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是新时期电视新闻发展的必然选择,而报道民生也给电视人带来了一次新闻观和采编技巧的考验。笔者发现有一些栏目走进了民生新闻报道的误区:内容上堆砌琐事、鸡零狗碎;形式上止于表象、生涩雷同,既无新意又无特色。而且,栏目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那么,如何做好“民生新闻”这一严肃命题,北京电视台“特别关注”栏目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挖掘有价值的线索,打造重头新闻
作为一档日播的半小时新闻节目,“特别关注”在策划有重大价值报道上下了不少工夫,每天的“头条”正是栏目认定为最能引起广泛关注的新闻。
去年底,连续一段时间,栏目陆续接到一些外地务工人员的热线,述说他们征婚被骗的经过。编辑部认为这是一个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选题,要求记者深入挖掘。这时,一个专门从事登征婚广告骗人的“婚托”,打电话要合盘端出骗人的内幕。这一“重大”线索令我们颇感兴奋,编辑部立刻制定采访提纲,策划采访步骤,设计问题,并派记者与当事人联系进一步了解情况。在这个“婚托”的带领下,记者进行实地考察、暗访。经过现场采访录像,有记者亲身体验和上当者自述,还有知情者自曝内幕,在获得了大量的新闻事实后,经过采写编辑,12月10日“特别关注”推出了一组有分量的“头条”报道:《婚托良心发现 自曝征婚内幕》和《记者体验:见面进茶楼 宰空你腰包》。节目播出后反响很大。可见准确的定位,精心策划并着力挖掘做出有新意、有深度的报道,就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和节目收视率的提升。现在,倾心打造“重磅”新闻,锁定百姓的生存状态、关注百姓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打造出有分量的深度报道,已经成为“特别关注”编辑们的共识。
追踪新闻事件引领其他媒体连动
民生新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人文关怀,这也是节目着力追求的。今年1月“特别关注”栏目关注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原本正常的人,因车祸失去记忆而走失。一天,救助站打来电话寻求电视台帮助。连续几天,记者和救助站的同志带着他走街串巷寻找他记忆中的地方,栏目每天也将最新的进展报道出去,希望观众能够提供更多线索。节目播出第二天,一些报纸就与栏目联系希望参与到帮助他寻找家的行列。于是,《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等多家媒体连动开始寻找失忆青年的家,按照失忆青年能想起的地方和人名一一寻访。连续几个晚上记者都是与这位失忆青年在一起,走访他回忆起的地方,希望能够找到一些线索。与此同时,热线也接到不少观众电话。经过“特别关注”七天的寻找七天的报道,让失忆青年找到了家,这一牵动了众多观众心的寻家事件圆满画上了句号,编辑和记者甚感欣慰,而“特别关注”的公信力和关注度也随之提升。
两会报道体现栏目民生特色
一年一度的北京两会,历来都是首都媒体和市民关注的焦点。在此期间各个媒体都使出浑身解数报道,如何创新、做出特色?“特别关注”栏目一改以往报道两会的固定模式,做了积极探索。
一、“会下找问题,会上找答案”。首先,我们充分利用热线资源,挖掘新闻线索。在两会召开前的一周时间内,在节目中播报了开辟“两会我帮您问”板块的预告,很快我们就收集了许多市民关心的和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线索,于是,再把这些问题进行筛选整合,从中选出有代表性的问题,派记者去现场采访,在掌握了事实后,再带着这些问题上两会,找相关部门的代表、委员做解答。
二、“会上找线索,会下找现象”。我们在充分利用热线资源的同时,还在两会上寻找新闻线索。对那些关系“民生问题”的议案或提案高度重视,全方位了解“贴近实际、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话题,进行有的放矢地重点报道。通过这个平台,让百姓与代表、委员之间产生互动,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主持人出击凸显亲民性
“特别关注”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独特的主持风格,也就是主持人的亲民路线和本色传达。从去年开始,栏目独辟了“热线面对面”“主持人出击”的板快,让主持人接听观众热线,进而出击新闻现场,与观众近距离地亲密接触。
2006年的“十一”期间,“特别关注”节目策划播出了一组民生新闻《热线面对面》。“十一”长假里热线不断,有想与主持人说说话的,有想了解主持人日常生活情况的,而更多的就是反映问题,希望主持人帮助解决的。这期间我们报道了《野蛮施工破坏避雷针》《虫子惹祸 害苦居民》等新闻,帮助百姓解决了假期遇到的实际问题。(作者单位: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