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功之一,是一篇新闻稿成败的关键。采访具备的多变性、风险性就昭示了记者在采访中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如找不到人,找到的不理想,或发现和已知的线索不一样,甚至情况相反等等;采访还可能冒生命危险或卷进是非的漩涡而受到或明或暗的打击……尤其是在“采访难”愈演愈烈的今天,采访所碰到的难题、复杂情况就会更多,如刻意隐瞒或者歪曲事实真相,利用记者达到个人目的;以陪同采访、礼金贿赂等方式试图制止新闻正常上报或播发等。因此,一名出色的新闻工作者需要勇气,也需要技巧。
记者应如何面对采访中遇到的困境与复杂情况?有什么经验、教训、规律?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或规避的风险?怎样使报道得以安全播发,使事实真相得以彰显?本刊就此展开讨论。
求解困境之道:理性、客观、公正
近几年,采访越来越难恐怕是很多媒体记者的共同感受。采访的事件不同,对象不同,采访的难度和难的形式也各不相同。
那么,在采访过程中,特别是舆论监督报道的采访时,如何面对采访困境?作为记者,当遭遇一些被采访者的直接拒绝、敷衍塞责、甚至“公关行为”,还有办法吗?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也曾经不只一次地遇到这样的困境,产生这样的疑问,进而思考应对的方法。
以客观、理性、真诚的态度与采访对象沟通
如果是从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关系着眼来求解采访困境,其后果就是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形成一种刚性的对立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被采访者如果直接拒绝和回避采访,记者几乎没有任何办法。而当被采访者是新闻事件的直接当事人时,缺了他,新闻报道将丧失客观性和公正性,那么这种以对立为起点的解决方法就只能是一条死胡同,整个新闻采访也将面临夭折。
记得2004年在一次对淮河污染造成癌症等疾病多发的采访中,必须要获得地方政府部门关于淮河污染的监测情况以及污染给地方水质带来的影响。地方政府部门最初的态度是不愿接受采访,既担心报道影响地方形象,也不愿承担失察的责任。双方陷入了僵持状态。
这种情况下,我们选择了客观与理性地沟通。因为事实上淮河的污染由来已久,难以根治的原因也复杂多样,仅凭一县一地的力量很难治住污染并防范其危害,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受害者。在与地方政府沟通过程中,当我们表达了这样的理解之后,他们的态度慢慢有所缓和,开始诉说他们工作的难处和污染的真实情况,但仍然没有松口接受采访。在我看来,他们不愿接受采访的原因就是出于“报喜不报忧”的惯性心理,但实际上,当出现危机时,“捂盖子”只能使谣言四起,政府部门的责任形象也将受到伤害,相反,如果理性而真诚地负起责任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政府部门的威信将大大提高。在当时的沟通过程中,当我们表达了这样的想法之后,他们答应将认真考虑,最后,地方环保部门终于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真实、客观是新闻的生命,其实也是记者必须保持的一种基本心理态度,很多新闻事件也许表面上看是某些政府部门不负责任,但如果更深入地了解事件的背景及其复杂性,很多时候都可以找到双方沟通与理解的渠道。
对被采访者的背景与心理尽量做到充分估计与准确判断
记者与被采访者达成沟通当然是最理想的结果,然而在很多时候,这种沟通很难达成,尤其是被采访者已经出现明显过错,并且已经形成非常强的防范心理,这时无论记者怎样希望与其沟通,被采访者都相信无论说什么都会给自己带来不利。面对这种情况,最关键的是要对被采访者在整个事件中的利害关系做出准确判断,对其心理反映做到尽量充分地估计和把握,然后寻找合适的机会与方法。
记得在一次采访某地方法院的过程中,我们就遭遇了这样的困境。在我们采访之前,已经有媒体根据种种迹象指出,这家法院很可能存在徇私枉法的行为,但还不能做出定论。结果,在我们找到法院的相关负责人要求采访时,直接就是拒绝,而且从法理来说案件没有审结不接受采访也是合理的。于是我们只有不断地陈述我们的客观态度,并劝说他们如果自己没有任何过错,为什么不接受采访以正视听呢?但是仍然没有效果。
其实这种结果我们预先已经充分地估计到了,并且对拒绝采访的过程进行了录像。最后我们表示,如果不愿接受采访,那么拒绝过程将会播发,这对他们恐怕更为不利。最后他们几经考虑,还是接受了采访。
当然这是采访成功的例子,失败的例子也同样不少,在这种困境之下,记者可以凭借的资源和力量毕竟较弱,要靠的恐怕只有机智的判断和锲而不舍。
然而还有一些时候,即使锲而不舍地完成了采访,最后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使新闻报道胎死腹中。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所需要的仍然是智慧,对于影响节目播发的因素与可能要在采访前做出充分而准确的估计,并寻找其他合适的替代方法。
总之,由于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过程当中,种种矛盾背后都有着复杂而多样的原因,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不可避免地遭遇困境,而求解之道的起点应该是理性、客观与公正。即使是舆论监督,也应该以建设性的监督为原则,以对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有所推动为归宿。有了这种基本的新闻态度,很多时候就能够找到与被采访者展开良性沟通的契机,同时也实现了新闻的真实与客观。
(作者简介:白云升,男,34岁,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分别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大学,现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编导,从业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