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散文篇一:80后新锐散文专评之二:江苏DRASM99散文
经验写作之外
十年之前,也就是零年代打头的最初几年,我一度迷恋上贾樟柯,并从贾樟柯出发,对第六代导演充满个人的期待。十年过去了,我为自己曾经的迷恋懊恼不已,如果加以回望,似乎犯了两个错误,一个是本不该有的相关民族电影的宏大情结;一个是终归明白自己也就仅仅是个发烧友级别,距离处置话语的权力可谓渺远之途。想明白这些事情之后,日常所举也就是仅仅将眼睛投放到光影世界里,智力和思维的因素就此冰冻起来。
我之所以要抬出贾樟柯或者张元等这些第六代导演的名字,是因为在阅读durasman99散文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感受,与最初观看以上导演制作的电影,有着一定的相似性。新奇、兴奋、期待,当然也伴随着忐忑,这是不一样的散文,不一样的叙述方式。不过请记住,我上面的描述仅仅是针对最初接触的时候,并不代表我现在的态度。
需要承认的是,就目前来说,我自身正遭遇散文阅读的疲劳期,从国外名家到白话经典,从知名作家到网络写手,一本本,一篇篇,压得自己透不过气来。过量的阅读带来一定的错乱,一方面是评价标准,一方面是感兴生发。也因此,偶尔自己会这样反诘自身,我到底是热爱散文阅读,还是为了写出评论,方便发表,抑或是为了其他。错乱的发生导致了新奇感和兴奋感的普遍远去,即使是遭遇durasman99超常规的文本实验亦是如此。面对这个情况,我想给出的解释当然不是自己的保守落后,而是因为在阅读过程中树立起的审美标准开始定型且难以动摇,从而抵御着一切标准之外的东西。
durasman99是一位80后散文写作者,他的写作个性与我所熟悉的80后的写作者之间,似乎是格格不入的,他是那种能把自我淹死在文本中的作者,或者说,作品中的气息,才是他真正的精神气息,充溢着自我迷恋、忧郁、先验的绝望,如同二战之前居住在巴黎塞纳和左岸的左翼青年,写作成了其内心透气的窗口,以深刻的怀疑对抗着外部的世界,也只有在写作中才会如释重负。这一切,与信奉出名要趁早的众多同代作者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也因此,他的散文叙述是封闭式的,是一种极端向内转的路数,在某种程度上,他甚至害怕自我写作被大众化。
这种极端个人化的叙事方式放在散文写作的大背景下,也可归属于极端的个案,不过他也有同路者,我在鱼禾的散文写作中也嗅到这种独有的味道。他们的写作,似乎皆有一种精神的洁癖,即,他们的书写,氤氲着特殊的艺术气息,追求感觉化、内在化的叙述路径,文本内部节点遍布,形成模糊化的迷宫式写作风格,这些因素,共同搭建了一个内心的宫殿。文学作品中,感觉主义的路线向来是小众的,因为其内向性和封闭性,因为其需要主体保持长久的生命激情,以及特别的感受能力。这种内向性写作往往疏离于普通读者的心理定式,有时会带去新奇感,有时会带去拒斥感。从这个意义上,我将其定义为小众写作的类型。
来自异域的艺术家的心灵经验,或者说灵魂在现代性语境中的撕裂、碰撞、突围,是durasman99散文观照的重点。这些因素,皆在作者自身经验之外,他的写作,多是对他者灵魂的纯粹精神解读,或者对话,在对话中树立自我精神的倒影。同样是书写异域物事,杨永康作品中呈现的更多是物理性的,比如地名、人名、植物等等,这些物理性指向的后面掩藏
的其实是作者自身的中国经验,他不过是借助这些标签来完成经验能指的陌生化。作为文体创新意识超前的作者,他的新文体实验表现在叙事模式上,这一点,与durasman99散文形成鲜明的对照。从新散文写作的多样性角度来观察,我们可以说杨永康走的是文体至上的路数,而durasman99走的则是个人至上的路数。两者不可同日而语,虽然,他的文本内部,大量引入了隐喻以及诗歌式的跳跃性,但无论取材还手法,其目的不是为了创造一种文体新形式,而是努力制造一个梦境的空间,这空间里填满艺术的气息,填满精神独白的气息。
如果说小说倚重经验和想象的话,其中经验构成密实的台基,想象构成超拔的品格,那么散文这种文体倚重的则是发现的能力以及呈现之后灵魂的平静。当然,这发现的后面也需要依托于写作者自我的经验,而更重要的则是思维的能力,至于灵魂的平静,非大家所不能为。虽然,durasman99的散文写作拥有非常多的现代性气息,能够带来致命的锋利和锐度。但就我个人而言,对待这种写作方式却保持着警惕,我还是认为,散文不是写给自己的,不能仅仅围绕着个体与世界的尖锐对抗。恰恰相反,散文应该是写给他们的,写给外在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中正在遭受这样或那样精神之苦的我们,让人们更简单地认识理解世界,接受世界,并在其中实现自我的超越。
江苏散文篇二:2015届江苏高考散文 考前指导(超好)
搬经中学语文考前指导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一、答题基本要领:
阅读理解并不难,把握文脉是关键;叙述介绍一带过,议论抒情主旨现;读罢原文审
题干,回归原文定区间;重点词句需整合,文从字顺得满分。
1.阅读:整体阅读,抓三个方面:文体特征意识;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关键词、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答题重点、答题角度(答案要点)以及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3.答题:三个原则:⑴答案源自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整合);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跟据分值分点分条作答(阅卷采点给分)
