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报道给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网络媒介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受众已经能够在第一时间对突发事件进行了解。突发事件比其他一般性新闻事件更能受到媒体的“青睐”。因此,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是否准确、及时、充分、周到,已成为检验媒体反应灵敏程度和专业水准的一把无形的尺子,甚至成为衡量媒体策划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
  【关键词】突发事件 媒体 机遇 挑战
  突发事件主要是指突然发生的危害人民生命或财产安全,直接给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和后果的事件。它既包括人为因素造成的突然发生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给社会造成严重后果和影响的事件,像工业事故,食品安全事故等等,也包括由自然因素造成的突然发生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给社会造成严重后果和影响的事件,如地震,泥石流等等。
  突发事件由于它的特殊性,与一般事件有着很大的区别,总结来说,突发事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偶发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矛盾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是通过一定的契机诱发的,而这个契机是偶然的,所以,突发事件发生的具体地点、实际形式、具体规模和影响程度,是难以全面预测的。既没有人能够确切地知道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会发生怎样的危机,也没有人能确切预知危机的后果。
  2、社会关注性。因为突发事件一般是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发生的,所以往往会给群众带来不小的震动和影响,从而引起社会大众的高度关注。
  3、广泛性。在当今社会,伴随着全球的经济一体化,突发事件所产生的影响也是广泛的。许多突发事件引发的危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事件发生地,而是波及到许多其他地区。从美国“9?11”事件的影响范围来看,像恐怖主义这类事件,不仅仅是美国一个国家面临的危机,而是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危机。
  近年来突发事件报道中媒体的表现
  2001年,张国良教授主持了一个调查课题。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民只有不足3%的被调查者相信媒体完全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世界。说明我国媒体当时在受众心目中的地位,离真正意义上该有的位置还相差甚远。2003年我们的媒体在非典事件初期再次有负众望。主流媒体的集体失语,导致境外媒体和小道消息流言四起,甚至受“封城”谣言的影响而出现了一股抢购风潮,这使得媒体的公信力大打折扣,党和国家的形象也受到严重的损害。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后,中国媒体不负众望,迅速、准确、全面深入地对这次重大自然灾害、进行了报道,由于政府的反应迅速有力,信息的公开透明,得到了国内外传媒人士的一致好评。
  总的来说,对于突发事件的发生,我国媒体的反应逐渐出现了令人振奋的转变和提升。在国内外经济一体化,市场化的情况下,突发事件的发生更加频繁。因此做好突发事件的报道对于我国媒体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媒体如何抓住机遇和迎接挑战
  在国际传播领域,几乎处处充斥着西方文化传媒的身影。而要突围这种 “新闻帝国主义”,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抓好“突发事件”的报道,也就抓住了媒体发展难得的机遇。同时,每一次突发事件报道可以说是对媒体的一次综合“体检”,随着突发事件发生的几率不断增加,对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也对我国媒体提出了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媒体应当如何抓住机遇和迎接挑战呢?笔者认为,我国媒体主要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抓住时机,打造媒体品牌
  每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受众一般都急于获得关于突发事件的信息,这个时候,时效性对于各个媒体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把握住时机,往往成为打造媒体品牌的决定性因素。“事件成就媒体”是人们早已公认的“法则”。其道理很简单,事件突发,由人的社会性产生的“新闻欲”必然促使人们关心事件的来龙去脉,关心个中缘由,以及事件对个人、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事实上,很多世界顶尖新闻传播品牌起初也靠掘得了“重大突发事件”这桶金。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黎瑞刚指出,从世界媒体发展情况看,突发事件是造就媒体成功的机遇,例如因“海湾战争”扬名世界的CNN,凭“水门事件”名声大噪的《华盛顿邮报》和靠“阿富汗战争”驰名全球的半岛电视台。而近年来,我国境内的CCTV-4和香港的凤凰卫视都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不到10分钟,国家地震局就迅速通过新华社向全社会发布了消息,并且及时发布了各地震感的信息;中央电视台也在第一时间中断了其他节目的播报,立即开始震情与救灾的现场直播;第二天,《人民日报》及各地报纸都纷纷开始了对灾情和救灾情况的立体化、多层次、多版面的报道;各大网站也及时更新灾情和救援的最新信息。此举动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一致好评。英国《金融时报》撰文称,中国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正试图改变既往公布迟缓的做法。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在伊拉克战争中,中国新华社之所以独领风骚,其重要一条原因就是抢发了第一条快讯,“领先全球10秒”。这就是说,面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国主流媒体必须第一时间报道,赢得受众,争取舆论主动权。
