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微博大放异彩的今天,新闻传播界对微博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多元。本文从微博写作的特点入手,在与传统写作相比较的同时,探讨这种碎片化写作的特征和影响。 【关键词】微博 碎片化 写作
一、微博时代的到来
自2007年Twitter在美国掀起微博热潮后,国内许多网站顺势接过微博的接力棒。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发展,目前新浪微博大放异彩,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和其他人一起“织围脖”。微博(micro-blogging),微型博客的简称,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是传统博客的一种变体。用户可以通过手机、E-mail、Web等方式向个人微博发布短消息,每条信息限于140个字符,并实现即时分享。它的主要传播媒介是手机,这种只言片语的表达自我的方式可满足更多手机用户的“传播欲”。
新浪微博是新浪网于2009年8月推出的一款微博产品,也是目前中国用户数最大的微博产品。目前,用户可以通过网页、手机短信、手机客户端、MSN绑定等方式操作和更新自己的微博,通过微博简短而即时地表达心情。
虽是传统博客的缩影,但微博在很多领域都拥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传播主体的草根化,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方便快捷的发布方式,简洁明了的信息内容,传受多方的互动,及时更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及时共享,任何人都可以是最新信息的发布者,从而形成一个“人人都是记者”的社会新闻环境,逐渐开启全民写作的时代。
微博不仅使个人有了自己的“地盘”,而且在很多公共事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2010年7月1日20点20分,方舟子在其新浪微博上回复一名叫萨根的网友:“唐骏的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是假的,是不是也要大家跟着复制如何造假?”随后为了回应网友的质疑,方舟子又连发8条微博,正式揭开唐骏“学历造假门”的真相。
接受专访时,新浪网执行副总裁、总编辑也是微博的热情鼓吹者陈彤表示:“新浪微博的门槛低,就是指每条信息不超过140个汉字,两三句话就可以构成一个微博”①。
二、碎片化的写作特征
碎片化,来源于英文单词“fragmentation”,原意指完整的东西破碎为诸多零块状,而现在较多用来描述我国当前社会传播语境。碎片化是一个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时期的基本特征,表明人们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注重整个过程,而是截取其中的某一段。比如看报纸时,不看整版,而是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看球赛时也不看完全场,而是在听到进球的欢呼声中,看一眼电视,等等。
在微博迅速崛起的时代,碎片化的写作模式也大受网民的追捧,以140个汉字或图片与视频表述事实,记录现状,描摹心情,抒发感想成为了一种方便快捷的选择,也更具有人情味。在某知名微博网站开博的网友小白说,“我觉得社会节奏的加快让很多人都变得浮躁,我们没有时间去看或是写大段的博客,而产生在某个瞬间的简短灵感或是胡言乱语却往往能让我们会心一笑。”
博客中呈现出传统写作的特征:要求文章结构的基本完整,内在逻辑明确,语句通顺,兼顾文章的内在美与外在美,而具体到某种文体,更有着另外一些细节的规范要求。因此这些文章常常是洋洋洒洒几百甚至几千字,这就要求作者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较高的表达能力,写作的时间和空间成本也必然提高。
“相对于博客的长篇大论,微博可算是短小精悍了,绝大多数人写博客是坚持不下去的,但微博可以通过短信和彩信发布,像发短信一样,就简单多了。”陈彤的这番话道出了微博更胜传统博客的秘诀②。更加灵动自由的碎片化写作也是对传统化写作的一种解构与重构,使得写作更加个人化、多样化,稍稍识文断字的人只要会发短信,都可以参与进来。中国青年报社调查中心2010年进行过一项2117人参加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9.0%的人关注微博,25.6%的人已经使用微博,43.4%的人正打算用。2010年2月至5月,广东部分地区公安机关相继开通了微博或微博群。两会期间,两会代表也纷纷开通微博,“微博”议政也有了非一般的基础性与广泛性。与此同时,官方也积极占领这一新兴信息平台。微博等新媒体在舆情传播中呈现燎原之势③。
三、碎片化写作与大众话语权的回归
2010年10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学发布了《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社会舆情应对能力评估分析报告》,报告指出,微博成为传播新渠道,影响力凸显。
在发展的大潮流下,微博的碎片化写作对于社会舆论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冲击了传统媒介中大众媒体所占有的优势地位,对于公共事件的讨论中,现实里因为各种压力而选择沉默或者是附和的人群,也加入到了讨论的阵营中来。这种去中心化的环境特征使传统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作用削弱,被文化精英长时间垄断的话语空间逐渐向普通大众开放。在微博舆论平台的“百家争鸣”时代,某种程度上曾一度“失语”的民众又找回了“说”的权利。
