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闻宣传工作者要写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不仅要搞清楚“三贴近”的概念、意义、做法,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在“三贴近”上下功夫,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和业务技能。
【关键词】新闻宣传 三贴近
一、“三贴近”的含义
“三贴近”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一是贴近实际。贴近实际就是根据我国国情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一方面,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适应现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要求,真实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从而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另一方面,贴近实际就是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在平时的工作中树立实践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将脱离实际的说教强加于读者,既要贴近中心、贴近大局,又不能远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言行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说实话,鼓实劲,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
二是贴近生活。贴近生活就是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即深入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普通百姓中,客观反映现实,把握主流,解决矛盾,更好地融入生活、服务生活、引导生活,激励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奋发图强,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为营造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贴近群众。贴近群众就是指新闻工作者要扎根于群众之中,了解群众疾苦,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讲真话,用通俗易懂、积极健康的新闻作品为群众服务,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贴近群众,不仅要树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观点,还要吸引群众的广泛参与,重视群众的主体地位,以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
作为编辑记者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心里时刻想着群众,把群众的困难、心声通过新闻媒体及时反映给政府及有关部门,并加以妥善解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通过“三贴近”为群众服务的目的,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例如2010年7月中上旬,省城合肥接连发生了几起环卫工人被打事件,新闻记者及时深入环卫一线贴近环卫职工进行采访,使环卫工被打事件很快公之于众。7月12日,《安徽工人日报》一版头条刊发了题为《环卫工人得到的应是尊重而非歧视》的稿件,并配发了编后;13日又在一版刊发了《合肥市总表示加大力度做好职工维权》的文章,短短几天本报与省城多家媒体对事件进行了跟踪报道,并刊发了评论、述评、短评、编者按等,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共鸣,纷纷谴责打人者的丑恶行为。此事受到合肥市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切实维护了一线环卫工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为弘扬正气,褒奖辛劳无私的环卫职工,《合肥晚报》与合肥市城管局联合主办“合肥市首届十大环卫之星”评选活动。
二、坚持新闻宣传工作“三贴近”的现实意义
在当前的新闻宣传工作中,新闻工作者除了坚持“三贴近”外,作为《安徽工人日报》的编辑记者,我们还要坚持面向“三工”――面向职工、面向工厂、面向工会,让媒体发挥更好的作用。
第一,坚持“三贴近”就是要使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紧密联系当前中心工作实际,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更好地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二,坚持“三贴近”就是要体现在报纸的版面上,要不惜版面,让群众当主角,从而实现新闻报道过程中内容向群众倾斜,让更多的群众在媒体上看到自己,增强党对群众的亲和力、向心力和凝聚力,为做好当前的中心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新闻媒体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我们新闻工作者应该自觉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下去,把群众的所想、所急、所求通过媒体反映上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开展新闻宣传工作,让我们的编辑记者在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基础上,去挖掘群众中的平凡人物和热点新闻。
三、当前新闻宣传工作中存在的文风问题
近年来,新闻媒体在落实“三贴近”原则、改进文风上有了很大进步,但媒体在宣传报道中还存在着一些文风问题,笔者认为有如下几方面:
一是文章贪大求长。有些记者写文章动辄几千字上万字,空话套话一大堆,文章中的好观点、好论述、好事实都被隐藏了,不易被广大读者发现和阅读,有的长文章就更谈不上指导性、新闻性、可读性了,达不到“短、平、快”的宣传效果。
二是空洞乏味,自话自说。有的记者写文章仅仅从概念到概念、从道理到道理,只见物不见人、只有整体没有局部、只有道理没有事实,即“写谁谁看,谁写谁看,编辑校对不得不看”的现象依然存在。
三是依赖症。有些记者不下基层到现场,形成了在餐桌上听介绍、跑机关要材料和上网找热点、修改会议稿的不良现象。
四是不求创新。有的报纸版面是多年如一日的老面孔,报道模式、策划老一套,办报质量下降,不能吸引读者。
五是转载炒作。现在有的报纸为了在读者中扩大影响,经常转载炒作一些花边新闻和容易造成社会负面影响的新闻。
四、如何做到“三贴近”
针对存在的文风问题,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经常组织学习。新闻媒体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性质,经常组织编采人员认真学习领会“三贴近”的含义和精神实质,学习邓拓、穆青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在日常编采工作中自觉践行,鞭策编采人员勤于思考、深入实际、勇于创新,多出新品、精品,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服务,为完成党的中心工作任务服务。
二是开展专项活动。《安徽工人日报》是一张以面向“三工”(职工、工厂、工会)为主的报纸,读者对象主体是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读者对象决定了我们的采编人员必须经常深入基层,到生产工作一线,了解职工所思、所想、所盼、所求,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时代脉搏,了解职工心声和企业生产经营实情,才能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方位,写出符合时代要求、体现“三工”特色,受到职工好评的鲜活稿件。因此,要体现“三贴近”,关键在于“三深入”,把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深入,既要身到,更要心到;谁深入,谁受益。基于此,从2010年4月份《安徽工人日报》开始在一版陆续推出了“工报记者下基层”、“工报记者工会行”等专栏,要求、鼓励采编人员更多地深入到企事业单位火热的生产生活一线,察实情,写活稿,已刊发了数十篇稿件,采编人员深入基层的意识增强,也把“三贴近”真正落到实处。
三是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创新与导向的关系。创新的目的是让我们的新闻稿件与读者更贴近,但报纸的贴近性一定要与导向的正确性一致;二是处理好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的比例。不能为追求贴近性而单纯地以负面报道来吸引读者的眼球,一定要本着对社会、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做到帮忙不添乱;三是处理好影响力和低俗化之间的关系。不能迎合一些读者喜好低俗的心理,去贴近读者,这样做适得其反,还不如不贴近。
四是建立考核制度。当前,有些记者写新闻不到现场、不在路上,而是泡在会上,依赖通讯员,依赖上网和材料,这看似文风问题,实际上反映出在我们的新闻工作者中落实“三贴近”、坚持“三深入”还远远不够。对此,要建立相应的制度加以改进。首先加强策划,在围绕一个阶段报道的重点时,把深入一线的策划结合起来,并通过一些专栏予以反映。其次在考核采编人员业务量时,加大对有关深入基层稿件的分量。最后运用好激励手段,充分调动记者多下基层,多写好稿的积极性,做到奖勤罚懒。
总之,新闻宣传工作者要想在自己的岗位上取得好成绩,写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不仅要搞清楚“三贴近”的概念、意义、做法,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在“三贴近”上下功夫,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递给群众,把群众的呼声、愿望转达给当地政府,使新闻媒体真正起到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同时,我们新闻工作者还应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坚持政治家办报原则,自觉遵守党的新闻宣传纪律,加强政治理论和新闻业务技能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和业务技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安徽工人日报社)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