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入手,分析电视民生新闻的本质,探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电视民生新闻,结合电视民生新闻的实例分析其价值取向。 【关键词】电视媒体 民生新闻 价值取向
一、电视民生新闻
(一)何为电视民生新闻
近年来,许多民生新闻类栏目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方电视台和一些都市频道涌现。这些新闻节目的共同特点就是在新闻的地域性和贴近性上大做文章,而且往往都在社会上和业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那么什么是民生新闻呢?有人将其定义为一种新闻样式,如“民生新闻是指采用平民视角,站在百姓的立场,去播报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评说百姓关心的事情,并为百姓排忧解难,从而体现出社会主义媒体对百姓的社会关怀,是一种以大众为收视对象的新闻样式。”亦有人将其定义为一种体裁,如“民生新闻是以城市居民为传播对象,以频道主要覆盖城市为报道范围,以与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一种电视新闻体裁,在本质上依然属于社会新闻范畴。”等等。
笔者认为,综合多方观点,可以给出这样的定义:民生新闻就是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喜怒哀乐,诉诸情理二字,在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电视和观众的距离。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本质
从表面上看来,电视民生新闻是电视本土化和城市化的产物,是新闻竞争的产物,但从本质来看,电视民生新闻的出现和发展乃是中国新闻改革的产物,更是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背景之下的产物。民生新闻表面上看起来是新闻的一种类型或某一类型新闻的总称,但在本质上,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新闻操作理念体现的却是媒介人在向新闻本质的回归。
构成社会的主体部分毫无疑问是普通百姓,是大众。有资料显示,南京和合肥地区几档有代表性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市民的出镜率都超过了50%,有的甚至高达80%以上。同时,电视民生新闻无疑更真实映射出了社会的真实生活状态。从这个角度来说,民生新闻,与其说是一种新闻样式、新闻体裁,倒不如说是一种新闻操作理念,是在操作上对新闻本质的回归或还原,即“它是一种针对新闻媒介和记者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
(三)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现状
电视民生新闻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本世纪初逐渐成为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亮点”,开始受到许多观众的喜爱,而真正将这一名词推向时代前沿的,当属2002年1月份开播的《南京零距离》,江苏广电总台城市频道的这个新闻栏目尝试一种凸显市民生活、不同于《新闻联播》这种“国家标准”的电视新闻模式,其结果是“从2002年9月至今,一直保持AC尼尔森南京地区电视节目排行榜第一名”。作为示范性效应,它的成功首先刺激了南京当地,在同一座城市出现了五个以上以“民生新闻”来吸引受众的电视新闻栏目,然后由南京向相邻地区辐射,成为一种节目类型向全国输出。从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到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湖南电视台的《都市第一时间》、海南电视台的《直播海南》、江西都市频道的《都市现场》、河南电视台的《民生大参考》等等。这些打着“民生”大旗的新闻栏目均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了成功。身处这样一个民生新闻的“盛世”,面对身边林林总总的电视民生新闻,如何评价逐渐成为学界讨论的重点,电视民生新闻真正的价值取向在哪里?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
(一)何为价值取向
《价值学大辞典》中“价值取向”是这样表述的:“价值取向指主体在价值选择和决策过程中的一定的倾向性。”也有人用更浅显的表述方法:“价值取向就是最终决定做什么好或怎么做好,或者说,从价值、从好坏的角度决定做什么和怎么做。”
从这些解释出发,我们可以将“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理解成为:新闻从业人员以什么样的角度、标准来分辨什么是民生新闻,报道什么,怎样报道,才是好的、有价值的民生新闻。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
1、以民为本
电视民生新闻是与老百姓生活紧密相关的新闻,这一点从众多民生新闻栏目的宣传口号上也可以看出:“南京零距离,就在你身边,和你在一起”、“天天630,贴近老百姓”、“关心群众利益,服务百姓生活”等等。其中出现最多、最能代表这些栏目特色和追求的是“百姓”二字,而这也正是电视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
作为社会的?望者,新闻媒体无法不受到社会大潮的洗礼,以人为本,报道民生,反映民生,自然也成了当前新闻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电视民生新闻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体现在栏目的受众定位上,就是要和普通百姓在一起;体现在栏目内容上就是要“关心群众利益,服务百姓生活”;体现在报道方式上就是要“平民视角”,体现在报道风格上,就是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传播,使百姓拥有了更多的话语空间。
2、关注和谐
如果说“以民为本”是电视民生新闻价值取向的第一层含义,那么“关注和谐”则是对民生新闻的更高要求。在全社会共倡“和谐”的今天,新闻媒体不能仅在“真”字上下功夫,还应多关注“善”与“美”――教人向“善”、示人以“美”,只有兼顾个别与多数、政府与群众、趣味与道德、民生与和谐的电视民生新闻,才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生命力长久的民生新闻。
(三)当前电视民生新闻价值取向方面存在的误区
1、片面追求注意力,内容琐碎。从目前情况来看,许多电视民生新闻选材视域狭窄,部分节目有迎合低俗趣味之嫌。以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为例,笔者曾经对一期节目作过统计,28条新闻,其中头被砸破,手机店被砸,车祸3起,女孩离家出走,砸门面,高压锅炸了,自来水管破裂,食物中毒,停电,孤残女童流落街头等等就占了22个。
2、盲目迎合时尚,同质化严重。打开电视看到民生新闻,如果遮住屏幕的左上角,很难分辨出这是哪里的民生新闻:一样的表情、一样的语气;一样的交通事故、一样的民间奇闻!
