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什么时候出名的_齐白石的,“伯乐”陈师曾

  在齐白石的朋友中,陈师曾是第一个真正读懂齐白石画的人,是第一个诚心诚意推介和宣传齐白石画的人,也是第一个让世人了解和看重齐白石的画并改变了他命运的人。      陈师曾何许人也?他是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大哥,是20世纪初期的中国画大家,也是在诗书画理论方面颇有修养的学者。他1876年生于江西义宁(今修水县),名衡恪,号槐堂,又号朽道人。陈家是有名的世家,陈师曾的祖父陈宝箴,举人出身,曾任湖南巡抚,在湖南开化力倡新政;父亲陈三立,光绪时进士,著名诗人,世称散原先生,曾协助其父推行新政。“百日维新”失败之后,陈宝箴与陈三立均受到牵连,被革职查处,再未任用。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陈师曾从小思想活跃,求新求奇,勤奋好学。六岁时,祖母带他到杭州玩,看到美艳的十里荷花,他高兴地在乘坐的轿板上画了起来。十岁时,工诗善画,周围的人称他为“神童”。家里的人见他有这方面的天分,就有意培养和发展他的特长,为他广拜名师。他先后师从著名学者、书画家胡沁园、王湘绮、周大烈、范镇霖、范肯堂等,在名师的精心培育下,他在诗文书画方面,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然而,维新变法的失败,家庭发生的重大变故,却改变了陈师曾的命运。1898年,陈师曾考入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在这里,他结识了由南京水师学堂转入矿路学堂的周树人(鲁迅),从此成为终生好友。1902年,陈师曾带着年仅十三岁的三弟陈寅恪东渡日本留学,先与鲁迅一起就读于东京弘文书院,后转入高等师范学习博物学,潜心研究动植物的结构、色彩,对他以后画山水影响很大。在日本学习八年后,陈师曾于1910年回国。最初他在江西省任教育司长,后应聘到江苏南通师范学校教授博物学。他经常去南通的“翰墨林”会友,作画谈艺,经主人李苦李介绍,认识了画坛海派大师吴昌硕,并拜他为师。吴昌硕后来对他的这个大弟子评价很高。1912年,陈师曾又应聘到北京任教育部编审处编审员,兼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北京女子师范博物教员。从此他定居于北京,这时他已是一位声望很高的大画家了。
  齐白石和陈师曾相识是在1917年,两人一见如故,颇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之感。齐白石生于1864年,大陈师曾十二岁。他是湖南湘潭人,从一个木匠成为一位画家,在家乡一带颇有名气。齐白石四十岁以后遍游祖国各地,结识了艺术界许多名流,极大地开阔了眼界,诗书画印样样精到,特别是水墨画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他原来就精于工笔草虫,这时更长于大写意的花卉翎毛,成为一位很有个性的大画家。
  这一年,齐白石为避家乡匪乱,也为了艺术上的进一步发展,他第二次来到北平,住在法源寺内。他在《白石老人自述》中这样记述与陈师曾相识和结交的过程:“我在琉璃厂南纸铺,挂了卖画刻印的润格,陈师曾见着我刻的印章,特到法源寺来访我,晤谈之下,即成莫逆。师曾能画大写意花卉,笔致矫健,气派雄伟,在京城很负盛名。我在行箧中取出《借山图卷》,请他鉴定。他说我的画格是高的,但还有不到精湛的地方。我们所见相同,交谊就愈来愈深。”
  在与陈师曾相识之前,齐白石的画虽然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是并不为世人所看重。他的画很少有人购买,其中原因,固然有画技不够精湛的地方,但更多的是有些人因为齐白石的木匠出身而瞧不起他。齐白石曾对人提及,有一个自命科场出身的“名士”,看不起齐白石的木匠出身,眉宇间总流露出倨傲的样子。更瞧不起齐白石的作品,背地里说齐白石的画粗野,题诗也不通,简直是一无可取,一钱不值。还说齐白石没有书底子,画出来的画没有书卷气,俗不可耐,不能登大雅之堂。对于这样的人,齐白石不予理睬,毁誉由之,他说:“画好不好,诗通不通,谁比谁高明,百年后世,自有公评,何必争此一日长短。”