二、常用写作手法(技巧)
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1、记叙
①记叙详略。记叙应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进行,它往往突出细节,注意渲染烘托,多用描写手法;略写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为了在详略中突出一点。
②记叙人称。不同人称的使用有不同的表达效果。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可以造成拟人效果。第三人称:不受限制,灵活自由,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
③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的好处是眉目清晰。倒叙的好处是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插叙的好处是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三种叙述方法很可能成为高考新考点。
2、描写
景物(场面)描写: a、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方面的描绘;b、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描绘;c、动静结合;d、正侧描写;e、虚实结合;f、细节描写。整体与局部、点面结合、视角的变换、选取典型画面(材料、场景)也要留意。
人物的描写: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细节等描写。
3、议论 它是在记叙过程中自然融入自己的倾向和评价,故形成了夹叙夹议、叙议水乳
交融、抒情议论相结合等考试中也会涉及。
4、抒情
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往往是借景、物抒情,显得很含蓄,这是常考
点。议论、抒情在散文中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抓住了它们,就抓住了材料的精神,把握住了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写作意图。
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联想想象,象征,类比,虚实结合等。
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
第四类:修辞: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
三、基本题型及解答思路 题型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A.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比喻意、象征意;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B.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1.文首句:⑴照应标题(开篇点题);⑵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⑶埋下伏笔;⑷设置悬念;⑸为下文(中心)作铺垫;照应下文某处描写⑹总领下文。
2.文中句:⑴前后照应,⑵承上启下(过渡);⑶总结上文;开启下文;⑷为下文作铺垫;
3.文末句:⑴照应前文(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⑵卒章显志,揭示中心;⑶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典型题例:
1.揣摩加点词语好处
①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2分)
答案:[“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②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2分)
答案: [“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3. 理解文章第⑤段中“毁弃一个人的同时,也成就了一个人”一句的含意。《拜谒三苏园》 答案:“毁弃一个人”是指苏轼屡遭贬谪,仕途坎坷(2分);“成就了一个人”是指他在文学、书法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后世敬仰的对象(2分)。
2.作用题