3、追求“新”“快”,深度有限。民生新闻栏目大多采取直播,短平快的方式保证了新闻的新鲜与及时,但同时也带来了“流于表面、浮光掠影”的缺点。以2007年3月21日播出的《第一时间》新闻《代客泊车新手胆大 人行道上撞飞路人》为例,在基本叙述了撞人经过(当然是不可能有实时画面的)、采访了几个现场目击者后,用一句“交警四大队对事故进行了处理,驾驶员也被带走调查。”结束了全篇。伤者有无生命危险?交警对事故如何处理?车主有没有责任?事件反映出什么现象?……这些问题均未交代,让人有隔靴搔痒之憾。
(四)对于电视民生新闻价值取向的几点建议
如果说电视民生新闻在诞生之初仅仅凭借其新颖的形式和播报风格便备受观众青睐,那么在民生新闻遍地开花的今天,当初的新鲜感已丧失殆尽,它已很难借此博得观众的注意了。民生新闻是时代的产物,要本着“三贴近”原则,以健康的心态、健康的内涵来表达。电视民生新闻要持续健康发展,笔者以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新栏目,扩大报道范围。电视民生新闻如何突破?首先应该博采众长、广泛吸取时政新闻、社会新闻、国内国际新闻等诸多新闻类别中的“合理内核”。“国计”从来都是与“民生”水乳交融的。国家的大政方针、领导人的重要活动、地方政府的举措动作,无不与民众生活与工作息息相关,媒体完全有义务有责任为民众及时提供资讯并释疑解惑,同时用独到的新闻视角,将“国计新闻民生化”。
2、不落窠臼,形式多样。民生新闻完全可以将形式做得更为灵活,尤其是当某种新的传播形式迅速被他人克隆的时候,应能迅速创新,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兼,人兼我新,人新我转”。比如目前有些地方的民生新闻栏目已开始尝试在新闻播报中适当运用方言,甚至将角色扮演、评书、快板等文艺形式引入新闻的表现当中。
3、注重新闻策划,对热点新闻深度专题报道。新闻策划如今已不仅仅是做几个系列报道那么简单,它的触角已经伸到新闻的萌芽阶段,甚至直接参与新闻的发生过程,使民生新闻按照自身的方式向公众呈现。比如湖南卫视《晚间》栏目于2006年12月用一周的时间连续播出“洞穴之光”系列专题,该节目通过关注一些有教育缺憾的城市孩子和洞穴村落中几个逆水行舟、奋发向上的孩子共同生活,来达到“以孩子影响孩子”的目的,节目带来巨大的社会影响。
三、民生新闻的未来
电视民生新闻在某种意义上为中国电视发展创造了奇迹,但不可否认的是,民生新闻目前仍远未达到对社会公众的深度影响,这又为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目标。在未来的发展中,提升栏目自身文化价值、塑造公信力、塑造品牌、影响社会主流人群,扩大影响力将是电视民生新闻更高的目标,也是其持续发展的主要道路。
综上所述,电视民生新闻正在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壤里“茁壮”成长,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我们一方面寄希望民生新闻工作者自醒、自觉地去提升其新闻价值,扶正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我们应利用各种机会呼吁公众抵制“垃圾新闻”,寻求“绿色新闻”。这个过程很漫长,但无疑是推动电视民生新闻改进与完善的根本之策。
参考文献
①李德顺主编,《价值学大辞典》 “价值取向”条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②王珏等,《中日价值哲学新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3页
③高贵武,《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和现实走向》,《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3期
④牛丽红,《“电视民生新闻热”理性回归的价值取向》,《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129页
⑤侯迎忠,《电视民生新闻研究综述》,《现代传播》,2006年05期
(作者为安徽亳州电视台副台长)
责任编辑:郜磊 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