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的散文

荷塘月色的散文篇一:[精品]《荷塘月色》是写景散文还是抒情散文?(0902解惑)

《荷塘月色》是写景散文还是抒情散文?(0902解惑)

《荷塘月色》是写景散文还是抒情散文?(0902解惑)《语文学习》 《荷塘月色》是写景散文还是抒情散文?

华东师大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

文贵良

问:人教版新课程教材把《荷塘月色》放在写景状物单元,课后练习也侧重对荷塘景物的赏析,我们在备课时却感受到这篇文章其实更偏重于抒情,请予以指导。 新疆

薛皙文

答:以写景、抒情、记叙来区分散文类型其实不太合适。因为这三种表达方式本身就纠缠不已。如我们常说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记叙,有写景,也有抒情,即借境抒情;如《岳阳楼记》是写景散文还是抒情散文?不能以此来区分,艺术性强的散文总

荷塘月色的散文

是把写景、抒情、记叙或者议论融会起来。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属于五四新文学打破中国旧有的文类体系后创造的文体,吸收了西方散文文类的因素。日本学者厨川白村在《出了象牙塔》中对essay的描述:如果是冬天,便在暖炉旁边的安乐椅上,倘在夏天,则披浴衣,啜苦茶,随随便便,和好友任心闲话,将这些话照样地移在纸上的东西,就是essay。essay常译为美文,也有的译为随笔。这种无拘无束的谈话,突出真和个性的流露,自然会杂用各种表达方式。如果散文要有个分类,我还是主张叙事和抒情的两分法。

《荷塘月色》虽然有叙事,如我走出家门,沿着荷塘行走一周,回到家,但是叙事因素并不突出,不可以叙事散文来看待。其中有三个段落描写荷塘月色,以及回想古诗词中描写采莲的情景,意在抒发那点颇不宁静的心思。全篇来看,叙事、写景、抒情融会在一起,虽然写景很多,但是就分类来看,则以抒情散文看待为宜。

荷塘月色的散文篇二:浅谈散文《荷塘月色》中的比喻运用

浅谈散文《荷塘月色》中的比喻运用

内容提要:朱自清在其散文《荷塘月色》中,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传达内心的意蕴,尤其是他的比喻新颖独特而精妙,恰到好处的把事物的神态表现出来,但美玉微瑕。 关键词:散文比喻运用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语音典雅清丽、蕴藉深厚,在修辞造句上已至炉火纯青之境地,《荷塘月色》一文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在短短的一千多字的文章里就运用了近30个叠词,近20个比喻。尤其是新颖独特的比喻运用,更使得全文气韵盎然,余味无穷,妙不可言。这位大师精深纯熟的修辞造句之功在此可见一斑。然而,美玉微瑕,在这众多优美的比喻句里,有一句比喻句读来甚感拗口,于情于理均相去甚远。下面,让我们一起读读这篇文章的第五自然段中的一句:“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朱自清先生的意思是要表达一种适中之道,既不太明,也不太暗——淡淡的。然而,每当吟诵到此总觉得“味道”有异,觉得突然之间索然寡味,好似脱节一般,又似觉得画蛇添足。前面的诗情画意绵绵涌来时,到止却顿然消失,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那么,问题何在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点来分析。 第一,从比喻的特点来看:使用比喻讲究本体和喻体在某一点上要极其相似,相似的两个事物方能打比方。上边的句子是一个比喻句,用“酣眠”和“小睡”来比喻“月色”。不浓不淡的“小睡”与不浓不淡的“淡淡的月色”咋看起来是很相似的,它们均有“淡淡”的意思。然而,这只是形似而神不似。“淡淡的月色”是清丽的、素静的、高雅的。而“小睡”则是迷糊的、懒惰的、安逸的。前者重在精神的平和宁静,后者重在肉体上的舒适松弛。其涵义格调、韵味迥然不同,仅“淡淡”之意略相似;相似的成分微乎其微,它们缺少一种美的联系,没有共同的美的基础。生硬的它把他们相比则会适得其反。

第二,从全文的内容上来看:这是一篇美文,“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与睡眠是矛盾的。在这种如诗如画的夜景中,人们唯恐清醒不足,怎好在羡慕“小睡”呢?赏月的舒适与“小睡”的舒适是绝对不能划等号的。

第三,不符合习惯用法:贪睡之人以酣睡为美,悠闲之人以小睡为美,在人们眼里看来这都不是好的现象、而珍惜时光之人则要秉烛游了。用睡眠来比喻美好的月色无论如何也难

于让人接受。

综合以上三点,可见原文中的比喻运用也还是有瑕丝的,有些美中不足。我想应该还有更好的事物来比喻月色。那么,作者怎么会误用睡眠来比喻月色的呢?这大概因为《荷塘月色》是写夜的,夜与眠便有了联系,因而,妻“哼这眠歌”,“妻以熟睡好久了”,等均在情理之中,受潜意识心理影响,形成了暂时性心理定势,前面提及睡,后面也顺手拈来作比。再者也是习惯用修辞手法的惯性所致,好歹也要“比”它一“比”。欠缺细致推敲。后经发表,再经成名,便不在意了。

以上“——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一句我个人觉得可要可不要,“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意思便在不言之中,与全文淡淡的朦胧的意境天然吻合,恰到好处。不必把“·······恰是到了好处”挑的太明了,这样个中滋味才会更有韵味无穷,是全文达到更加完善的艺术境界。

荷塘月色的散文篇三:论散文《荷塘月色》的“神”

论散文《荷塘月色》的“神”

【摘要】应抛开习惯的思维方式,正确把握散文中的物我关系,联系写作背景并结合文章的“文眼”、结构和关键性词语才能正确理解散文大师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神”。

【关键词】散文 《荷塘月色》 “神”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49-01

散文大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其以流畅的行文、抒情含蓄的笔法,描绘出一幅美妙的“荷塘月色图”,因而使得作品成为朱自清散文中的代表作,也成为中学语文教材的必选课文。但对于这篇散文的”神“的领会,个别学生在把握时却有偏颇。所谓“形散而神不散”,我认为,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

一、抛开习惯的思维方式

但凡描写大自然的优美景色的散文作品,其“神”都离不开对大自然的歌颂、赞美和热爱之情。如李建吾的《雨中登泰山》、刘白羽的《长江三峡》等都是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美好山河的热爱之情,就算同是朱自清笔下的《春》,作者都是通过描写几幅春天到来的画面,来歌颂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的。而对《荷塘月色》的“神”的理解却不能按这种思维方式来进行,因为若这样理解,作品的主旨就变成是作者赞美荷塘的景色,在享受荷塘的景色了,这显然与朱自清写作的本意是不相符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