(1)第九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打猴儿》
答案:①结构上:承上启下(1分),对上文写童年打猴儿经历的收束,引出下文对不能打猴儿的感悟(1分)。②内容上:表现了长大后的无奈(2分)。
(2)文章第⑴小节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4分)《苦楝花开》
答案:描写公园里苦楝花开的美丽景象,引发作者思绪,为下文写儿时生活记忆作铺垫,(2分)同时照应题目(1分),并与文章结尾呼应。(1分)
(3)文章第⒁小节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析。(5分)《平常的沈从文》
答案:侧面描写(1分);突出沈从文外表温和,但不盲从、有底线,丰富了人物形象(2分);照应前文有关沈从文“不平常”的叙写,引出下文推断(2分)。
给自己提个醒
题型2:文章内容要点的筛选概括题:
典型题例:
1. 文章一直到第17段才开始提及铃兰花,之前一直写“我”对“地狱”的恐惧,为什么作者却以“铃兰花”为题?(5分)
答案:本文的中心事件是采铃兰花(1分),铃兰花是“我”战胜恐惧的关键,是“我”完成由“恐惧”到“勇敢”的飞跃的重要因素(2分);同时铃兰花象征着父母和孩子之间无私的爱,正因为人间有爱,才有了温暖,才有了“我”战胜自我、最终超越自我的力量(2分)。
2.文章第⑺小节我为什么嚷着不让母亲砍掉“不祥之物”的苦楝树?结合上下文内容,简 要概括。(4分)《苦楝花开》
答案:①我认为苦楝树象征着父亲、母亲、妹妹和我四个人,是亲情的见证;②苦楝树青涩的果子和我当时苦涩的心情很相似;③少不更事的我不认为苦楝树是“不祥之物”;④苦楝树与我们一起走过那段艰难时光,是我家的苦涩岁月的见证者。(一点1分)
给自己提个醒
题型3:分析手法及作用
(一)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
2.拟人:化物为人,使描写对象生动活泼。
3.借代:以局部代整体,以特征代整体,形象突出,特点鲜明。
4.夸张:能更鲜明地突出描写对象的某一特征。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7.反复: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二)环境描写具有以下作用:
作用一: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作用二:暗示时代背景及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作用三: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作用四: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作用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三)叙事手法及作用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典型题例:
1. 文章第三段描写了家庭生活温馨的一幕,请简说其表达特色。《在风中长大》
答案: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1分),采用拟人、比喻等修辞(1分),运用细节(1分),从视觉、味觉等多方面描写(1分),使人如临其境。
2.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6分)《打猴儿》
答案:从视觉(1分)、触觉(1分)、听觉(1分)和内心感受方面(1分),多角度描写。运用比喻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手拿鞭子时的攻击欲(1分)。
3. 请赏析文章第⑨段中画线语句的表现特色及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拜谒三苏园》
答案: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角度,运用比喻手法描写了三苏园空廓静寂之景(2分),既与上文“三苏园好大好空旷”相照应(1分),又为下文的议论(“‘三苏’该是在这里安
享歇息的”)作铺垫(1分)。
4.指出下面这句话所体现的人物语言特色,分析它的表达效果。(5分)《平常的沈从文》 那书法太不像话了,在我的背上贴这么蹩脚的书法,真难为情!他原来应该好好练一练的! 答案特色:幽默风趣、意味深长。(1分)
效果:(1)这句意味深长的话既委婉地吐露了心中的不平之气,显示了自己的人格尊严(2分);又含蓄地讽刺了侮辱他的人,表达了对他们的轻蔑态度(2分)。
给自己提个醒 题型4: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典型题例:
1. 文本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请予以探究。《在风中长大》
答案:①对朴素、简单的生活方式的留恋;②对温馨的童年生活的怀念;③对非自然的城市生活的排斥;④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⑤对人类改造自然不自量力的批评;⑥对人类摆脱愚昧思维、认识上获得进步的欣慰。
