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茅于轼说,廉租房应该只有公共厕所,这样富人就不会和穷人争夺廉租房。这是精辟之见。茅于轼提出一个重要概念:要从设计的时候开始,就将富人排除在廉租房的竞争之外。
我们有太多的“经适房小区”,其实里面全部住的是高收入人群。这些房子唯一的特点就是“便宜”。只要是“便宜”的东西,就一定是全社会竞争的目标,而在竞争过程中,永远都是有钱人占据优势。他们不仅钱多,而且“有路子”,总能想方设法得到自己想要获得的资源。穷人永远不是对手。“经适房”不仅为有钱人提供了机会,更为有权人提供了机会。这些人以“穷人凭什么不能住大房”为口号,建设了大量超过100平方米的“经适房”。从一开始,这些所谓的“经适房”就都是为有权有势的人准备的。
天真善良的人会说,我们可以用制度将廉租房分给穷人。但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制度可以将富人垂涎的任何资源分配给穷人。一切分配制度都是有利富人的:要么花钱,要么“走后门”。所谓“查处有钱人获得经适房”的雷声已经响过了好几年,雨点却一直都下不来。道理非常简单,有钱人有足够的办法拿出“证据”证明自己符合“经适房”居住条件。
我们如果真的要为穷人盖廉租房,就必须盖富人不屑于居住的房子。只有将有权有势者排除在竞争之外,才可以真正将这些房子分配到穷人手中。我们要判断一座“廉租房”是不是真的面向穷人,任何天花乱坠的鬼话都不值得信任,我们只需要看看这房子的设计有多大就知道了。
我们真的要为穷人建房,就必须盖很小的房子,房子要小到什么程度呢?要小到“老子凭什么住这么小的房”。我想,我们的社会财富也只有这个能力了。面积是个软指标,有很大的弹性。茅于轼不愧是大经济学家,他提出一个硬指标:廉租房只设公共厕所。这确实有很多不方便,但这种不方便比起穷人的居所之困来,应该是可以接受的“不方便”。这至少有两个好处:第一是有限的资源可以建更多的房;第二是将富人彻底排除在竞争之外。
这两点都很重要。只有这样才可以将有限的社会福利资源用在真正的穷人身上。对于其中的“不方便”,那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并不是认为穷人就不配享受私家厕所。我们的舆论,应该支持茅于轼先生的这个设想,并将其变为现实。因为这个设想符合经济学原理,符合穷人的利益。只不过经济学原理很容易遭到民粹煽动无知的攻击,所以茅于轼的建议会遭到口诛笔伐也是意料中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