作”的主题,在版块设置上合理、全面,信息量大,版面内容和版式设计相得益彰,具有较高的审美品味。
由此笔者认识到,新闻媒体在一些重大新闻的报道中,如果认真做好策划,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就能让自己成为受众眼中的“独一份”。
一. 什么是新闻策划?
对新闻策划的准确定义,目前业界众说不一。笔者是这样认为的:新闻策划,是新闻从业人员对新闻业务活动进行有创意的谋划与设计,目的是更好地配置与运用新闻资源,使报道更具特色,取得更佳的社会效果。
新闻策划对新闻编辑人员来说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谁承担或者说谁能胜任具体的报道策划,通常要根据报道任务的重要程度来决定。某一个部门不能独立完成重大新闻的策划,而是要成立专门的策划指挥中心或小组来负责设计和调度,其报道策划及组织、实施一般由总编辑牵头。相对不是特别重大,或报道面较小、内容比较单一的报道,就可以由某一部门完成,可以由有关编辑部门的负责人或者版面主编来承担策划,独立完成任务。同时,新闻策划还是一项集体性的行为,当遇到策划的内容比较重大或专业性较强等情况,策划人员需要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建议和意见,有时还要专门邀请一些新闻界的资深人士或新闻界以外的专业人员参与策划。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一个新闻媒体或一个新闻从业人员,每天都在采写或编辑很多稿件,但这些都是一般意义上的智力劳动,有的甚至是简单的重复劳动,不能称其为策划。只有精心构思、独出心裁、别具一格、创造性的谋划和设计才能算得上是新闻策划。
报纸的新闻策划以内容策划为主,是通过版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实现最佳宣传效果的策划。前面所举的例子,准能公司“神华杯”采煤技能国际邀请赛特刊的策划便是如此。
二. 新闻策划有哪些重要性?
可以深化报道内容,突出宣传主题。需要进行策划的题材,通常都是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和影响的事件、现象或问题。一般来说,这些事件、现象、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千头万绪、杂乱繁多,使人们不容易把握其实质和核心。经过策划,新闻从业人员就可以更好地认识本质,把握精神,从而深化报道内容,突出和渲染主题,进而做好舆论导向工作。
可以更深地挖掘新闻价值,满足受众新闻需求。有效地利用新闻资源,不浪费、不漠视任何有价值的新闻资源,将其开发和利用到极致。新闻策划不仅可以敏锐地感觉到眼前发生的事实,追忆过去的历史,而且可以科学地预测未来;不仅能够找到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关系,而且能够开发没有被发现的新闻,使之成为“浮出水面”的新闻,更深地挖掘新闻价值。所以,对新闻报道特别是重大新闻的报道,涉及的面越广、越多、越深,就越能满足受众对新闻的需求。
可以在报道的主题、内容、形式、规模、角度、手法等方面创新,提高传播效果。新闻报道是对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生活的及时反映,作为新闻报道内容的新事物、新观念、新问题,从根本上决定了报道需要不断创新正是新闻工作的内在要求。而且,随着各种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抢”新闻的加剧、受众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新闻报道的创新也变得迫在眉睫。这也是新闻策划要适应这些新情况而必须创新的迫切要求。
三. 新闻策划有哪些基本要求?
1.认识要超前。新闻策划工作要做在新闻采编等工作之前,这是策划的前提。对现实进行分析,对未来进行预测,挖掘其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题材进行报道,具有前瞻性,这是“超前”的一层含义;另一层含义是:策划构思“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的新闻。策划的“超前”,不仅要体现出一个“早”字,还要以准确把握信息和全局为基础,作出预见性的策划。同样是一种体裁,大家都策划,谁策划得技高一筹,谁策划后的宣传效果好,谁就掌握了“超前”的精髓。
而运用超前的意识,往往集中体现在对待具体事件作充分准备的过程中。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做《东方之子?学者访谈》其中一期节目的准备工作中,为采访11位著名学者,用3个月的时间认真做了策划。为了给观众更好地呈现这些学者感人的事迹和真实的故事,他白天采访学者们的同事、朋友、家人,晚上查阅他们的各种资料。经过精心、充足的准备,在荧屏上,他泰然自若地面对这些学者,于谈笑间让观众看见一个个个性不同、意境不同的至情至性的名人。他也因此顺利地达到了采访目的,轻而易举地完成了采访任务。
2.倾向要鲜明。毛泽东同志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提出了新闻的倾向性问题:“我们必须坚持真理,而真理必须旗帜鲜明。我们共产党人从来认为隐瞒自己的观点是可耻的。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该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应有的战斗风格。”
在策划过程中要有鲜明的倾向性,这是我们策划的根本目的。作为策划者,在做策划时必须心怀高度的责任感和新闻敏感,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围绕社会生活的焦点、难点和热点,站在百姓的角度进行策划,突出选题。如果连自己都搞不清楚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评什么,那更不可能引导受众的思想倾向,更起不到正面宣传的效果。所以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观点突出,才能深化主题,达到宣传效果。