  2、建立媒体权威
  建立媒体权威,其实就是建立媒体在观众心目中的不可替代性。这种不可替代性主要是通过实力来体现的,实力是权威的基础。媒体必须通过重大事件中的新闻反应来表达自己的实力。每当重大事件发生时,哪里占据的收视份额高,哪里比较权威,观众就主要向哪里汇聚,而那里就是这个时刻的“主流”。这样的汇聚并不是一时之功,它是观众通过平时考察媒体在面对重大新闻与突发事件的习惯性反应而做出的选择。而且舆论的阵地也同样不会坚贞地等待着哪一家媒体,在现代社会人们必然把目光投向他认为最能满足他的新闻欲的最好的媒介,谁透露的信息更多,谁报道的事实更有说服力,谁对事件的分析评论最有道理,媒体的舆论场就会向这里转移。所以,高度的公众关注度决定了突发事件每次都成为媒体建立权威的最好机遇。如何树立媒体权威呢?像2003年非典时期,开始由于主流媒体的集体失语,导致流言四起。后来以中央媒体为首各大媒体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邀请医学界的权威人士对疫情进行分析,及时播报,大大提高了媒体的权威。建立媒体权威的目的是提升媒体对观众的影响力,放大传播效果。
  3、报道张弛有度
  现在许多电视媒体为了寻求“卖点”、“收视率”,格外热衷于灾难新闻报道,有时甚至不惜报纸的版面和广播电视的黄金时段大量刊播灾难新闻,刺激受众的心理和敏感的神经。笔者认为,媒体对任何新闻的播报都应负有高度的责任心,尤其是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受众关注度高,更应该持慎重态度,不宜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进行大规模的渲染。1998年,在山东发生了一起杀妻案件,当地几家媒体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了详尽的报道,接连几天当地报纸都用大篇幅对这个耸人听闻的案件进行描述,据称这一报道使得当地报纸的销量猛增。报纸这样做,虽然会对一时的销量有所帮助,但实际上在逐渐偏离突发事件报道的道德准则,对媒体品牌的树立,格调的提高也十分不利。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媒体对于灾难事件的报道要尽量做到既不缩小,也不夸大;既不遮遮掩掩,也不大肆渲染,而是及时地、客观地将真实的情况告诉受众,维护和保证受众的知情权,从而牢固确立传媒在社会、在受众心目中的安身立命之本。
  4、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媒体组织架构和保障机制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对于电视媒体来说,要想真正出色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必须把报道的运作和管理全面纳入到媒体组织的专业事务管理之中,科学、有效地建立起组织架构和保障机制,统一领导?分工协作,提供完备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保障支持。信息公开方面,我国政府也已经做出了令人振奋的举措:2004年5月中旬,国务院制定和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灾难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规定国家建立灾难的信息发布制度,向民众及时、准确、全面发布信息。2005年8月8日,民政部、国家保密局联合发布《关于因自然灾害导致的死亡人员总数及相关资料解密的通知》,使得因自然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不再作为国家机密,并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体现了对公民知情权的尊重。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公共事件重要情况及其他失职、渎职行为,依法处分有关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007年8月30日《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并于当年11月1日实施进一步规范了责任。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更明确规定了政府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信息。而党的十七大更是把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提上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议程。
  总之,在当前的情况下,我国媒体已经越来越具备应对突发事件报道的能力,国家也已经采取各种措施来提升自己的形象,相信以后我们的媒体能够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不断完善,更加成熟。
  
  参考文献
   1、陆香,毕子甲,牢抓“重大突发事件”打造新闻传播品牌[J].现代传播双月刊,2007(5)
  2、伍巧玲,试析近年来我国媒体突发事件报道的表现和突破,[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2)
  3、孙彪,着力打造品牌活动 提升媒体舆论引导力[J].视听纵横,2008(1)
  4、林爱?,5?12震灾报道与信息公开[J].新闻记者,2008(6)
  5、陈力丹,陈秀云,2007年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新鲜话题[J].新闻界,2008(4)
  6、杜正艾,当代突发事件发展态势刍议,[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5)
  (作者:渤海大学2007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