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不如穷人慷慨,这一论断或许会让一些人感到震惊。但心理学研究实验却证实了这一点。 美国旧金山市加州大学社会心理学家迈克尔?W?克劳斯的调查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往往同各种亲社会的行为联系较为密切。在其他一切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财富较少、受教育程度和就业状况相对较差的人,更加慷慨、仁爱,善于相信别人并乐于助人。同时,在同陌生人交往过程中,经济地位较低的人举止更加礼貌、体贴、恭敬。克劳斯的报告还指出,同经济地位较高、受教育程度较好的人相比,经济地位较低的人更容易产生移情倾向,同他人产生共鸣,具有较强的同情心。克劳斯认为,或许这种移情倾向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一些观察结果做出了解释。
最新的移情情绪测试所采用的方法是通过记录受试者对他人面部表情的解读,来检验其与他人产生共鸣程度的高低。这一方法被认为是测试人们是否具有较强心理沟通能力的可靠信号。心理学家通过向受试者展示相关图片及让受试者同他人进行互动发现,正如所预期的那样,经济地位的高低同感情移入程度的高低成反比。
“移情情绪”是人们富有同情心和实施亲社会行为、具有亲社会倾向的首要因素,克劳斯认为它是人类生存之必需。经济地位较高的人较为自信,他们相信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可以通过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和财富独立确保自身生存安全;而那些经济地位相对较低的人则较脆弱,他们更可能通过同他人协作以求生存。
这难道是一种社会风气?或者说,粗鲁、无情和自私才是人在这个世界上获取成功、走在前列的有利自然条件?显然不能这么下论断。于是,克劳斯在进行移情准确度测试之前,通过让人们想象与经济地位比自己高很多和低很多的人(比如,比尔?盖茨和流浪汉)进行交往互动的方式,来掌握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的感知。他发现,那些自感自己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的团体比自感自己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群体的表现要好得多。这一现象表明,移情能力并非固定、与生俱来或者通过后天习得,是否拥有这种能力不由自主。当我们开始自感优越时,我们的同情心也会变得较弱。
尽管仅因一次实验就下论断,难免会遭质疑,或者说通过心理实验室来推断现实世界复杂性的做法本身就很具危险性,但这是一项很权威的实验,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如果事实如此,这一发现将颇具影响力。
就人际层面说,也存在关联性。你是否也曾有过一个和蔼可亲、体贴入微的同事,晋升后第二天便变成了怪物?这一发现说明了原因。此外,如若将这一实验结果引入“性别和科学”的辩论中去,问题将演变成,从多大程度上可以说明,社会地位低于男性不仅仅是形成女性担当养育者及照顾者这一历史角色的一个原因,恰恰也是一个结果?如果是这样,女性同情心的部分丧失会否成为我们为追求社会平等所付出的代价?如果事实如此,富人不如穷人慷慨这一事实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