著名新闻评论员笑蜀在《南方周末》的专栏文章《微博很神奇,但要打通最后一公里》中就写到“事实在印证,中国已跨入微博时代。140字就够,甚至不着一字,仅仅转帖就足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把发表门槛降到了最低,把最大多数普通人带入了舆论场。最大多数普通人的力量,就这样通过微博聚合起来,成为公共生活中最重要的平衡力量。”因此,“微博时代即微动力时代。”
在近几年的公共事件中,微博简洁快速的碎片化写作方式让现实中的弱势群体在一些特殊场合下寻求到一种维权的渠道。宜黄强拆过程中发生自焚惨剧后,2010年9月16日,钟如九和姐姐欲进京接受凤凰卫视采访却被四十多名宜黄县政府官员堵在昌北机场,随后钟如九躲进女厕所,不停地通过微博来与外界取得联系,透露事态的最新进展,主演了昌北机场真实版的“保持通话”。而无数网民也通过微博进行持续的关注和接力,让外界看到地方政府处理事件的进展,使事件回归到公民维护权利的正常轨道。
四、碎片化写作带给我们的思考
微博在得到快速发展与高度评价的,同时也不断受到人们的种种批评与抵制。因为,碎片化写作带来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微博碎片化的盛行必然影响到部分用户――从文字到思想。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媒介的变化带来了人们思想结构或者认知能力的变化”,一个适应碎片化写作、碎片化阅读、碎片化思考的社会对于严肃问题的认知程度会不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解或者是在某种程度上的逃避?因此有人认为,微博的140个字限制了完全表达的深度和广度,这当然不利于某个严肃而重大的社会问题的展开、讨论与延伸。有研究者指出碎片化、低俗化的信息传播,并且放在这种形式的传播,那么我们的媒体会变得越来越肤浅,我们的话语层次、思维层次也会停滞不前④。
其次,微博的碎片化写作造成海量无意义信息的“拥堵”。信息的泛滥不可避免,也很难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也加大了网站管理人员管理的难度,这对于一个大众话语平台,显然不是一件有益的事情,而广大的受众则被卷入到大量无意义信息的话语环境中,甚至被“娱乐至死”,一名资深微博主曾笑侃写微博就是“拼短语、拼新词、拼反应、拼杀伤、拼不说人话”。
第三,信息使用成本增高。由于微博的私人化、自由化的写作原则,再加上多次的转载,使得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也使得使用者对信息筛选与甄别的成本增高,在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和不必要的恐慌感,如此发展下去,整个社会也难免要受到这种负面影响。
2010年4月1日,一条传言在微博上迅速流传:3月31日17时左右,孝感市白桦镇于岭村一名被拆迁户于杰用汽油引爆煤气罐致9名拆迁工作人员死亡。此假新闻本是由网名叫“朱哥靓”的男子在愚人节的恶作剧,没有想到会被大量网友转载,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他本人最终也受到了相关处罚。2010年11月15日,某新闻周刊发出一条微博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将宣布一则足以让‘全人类震惊的消息’。一天之后,NASA宣布在距离地球约5000万光年的M100星系中,发现了一个“最年轻”的黑洞。但这个消息却和微博上疯传的“震惊全人类”相去甚远,某周刊夸张了事实真相。
最后,信息难以管理。从文本角度分析,微博写作的碎片化文本特征使得网站的管理人员难以进行有效的议程设置,信息的公开性与透明性得到提高,去中心化的特征愈加显现,广大民众“知”的权利也由此得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以twitter 为例,在首页显示的只有九条用户发来的信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如果隔秒刷新就会出现变化。网站管理人员难以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也造成上文提到的海量信息的拥堵与垃圾信息的泛滥。
并且,碎片化写作方式对于传统写作方式也有不小的冲击,由于微博上很多用户都是“80后”、“90后”,他们会把对微博的驾驭方式带入到日常的写作中去,比如,每年的高考作文与中考作文中都会出现“火星文”。碎片化写作方式对传统写作方式的冲击,究竟是利大于弊,使得文章更简洁,富有冲击力;还是弊大于利,割裂了文章的内在逻辑,层层短节?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微博作为目前最风行的网络工具,其碎片化写作模式既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又得到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个公民意识觉醒的时代,已经很少有人再选择继续沉默下去。■
参考文献
①②师静、王秋菊,《微博时代的网络传播――访新浪网执行副总裁、总编辑陈彤》,《青年记者》,2010(10)
③《2010上半年正义网络舆情报告》[D].http://news.省略/a/201007
06/000989_1.htm
④程也、李希光,《今天我们阅读新闻的理由在改变》,《青年记者》,2010(12)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实习编辑:张兴宇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