2.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由“秋”引发的人生感慨。《秋》
答案:①人生在得意之时,应以淡泊心态面对名利;②人生是一个甘苦悲欢、荣枯盛衰周而复始的过程; ③人生欢乐和悲苦并存,欢乐越多,悲苦越多; ④人生应直面死亡,在平常的生活中安度一生。
给自己提个醒 题型5:探究类(含评价)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所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2)探究作者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从作者的经历、所处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的影响进行分析)(3)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典型题例:
1. 结尾说苦楝花是“一种散发着淡淡苦涩味的花”,请探究这份“苦涩味”的丰富意蕴。《苦楝花开》
答案:①苦楝树的花和果子有略带苦涩的味道;②父亲遭人陷害失去工作,不得不离家外出闯荡经历的苦涩;③母亲独自支撑家庭、含辛茹苦抚养子女的辛苦;④我年纪轻轻就要承担生活压力的艰辛苦楚。
2.请探究“打猴儿”的深刻寓意。(6分)
答案:①人的命运像猴儿一样身不由己(2分); ②人在压迫下疲于奔命,结局悲惨(2分); ③人一旦拥有权柄,就有操控别人的欲望(2分)。
3.文章以“吃杯茶,吃杯茶吧——”作结,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拜谒三苏园》
答案:①“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最后写茶使文章前后联系紧密,结构更为严谨;②“茶道”既是苏轼从家乡到中原应举入仕、从京城到地方贬官赴难的行经之路,又暗示了苏轼坎坷崎岖的人生道路;③“茶道”是苏轼在特定时期的研究对象,也是苏轼淡泊、超然内心世界的外在体现,④用拟人手法借鸟叫提醒当今浮躁社会中的人应保持内心的一份宁静。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给自己提个醒
江苏散文篇三:江苏省高三散文阅读限时训练
高三散文阅读限时训练1
时间:_40分钟 命题人:_高三语文组__ 班级______姓名_________
田埂上的精神
张佐香
①麦子把田野的纽扣一粒一粒扣齐。但是,有一粒麦子被人们遗忘了,落在了田埂上,
像一只浇了水后丢在堤上的桶。
②秋天继续深入。在清寒的晨气中,秋天的阳光抹在田野上,也抹在这一粒麦子上。它
穿透土壤的黑暗,长出如针的小苗。来地里除草施肥的人们,自远方踏步而来,这一株麦
苗兴奋地在微风中晃动着绿色的身子,似蝴蝶抖动金色的翅膀。然而,没有人在走近它时
停下来,甚至没有闲暇望它一眼。因为田野里有大片的麦子,在等待着他们。
③本来它也应该生长在平整如砖的麦地呀!那儿有着它许许多多的兄妹,它们被调理
得丰腴而肥硕。远远望去,它们宏大而又壮观。它们手挽手一起生长,一起成熟,一起走
进农家的粮仓,与那些农民一起体验丰收的喜悦。田埂上只有一株孤零零的麦子,一株长
错了地方的麦子。它很无奈。
④尽管这株麦子非常纤弱,但它长得非常卖力。它比田地里任何一株麦子都活得用力;
它不想放弃自己生长的权利;它甚至还想用它那一片特别的绿,来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
获取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它大声地对每一位从它身边经过的人呐喊:“你们睁大眼睛瞧瞧!我不是一棵小草,我是麦子,我是一株麦子啊!”但是,没有人理会它。例外的一天,有个
人偶然歇息时坐在它身边的田埂上,抽了一根烟,扔下烟蒂时瞅了它一眼,这时才突然记
起来似的说:“噢,这儿还有一株麦子!”这时,麦子为有人记起它而高兴,它显得异常兴
奋,甚至还有意地直了下它的身子,以便能让人看到它健康向上的样子。它不愿意让人笑
话它,或者可怜它。那人只留下了些烟灰,拍了拍沾在裤子上的泥土,走了,就不再有踪
影。
⑤这一株麦子已彻底为人们所遗忘,偶尔有小鸟落在它的身边,望着这深秋的大地一
动不动。风吹,雨淋,日晒,它在孤独寂寞和无望中艰难地生长。它必须要生长,因为它
是一粒落进泥土获得生命的麦子。它的存在属于大地,还有白云和高空飞翔的鸟儿,以及
美好的黎明和黄昏。太阳格外地偏爱它,总是用暖暖的光芒映照着它的身子。
⑥尽管它是一株长在田埂上的麦子,被人们忽略,但它依然挚爱着这片土地和这片土
地上的人们。它能体会到他们泥一脚水一脚跋涉于齐膝的泥淖中的滋味;它能感受到他们担着百余斤的担子压在肩上走上三四里地的分量。抢收抢种的季节,他们要在最短的时间
内,顶着最毒的太阳,干着最繁重的活。他们受苦受累似乎是注定的。谁也没觉得不应该。
想到此,它的身子一沉,似乎想把自己的根系伸进更深的土壤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使自
己长得更健壮一些。
⑦冬去春来,它终于开始抽穗,并且呈现出金黄的颜色。当一位农人收割了无数麦子
后,发现了它,欢喜得了不得,小心翼翼地割下这株麦子,把它捧在手心,喃喃地自言自
语:“麦子,田埂上也能长出这么好的麦子,它承的是天惠呀!”
