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乐清事件”看网络时代政府舆论引导:1990年吓疯警察事件

  【摘要】浙江省温州乐清市发生的工程车压死原村委会主任钱云会事件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该事件演变成一起影响全国的舆论事件。本文从“乐清事件”的舆论本质、网络时代舆论的特点入手,通过对“乐清事件”的舆情分析,运用新闻传播学理论探讨网络时代政府如何进行舆论引导。
  【关键词】网络时代 “乐清事件” 舆论引导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时代的传播方式和手段都有了新的变化,网络也逐渐成为各种观点的集散地。这给当前的政府舆论引导增加了复杂性和艰巨性。2010年12月25日、26日,在全国多个论坛、微博里,出现一条有关乐清市蒲岐镇寨桥村原“村主任”钱云会遭遇车祸死亡的消息。12月25日晚上,乐清市公安部门发布通稿称这是一起交通事故,但是公众不相信乐清市政府调查得出的结论。媒体的进一步传播使一个简单的车祸案演变成了民意的集体围观和行动。“乐清事件”再次表明地方政府在网络时代应对舆论事件的能力亟待提高。在网络传播时代,社会问题在网上能迅速形成舆论焦点,引发社会关注,如果舆论引导不力,必然会影响社会稳定。
  一、“乐清事件”的舆论关注度
  1、事件发端:12月25日,村主任钱云会被一辆工程车压断了脖颈。
  2、形成舆论热点:中国新闻网发表《浙江乐清:上访村主任“交通事故”致死疑云重重》。随后,网络媒体对其进行转载,引起网民广泛关注并对事件真相提出质疑。
  3、舆论升温:12月27日下午乐清官方召开新闻发布会认定该事故为交通肇事案。网民对此质疑。
  4、新的网络热点:28日,温州市委称及时依法公正处理。30日,民间团体赴温州调查钱云会案。2011年1月5日,肇事司机被逮捕。
  5、舆论平息:公众对事件关注度逐渐降低。2011年1月8日,搜索引擎google显示今日搜索为43条,1月9日则为171 条。
  二、“乐清事件”中的舆论传播特点
  1、事态发展轨迹为“豆荚”状
  网络时代的事态发展轨迹为“豆荚”状,其发展变化就像是“豆荚”的一个个鼓点,事件的关键性变化会导致豆荚“鼓出”或“爆荚”,或导致传播方向的改变等。“乐清事件”中的爆点依次是乐清官方召开新闻发布会认定事故为一起交通肇事案件,28日温州市委称村民遭碾压事件应及时依法公正处理,30日民间团体赴温州调查钱云会案,温州警方召开钱云会命案新闻发布会,1月5日肇事司机涉嫌交通肇事罪被逮捕。每个关键性“爆荚”点都引起舆论的热潮。
  2、微博的强势参与
  如今的舆论事件在传播上体现了全媒体、自媒体的特点。“以数字科技为基点的新媒体,以自主化、私人化和平民化为特点,一般民众可以运用它收发新闻,加上自己的感受,与匿名在网络中的众人分享。”①“自媒体”当然不仅是指博客,还包括时下流行的手机、BBS、e-mail、个人空间以及网络即时通讯工具等,近两年大行其道的“新浪微博”更加凸显了自媒体的强大。微博在“乐清事件”的传播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仅新浪就有相关微博约14000条。同时,网络独立调查团也是通过微博发起和组织的。乐清市公安局开通新浪官方微博“平安乐清”的消息公布后,在随后的20个小时内,粉丝迅速突破3万,评论超过25000条。
  3、“意见领袖”左右事件热点的传播
  意见领袖又叫舆论领袖,拉扎斯菲尔德认为:“意见通常从广播和印刷媒介流向意见领袖,再从意见领袖流向人群中不太活跃的部分。”②他们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舆论事件中每个重要节点、拐点,无不和意见领袖的出现有关。意见领袖在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中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并且虚拟社区的意见领袖也作用于现实生活,影响现实社会的媒介舆论。笑蜀和于建嵘发起的公民调查团参与“乐清事件”真相调查便是网络意见领袖走向现实生活的一个例证。
  4、网络舆论非理性共鸣
  “由于传统的舆论导向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影响下降,而新的导向模式又未能建立,形成了舆论导向的空白环节,容易在人群中导致一种非理性的共鸣。”③这种共鸣的危害大,容易对政府公信力产生极大的损伤。在“乐清事件”中,官方在27日发布消息称钱云会案为普通的交通肇事案件,但网民对此质疑。尽管后来温州市警方一再澄清,但是网络舆论仍然“维持原判”。肇事司机的被捕也难以平息阴谋论。无论政府拿出多么详实的证据来佐证官方的调查结果,公众依然持“无论政府说什么都不信”、“无论政府做什么都是错”的观点,呈现出非理性的共鸣。
