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的即时性、交互性、匿名性和超文本等特点使得网络舆论主体出于对某个议题或热点的关心迅速链接起来,形成网络舆论,在讨论过程中很快向某个意见方向倾斜,网络舆论主体群体极化。在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的各个阶段,媒体扮演何种角色?又如何合理引导群体情绪,从而保持社会情绪的稳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关键词】群体极化 舆论主体 媒体角色
近几年国内外每个重大事件的发生,都会在网络媒体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辩论,如宝马车撞人案、杭州70迈、河大校园撞车案、浙江乐清上访村长意外死亡案等等,每个事件都有相当数量的网民以新闻跟帖、论坛发言或者个人博客、校内日志等各种网络渠道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或者对相关的文章进行转帖。随着对事件越来越深入的讨论,网络舆论主体(在网络上发表观点或参与讨论的网民)很快在网上形成了相对一致的倾向性意见,网络舆论主体群体极化。
在这一过程的各个阶段,媒体分别发挥了怎样的功能,扮演者何种角色;如何引导网络舆论,引导网民合理宣泄情绪、表达意见,促进社会情绪的和谐稳定?这些问题随着近年来网民数量不断增加,各种社会事件频频引发网络舆论,舆论主体群体极化现象的时有发生而开始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一、网络舆论主体群体极化及其表现
“群体极化”这一概念由美国当代哲学家、芝加哥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提出。他认为群体极化就是“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①比如:经过讨论后,原本温和的女性主义者会变成激进的女性主义者,原本就显示种族偏见的白人对于白人种族主义是否该为非裔美国人在美国所面对的问题负责,会表现出强烈的负面反应。同时他还注意到:“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②
随着网络等新媒体介入大众传播领域,越来越多的普通人通过网络了解信息、参与意见讨论。网络的即时性、交互性、匿名性和超文本等特点,使得素不相识的普通人出于对某个议题或社会热点的关心而迅速链接起来,形成网络舆论,舆论主体在讨论过程中意见很快向某个方向倾斜,网络舆论主体群体极化。这种现象以其惊人的形成速度和覆盖范围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有证据显示,在网上发生群体极化倾向的比例,是现实生活中面对面时的两倍多。③
虽然各种事件都可能引发强烈的网络舆论,但是,在现阶段的中国,涉及对外关系的问题以及触及社会矛盾、热点的事件似乎更容易成为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中国网络舆论主体表现出来的群体极化倾向,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对外表现为网络民族主义,对内表现为网络批判现实主义。④
网络民族主义在与涉及国家利益有关的话题讨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和强烈,网络舆论主体表现出充分的群体极化倾向。如在涉及中日钓鱼岛之争、家乐福公司支持藏独、北京奥运会期间奥运圣火在法国传递受阻等事件的网络讨论中,网民多数意见都是对倒行逆施者的的批评、谩骂,甚至直接推动了实际的对抗活动,如保钓人士自行租船前往钓鱼岛水域宣示主权,抵制家乐福等等,虽然其中不乏过激行为,其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政府在某些外交问题上的决策产生影响。
网络批判现实主义主要集中在贫富差距、官员腐败等由社会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导致的公平缺失等社会问题上。互联网成为各种情绪的宣泄平台,一旦出现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这些情绪就会通过网络以及网络舆论集中放大。
二、媒体在网络舆论主体群体极化现象中的角色
网络群体成员在网上就某个社会事件或者他们关心的议题进行反复讨论,逐渐出现意见和观点的分化、移动、集中并达到对立或僵持。凯斯?桑斯坦在研究中就发现:“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在形式上会变得更极端,而临时组成的松散群体在经过讨论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极化现象。”基于以上分析和界定,我们可以对网络群体极化的过程以及经历的阶段进行梳理:提出议题――网民发表意见反复讨论――某一意见被广泛接受,形成舆论――舆论主体情绪继续高涨,走向极端,群体极化。
在这个过程中,网络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匿名性等特点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作为信息交互平台的同时,网络成为态度和意见的衍生、聚集和蔓延地,对社会环境的监视作用也被成倍放大,某种程度上对群体极化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广阔的信息交互平台和情绪的宣泄场
为网民所关注的议题根源于各种矛盾和社会问题,而网民对这些矛盾或问题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网络以及传统媒体的报道。而这项议题能够引起关注和反复讨论得益于网络以其匿名性打破了地域界限和人们的心理障碍,形成了网络民意表达的特别之处,让人可以以互动方式直接进行参与,从而使不同地点、不同职业、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群通过网络进行即时交流。如2010年的河北大学校园撞车案,网民的愤怒根源于对官员腐败的痛恨,而这种情绪恰好借助匿名的网络得到排解和宣泄。
2、推波助澜导致媒体舆论引导角色缺失
随着议题的深入讨论,多元化的意见的态度得以体现,媒体本应抓住时机,针对偏颇的倾向及时进行疏导,通过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及时发布真实信息,防止偏激舆论的形成。然而在现实情况下,大多数媒体往往采取规避“风口浪尖”的态度,甚至为了吸引眼球,疯狂转载各类信息,推波助澜,加上因共同的爱好在某些网站聚集的网民具有较大的同质性,其观点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相似性,因此很容易形成统一的意见倾向。
三、媒体角色归位
社会环境通过网络舆论监督使得其参与群体更加广泛,也更加透明化。网络舆论主体群体极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群体坚定信念、增强信心和凝聚力,形成强大舆论,必定会给相应社会部门制定政策、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然而正是由于网络技术降低了沟通成本,而有利于网民的同质化小群体聚集,再加上网络意见表达参差不齐,很容易出现一些偏差,群体极化造成网络舆论向错误方向偏移,甚至为一些过于极端化的小团体利用,就可能危及社会稳定与安全。
1、潜舆论引导
网络为潜在舆论向显舆论转化提供了契机,为潜舆论提供了公开表达的场所,对初露端倪的舆论苗头给予有效引导,可以发挥前瞻性,把握住舆论引导的主动权。⑤
2、信息过滤和把关
针对网络舆论主体群体极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因素提出网络媒体出于社会道德应该履行的义务。
3、加强专家、学者对网民的理性引导
通过把关人的过滤可以直接排除、屏蔽一部分不良言论,但有时面对比回避更有利于引导与纠正不理智的情绪。针对网民易受权威影响的特点,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应主动利用网络平台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与网民相互进行交流引导网民更全面的、更理性的考虑问题,使之了解事实真相,及时有效疏导不良情绪。
4、加强网络多元化链接和传统媒体信息公开
通过网站的多元化链接,能够使网民在得到群体内部认同的同时听到反对的声音,看到不同意见,以多个角度更加理性地看问题,避免网络信息传播的信息窄化。同时传统主流媒体应及时发布信息,澄清事实真相,打破虚假谣言,加强引导作用,避免因主流媒体失语导致各种小道消息的乘虚而入,扰乱公共视听。
参考文献
①②③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上海出版集团,2003:50、47、51
④张桂霞,《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分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05
⑤吕林,《网络舆论极化现象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33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0级新闻学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