3.基础要真实。这里所说的真实,是指新闻报道要与所反映的客观现实相符。不仅每一个事实每一个报道要真实,而且全部事实都要真实,与实际生活中的事实完全一致。新闻报道策划,是一种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手段;而新闻事实则是客观存在,这就决定了新闻报道策划必须以即将、或正在、或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为基础,离开了新闻事实,策划就成为空谈,成为空中楼阁。因此,一定要对新闻事实有一个前瞻性,在此基础上才进行新闻策划。如果否认这个事实,即使再周密细致的策划也成为假新闻。
4.方法要灵活。一方面,新闻策划的核心是“创意”,这就决定了新闻策划是一个集体行为。因为对一个新闻报道,特别是重大新闻的报道需要有与众不同的策划,在有限的时间内,仅靠一两个策划者是很难完成的,需要一组或一班人的集体智慧来共同完成,“众人划桨开大船”。再者,一两个策划者的思维是有局限性的,只有群策群力,思维才是开阔的、多角度的,创意也才能灵活多样。另一方面,在刚开始酝酿策划时,由于对被策划对象的背景情况、因果关系等还不完全知晓,往往只能凭手头掌握的不完全情况和以往的经验,对报道方案作出初始的谋划,这就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新闻策划不是固定不变的、无任何调整的,而是一个动态过程,具有灵活性。当客观情况发生变化、与预见的策划不一致时,新闻策划就要灵活把握形势,随时进行调整修正。大到主题的结构,小到一篇稿件,还是应以发生的新闻事实为依据。
5.思路应立体。近年来,少数新闻工作者的作品只顾数量,不顾质量,造成了作品枯燥、呆板、缺乏创新,致使新闻界一直呼吁的和读者喜闻乐见的“视觉新闻”、“现场新闻”、“新闻小故事”等新闻作品,却鲜见报端。因此,新闻工作者特别是经常采编新闻的从业人员,要彻底摆脱新闻写作平面叙事的表现手法,而应多采用一些融人、事、理、景于一体的立体化写作方法。相应地,在新闻报道策划过程中,多采用一些立体的思路。
曾荣获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的通讯《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充分体现了作者在这篇稿件的策划中所表达的“立体”精神。不可否认,这是一篇策划得十分成功的佳作。新华社两位记者何平、刘思扬,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无限深情,全力以赴地投入了悼念邓小平同志的最后一次报道。他们捧出了震撼人心的精品、历史性的佳作。质朴的纪实性、深刻的政论性、浓烈的抒情性,构成了这篇佳作的立体感。在纪实性方面,记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选取了这历史性的一刻:银色的专机好象不忍离开邓小平同志长期生活的地方,“在首都上空低低地、缓缓地绕飞一周,然后飞向祖国辽阔的大海。”然后描写了卓琳同志、胡锦涛同志和小平同志的子女和孙辈们、小平同志的卫士们的表情和动作。一段段朴实无华的文字蕴含着惊天动地的力量;一幕幕忠实的记录催人泪下,感人肺腑。记者的现场描写十分真实,没有着意的夸张渲染,字里行间渗透着真情,字字句句打动人心。朴素的纪实性描写,达到了叙事、状景、融为一体的境界。在政论性方面,记者没有停留在骨灰撒放的纪实与描写上,而是把它与邓小平同志的革命生涯紧紧地联系起来。如何联系?作者巧妙地选择了大海为契合点。记者的思绪随着浪花翻腾,而读者也随着记者的笔回肠百转。一次又一次的回述具有鲜明的政论色彩,把通讯的思想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抒情性方面,记者采取了两种表现手法:其一是拟人化的抒情;其二是运用诗歌的反复咏叹手法,一咏三叹。追念亲人之情,崇敬领袖之情,痛悼伟人之情……。既悲痛又激昂的感情在通讯中贯穿始终。在记者笔下,以大海比喻小平同志的思想;以波涛寓意小平同志的人生;以浪花负载小平同志的追求。“飞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邓小平同志的高大形象在我们面前立了起来,人民对伟人的情感活生生地显露出来。
四. 做新闻策划要走出误区
显而易见,新闻策划在新闻,特别是重大新闻的报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是应根据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依照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一味地为策划而策划。
一是在新闻工作中,不是所有的报道都需要策划。要筛选那些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重大题材、有较重要社会意义的典型题材进行策划,大致有这样几种:一种是预先能够知道的重要社会活动或一些自然现象,如“十一”黄金周报道等;第二种是突发性重大新闻的连续、追踪报道,如地震、强降雨雪的报道等;第三种是新闻节目设定的特别报道、特别节目的选题,如年终亮点回眸等。
二是要把握适度原则,禁止滥用策划。在具体实施新闻策划时,应操作适度,注意分寸。新闻策划只是媒介日常工作中的“调味品”,而报道新闻、传播信息才是媒介的基本任务。如果媒介为追求轰动效应,整天沉湎于策划一个接一个的社会事件,那么势必冲击它的基本任务,造成主次颠倒、喧宾夺主的不良后果。同时,要控制新闻策划与常态新闻宣传比例,调控新闻策划数量,不要刻意策划、盲目跟风,要走精品之路,这才是新闻策划理智的选择。
(作者单位:准能公司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邰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