  三、对网络时代舆论引导的思考
  新闻媒体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在应对舆论事件时,政府既有处置得当的,也有力不从心的。但是如今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公开、民主与法制,以及影响社会秩序与稳定的一股重要力量。网络时代政府如何引导舆论,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顺应民意
  “传播学中有‘信息饥渴效应’,即公共事件产生时,媒体与公众对事件的相关信息有着巨大的要求。”④政府在面对公共舆论事件时,应该顺应民声,满足群众的信息需求。政府除了要正常处理事件,还应该使公众获得事件的信息,达到事件处理的最佳效果。“争取做到‘热点事件由我先发布’,使偏差舆论在第一时间得到澄清和纠正,这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⑤如果对正常信息过度控制,就会导致信息短缺,进而滋生谣言,使虚假信息通过其他渠道传播,造成对政府形象的损害及对新闻媒体公信力的破坏。尊重民意、信息公开可使政府形象得到良好的塑造。
  2、重视第三方力量,提高政府公信力
  第三方力量的合理正确运用,有助于化解政府压力。网民参与事件调查不仅能为网友提供一个公开透明的参与平台和进入事发现场的机会,还能缓解公众情绪,消除公众对信息真实性的疑虑,增强调查的公信力。“乐清事件”中公民调查团的报告就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官方的结论,改变之前舆论一边倒的局面。
  3、正确运用微博等新媒体,提高民意互动意识和能力
  今年3月24日发布的《2010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显示,微博成为继新闻、论坛之后的中国互联网第三大舆情源。这同时也对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出考验。“乐清市公安局注册新浪微博ID‘平安乐清’与网友沟通钱云会之死,但是这个微博两天之内只发出三条微博。”⑥“平安乐清”的沉闷表现,折射出政府部门民意互动意识和能力的缺失。政府要高度关注微博问政的影响力,时刻关注技术发展新动向及舆情发展新走向,充分发挥微博等新媒体在加强政府与民众交流方面的平台作用。
  4、设置议题,转移舆论焦点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议题设置的主要实现方式是利用媒介短时间内大规模传播同质信息, 从而设置议题,吸引公众视线,转移舆论焦点。“乐清事件”中,公民独立调查团的出现引起公众的广泛讨论,这就形成新的舆论焦点,使事件本身与受关注原因的关注度减少。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通过议程设置在公众中形成新的舆论焦点的重要作用。
  结语
  社会转型期,我国隐藏着各类矛盾。互联网保证相当宽泛的言论自由,提供了难以预测的意见空间,使网络舆情处于高发期。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我国部分政府官员在工作中尚缺乏危机意识,对于舆论事件没有改进工作方式。因此,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对政府提出了新要求。提高政府舆论引导能力,加强虚拟社会的管理任重道远。总之,在互联网时代的语境下,政府部门和领导要转变思路,按照互联网传播的特点把握网民的心理特征,把网络热点问题按照网络的规则解决,这样才能在网络传播时代更好地做好政府舆论引导工作。
  
  参考文献
  ①钟逸,《自媒体时代,危机传播中的议程设置》[J].《新闻世界》,2011(1):70
  ②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13
  ③陈小萍、王虎,《新媒体语境下舆论导向之探讨》[J].《现代视听》,2010(4):13
  ④张玉云,《从“躲猫猫”事件看网络时代政府应对舆论对策》.人民网-传媒频道,2009
  ⑤陈纯柱、敖永春,《网络环境下高校舆情的传播及引导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57
  ⑥周凯莉,《乐清“上访村长”之死》[J].《新世纪》,2011(1)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
  实习编辑:王雨燕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