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燕:让爱留守] 天泽信息 吴艳燕

  2008年7月的银川,对于29岁的吴艳燕来说,是一次终身难忘的回忆。那一年,她因为教学成绩出色,被选派参加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第五期星巴克乡村教师培训班。      乐天的行动派
  
  从湿热秀美的重庆来到干燥粗犷的大西北,一开始,她和很多其他南方的学员一样不习惯。可渐渐地,她融入到每天的培训中,课堂上,她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课堂外,她担负起重庆学员“文艺委员”的“重任”。学员组织上,她配合领队活跃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篮球比赛时,她又当仁不让地成为“啦啦队长”,每一天都能看见带着乐呵呵笑容的吴艳燕,出现在课堂球场和每一个地方。那一年的银川培训,辛苦而充实,那一次参加培训的吴艳燕,以乐天、活泼、开朗、认真给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忠县乌杨镇,这个重庆腹地的山区小镇,四周连绵的丘陵与雾霭,西边是滚滚的长江。穷山沟里淘不出金来,很多人都离开了这里,到重庆、到湖北,远一点的南下深圳,北上京津唐,留下了一堆老弱妇孺,种两亩薄田,守着盼头等待远方的来信。
  吴艳燕是重庆市忠县乌杨镇中心校的语文老师,典型的重庆人特征,个性率直,乐观开朗,是个不折不扣的行动派。无论是多么艰苦的环境,她都可以乐观地面对。此前,她有三年的时间在村小教书,每天早上5点起床,6点钟出门,在路上翻山越岭走上两个多小时,到学校就将近8点。每天下班在下午5点,走得快的话大概6点能回家。算下来每天大概是12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可她只当是锻炼身体。
  村小一共7个班,8个老师上课,学生几乎都是留守儿童。村民都明白知识对于他们的重要性,他们都希望孩子们能有个好成绩。于是在这个偏远的学校,升学考重点成了关键。老师拼命教学生,恨不得人人都考100分,翻来覆去地教语文数学知识。孩子不耐烦,老师也没办法。
  没有老师是喜欢用功课压学生的,吴艳燕也是一样。
  村小离镇中心学校太远了,一起搞的活动少之又少。吴艳燕和老师们就在天气好的时候,和孩子们一起“在坝头搞活动”,做游戏,跳兔子舞,教大家唱歌,权当是自娱自乐,每当这个时候,孩子们开心,老师们也高兴。
  
  关爱留守儿童
  
  在村小,她教6年级毕业班,毕业成绩在片区几十个班里排第一。2007年,吴艳燕离开了村子,来到了中心校。和她一起的,还有村里所有的人――三峡大坝修好了,村子就成了库区。“现在要找的话,只能去水底下看看了。”吴艳燕笑着说。到了镇上的中心校,早上再也不用起那么早,“工作还是一样,只是比以前少走了些路,学校的活动多了,烦心的事情也跟着多了。”
  吴艳燕班上现在有65个人,除了30多个镇上的孩子,其余都是留守儿童。
  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对每一个老师来说,都是一道难以跨越的槛。这群孩子孤独、敏感、不合群。怎样才能帮助他们?我还能做些什么?成为吴艳燕最常思考的问题,也是吴艳燕心中的痛处。
  2008年的培训班上,吴艳燕见到了很多专家,学到了很多东西。其中胡艳红老师讲的就是西部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深深触动了她。胡老师提到的“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关心留守儿童”与“寄宿管理”等解决方案,吴艳燕觉得很好,心里有了很多想法。后来,在培训班的学员论坛上,吴艳燕将自己的感悟写了一篇《我的留守儿童们》,并作为重庆市学员代表与大家一起分享,让所有人对这个年轻还带着几分童真的老师不由得敬佩起来。
  回到重庆,吴艳燕开始一步一步地实施起来。作为一个普通教师,她能做的事情并不多,但是在自己能做到的范围内,她都要努力。“生活上缺照顾,行为上缺管教,学习上缺辅导,思想上缺约束,安全上缺保障。”这是吴艳燕总结出来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此,她向学校领导提建议,建立一个教师负责制度,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实施教职工联队帮扶留守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留守儿童开展生活服务、寄宿制服务等措施。“其中,很大部分都被学校接受了。”吴艳燕很高兴。
  吴艳燕班上有个9岁才读一年级的孩子,家住在镇上偏远的地方。孩子的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走了,父亲40多岁,在外打工,家里就他和85岁的老奶奶相依为命。家里穷得很,还是土坯房子,到镇上赶集要走3个小时山路。之前孩子连拼音都学不懂,穿的是别人的衣服,大冬天都是打赤脚。
  吴艳燕发动老师们共同关爱这个孩子,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给他力所能及的帮助。现在孩子身上穿的衣服都是老师们凑的,前不久学校还为他减免了400块的费用,孩子现在也活泼了很多,不像以前那么怕生了,考试一般都是90多分。
  “还不错!”吴艳燕笑着说。
  
  700元的爱
  
  2010年3月的一天,吴艳燕意外地接到了来自北京的电话,自己竟然被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西部园丁培训项目办公室”在几千名培训学员中选拔出来,通过重庆市教委的推荐联络,去北京参加首届西部教育论坛。听到消息,吴艳燕觉得简直是在做梦一般,她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宁夏银川,而北京,这个只在电视上看过的、遥不可及的神圣首都,居然向自己亲切地伸出了双手。
  上飞机之前,吴艳燕从忠县到重庆的大巴车上下来后,拖着箱子硬是徒步走过了大半个重庆城,一直走了3个多小时后才到机场。
  问她为什么不打的,她摇摇头说:“贵!打的得50多块!”
  “一张飞机票700块你都舍得,打的50块你又舍不得了!”很多人揶揄她。吴艳燕是个乡村教师,薪水微薄,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课时,她放弃了坐火车的机会,买了飞机票。火车票是免费的,而飞机票却不能报销,吴艳燕为了孩子绝不吝啬。
  在北京的几天时间里,吴艳燕又见到了当年一起共同学习过的“同学”和基金会的老师们。她去天安门看了升旗、尝了地道的北京小吃,和其他20名西部老师的代表一起,聆听国家教育部门领导和国际知名专家的演讲,这些都让吴艳燕无限感慨。
  在分论坛上,吴艳燕将他们学校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理念和措施做了介绍,赢得了全场充满赞许与敬意的掌声,同时她的文章还被报纸编辑看中,登在了报纸上。三尺讲坛,一生无悔。一切的辛苦与付出,都有了回报和肯定,吴艳燕很满足,并且她也知道,自己已经足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