  然而,如今站在他面前的、比他小十几岁的陈师曾,不仅懂得他的画,而且十分看重他的人格,这确实让齐白石喜之不禁,感到遇上了知音。陈师曾原来是从刻印知道齐白石的大名的,现在看到了他的《借山图卷》(此为齐白石远游时画的作品),让他眼前一亮。虽然印章之“工”与绘画之“拙”看似不同,却各有各的妙趣。特别是齐白石的画,绝非有人说的那样“粗野”,“不能登大雅之堂”。相反,他认为齐白石“画格是高的”,是不同于别人的个性的表现。世人所以不看重他的画,是因为大家还不了解他的画,不懂得他的画,是按传统的眼光来看待他的画的。陈师曾劝他“自创风格,不必求媚世俗”。从此齐白石就把“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作为终生的座右铭。所以,在北京这个文化中心、文人聚集之地,特别是很多人还不理解他的时候,齐白石遇上了陈师曾这样一位知音,他发自肺腑地说,这“也是我一生可纪念的事”。
  尽管如此,齐白石的画不为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却是明摆着的事实。他是靠卖画生活的,而他的画的价码比一般画家要低一半,即使如此也很少有人问津。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陈师曾帮他找到了一条路子,这就是他说的“自创风格”,即“自出新意,变通画法”:既能保持自己原有的较高的画格,不求媚世俗,又要对原来的画法有所突破,求得更多人的理解和赏识。陈师曾还针对他的画提出了具体的办法。齐白石认真地考虑了他的意见,认为切中要害,很有道理。他经过琢磨和实践,终于在六十岁以后,自创了中国画中“红花绿叶”一派,这种用大笔写意的画法,有一种充沛的生活气息和热烈奔放的情绪,给人一种泼墨淋漓、气势雄逸的美感。齐白石的“衰年变法”,令更多的人对这位老人刮目相看。
  陈师曾更加尊重他的这位挚友,只要有机会他就不忘介绍和宣传齐白石,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他。1922年,他携带自己和齐白石等人的作品东渡日本参加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展览会上,日本人将他和齐白石的作品抢购一空,他俩的画还被法国人选送到巴黎艺术博物馆参展。齐白石的画卖出的价码也非常丰厚,一小幅画就卖到一百元银币,二尺的画卖到二百五十元银币,这在国内连想都不敢想。经过在国外的参展和宣传,齐白石和他的作品由此而声名鹊起,他曾为此写过一首诗自嘲道:
  曾点胭脂作杏花,百金尺纸众争夸。平生羞杀传名姓,海国都知老画家。
  如今的齐白石在国内今非昔比,原先门可罗雀,现在车水马龙。
  外国人买他画的很多,琉璃厂的古董商求他的画做生意,就连一些附庸风雅的人也纷纷请他作画,从此他的卖画生涯一天天兴旺起来。最懂得朋友情谊的齐白石充满深情地说:“师曾提携我的一番厚意,我是永远忘不了的。”
  然而令齐白石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开始走红的第二年,即1923年,与他有莫逆之交的陈师曾却永远离开了他。这年夏天,陈师曾得知祖母病危,就急急忙忙赶回南京探望。他素来孝顺,在家亲饲汤药,不久祖母病逝。陈师曾身体本来就不好,由于过分悲痛,加上天气炎热,他患上痢疾,竟于八月初七不治身亡,年仅四十八岁。
  齐白石闻此噩耗,无异于晴天霹雳,为失去挚友而不胜悲痛。他写了一首挽联寄托对这位英年早逝的挚友的哀思:
  三绝不多人,造物怜才,我未杀君天又忌;千秋匪易事,盖棺定论,世当传汝地难埋。
  齐白石后来回忆说:“我失掉一个知己,心里头觉得异常空虚,眼泪也就止不住流了下来。他对我的画,指正的地方很不少,我都听从他的话,逐步地改变了。他也很虚心地采纳了我的意见……可惜他只活了四十八岁,这是多么痛心的事啊!”此后,齐白石每看到陈师曾的画,都免不了要题诗悼念。
  陈师曾的死,也在北京艺术界引起极大的震动。为了纪念这位卓有贡献的大画家,包括齐白石在内的北京艺术界百余著名人士在江西会馆隆重地召开了追悼会,同时展示了他的百余幅作品以示纪念。梁启超在演讲中,赞誉陈师曾是当今美术界第一人,他的死就像发生了一场大地震,对中国艺术界的影响远胜于日本的东京大地震。吴昌硕为《陈师曾先生遗墨集》题写了“朽者不朽”四个字。
  陈师曾去了,但齐白石仍然沿着“自创风格、画吾自画”的路子,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最终成为世界级的艺术大师。
  (责任编辑/吕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