⑧一颗明亮而智慧的种子,只要根植于泥土,它就能结出果实,正如这田埂上的一株
麦子。它生长的是田埂上的精神。
(选自《人民代表报》,有改动)
1.第一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从全文结构来看,这一段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麦子,田埂上也能长出这么好的麦子,它承的是天惠呀”,结合原文回答:田埂上为什
么能长出这么好的麦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表述“田埂上的麦子”给了我们哪些人生启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多处运用对比,请列举两例并探究其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树的年轮中生长的乐器
王 芸
① 在许多乐器的身体中,总能找得到一棵树的魂魄。只是不同的乐器,往往渗透着树在不同生命时段或不同部位的某种特质,彰显出各异的面目。
② 二胡绝对是紧紧抓握着泥土的大树的根部。二胡奏出的声音,悲怆也好,苍劲也罢,哪怕偶尔欢娱一阕,都带有泥土的颜色与气息,都透着一丝苍凉。二胡的弓只一拉,戛然一声,人们的心便不由自主地往内收紧,收成一枚致密的核,被二胡的气场浑然包裹、束缚,却又仿佛随时会胀裂开来,一腔情绪迸泻而出,澎湃成汪洋。
③ 笛子是一尾游动在树腔中的气,有时蹿上梢头,只轻灵地一点;有时从树根直贯云霄,荡气回肠。琵琶如茎,精血充沛,刚健有力,是累世风雨也弹拨不断的结实与铿锵。纤指急弦,狂风骤雨,仍稳伫如故,不输金石。小提琴是枝干,铺蔓回环,细可撑天,密可载云。繁花点点,叶稠如幕,阳光在每一处可照耀到的地方,朝着不同的方向闪闪发光。
④ 筝是一片春天新发的叶子,是叶子上恰好滚动的露珠,露珠上闪烁的光芒;是叶子在温润春日里时常承接的一场密雨,雨线上不小心拆散的月光。钢琴是春夏之交满树的花蕾次第绽放,干净、明澈而又激情的天籁彼此衔缀。箫是深秋落霜的树,遍体薄透清越的白,凌凌如:月下剑光的寒,满身清肃之气。箫,离一株树的冬天,大概只有咫尺。
⑤ 独弦的马头琴,是一株躺下来说话的老树。一株缄默了千年的参天大树,就藏在马头琴里对我们开口说话。一个个颤音,喑哑,低回,连绵,苍茫,悠长。每一个音符是那历历在目、无边无际的沧海桑田,是那潮起潮落、风起云涌的苦难与欢欣,是那生命无处不在的脆弱与坚强、隐忍与抗争??除了缄口,聆听,我不知自己还能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⑥ 由陶土、兽骨制成的埙,也许不曾掺杂一丝木质,但绝对找得到有着无数年轮的树的一缕精魂。埙是从远古吹来的一阵风,脚不停步,吹过无数棵树的叶子、花朵和果实,撼动树的枝、粗朴的躯干和隐藏在泥土中的根,挟带走漫漫黄沙、树的精魂和时间的碎砾,从远古呼啸而至。
⑦ 埙一路走来的历程太漫长了,风中汇聚起太多种声音——如七彩光谱会合成透明的光线——以至我们只听见纯净单调、起起伏伏、无休无止的呜呜。在这质朴无华的声音里,我们情不自禁静敛心神,像盲人那样伸出心灵的双手,摸索着试图将碎砾缝合,将残缺还
原,让精魂回到每一棵树的身体之中,将每一粒黄沙归还给早已消失的土壤??可我们知道,永远回不去的,是和埙一道呼啸而来的时间。
⑧ 埙,听着听着就像一场大梦了。不知何时,泪已浸热双眼。
1. 文章第①节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第③节画线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第⑤节是从哪几个方面写马头琴的?请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本文题为“在树的年轮中生长的乐器”,可作者浓墨重彩描写的埙却不是木制的,这样写是否离题?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三散文阅读限时训练2
时间:_40分钟 命题人:_高三语文组__ 班级______姓名_________
声音的联想
罗兰
①入春以来,在静寂的清晨或午后,常有一大群麻雀,聚集在后院的尤加利树巅。那轻俏的哨音,时而一点一点,时而一串一串,时而独吟,时而合鸣,玲珑剔透;如水晶,如银玲,如雨点,如珠串,流利晶莹,在树梢的谱表上,点着音符;小小的,加着装饰音与弧线的,那么活泼俏丽地跳过来、滑过去;又跳过来,又滑过去。这一串串的音符,就织成了一片蕴藏着生机的宁静。在这样的宁静里,一切的世俗纷争、名心利欲、得失忧患,都如旧梦般地淡去。只觉臵身在简单淳朴的大自然,回返无知无识的天真。那一刻的宁静,不知胜读多少修身养性的书篇。
②多年来,在都市里奔忙,都市是属于"人"的世界,是属于"机器"的世界。这世界的一切音响——包括音乐会的音乐在内,都毫无美感可言。它们嘈杂、吵闹、拘束、紧张、虚伪、造作。因此,我常捕捉远处偶尔传来的一声鸡啼。有时是在清晨,有时却在阴雨未晴的午后。但不管是在清晨,或是在午后,那一片孤独而悠然的长鸣都可以给我带来很久很久的宁静,很多很多的对田园生活的怀念和(转 载于: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摘:江苏散文)向往。那生活——缓慢的拍子,低舒的节奏,宽敞的空间,辽阔的视野,多量而简朴的食粮,淡泊的襟怀,飘逸的想象。在那样的生活里,人是属于自然。在那样的生活里,才能触摸到生命的真谛。在那样的生活里,人们才不致把自己逼得那么高,那么尖锐;才不致把渺小的自己吹胀到使自己无法负荷的那么夸大与狂妄。在那样的生活里,人们才可以了解到"降落"的安稳与舒泰,才可以找回自己,返璞归真,在那真切的泥土、葱茏的绿野、清洁的泉水、简单的衣着上去发现与世无争的安闲,去发现"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可笑和愚昧。
③真正可喜的静,并不是全无生息的静,而是当有一种声音使你发现自然的时候,你所感到的那种亲切安详的静。鸟语、鸡鸣,都象征着不受市声干扰的那难得的时刻,远人为、近自然,丢弃物质的争逐,发现精神和性灵,这时候,你就会觉得宁静。这宁静,事实是一种抛开争逐之后的安闲,放下贪欲之后的怡然。
④我曾在关子岭度过两个极其宁静的夜晚。而造成那宁静的是山上的流泉。那泉水琤琤琮琮,似在我枕上流过。在梦的边缘,我觉得自己像是枕着青石。身上覆的是坠叶与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