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现在终于有了喘口气的自由了,你们要是早几个月来,就会发现加沙与一个大监狱没什么区别,全体加沙人都生活在这座监狱里。”在埃及5月28日开放通往加沙的拉法口岸一天后,加沙一名中学教师胡里这样告诉记者。有150万人的加沙地带是巴勒斯坦最早实施自治的地区,以色列的老对头哈马斯也成为加沙“自治民主”的最大受益者。加沙一直是巴以冲突的核心,以色列能够阻止开往加沙的国际救援船,却阻止不了从加沙不时袭来的火箭弹。“加沙的悲剧正是以色列政治战略的反映。以色列可以战胜所有敌人,却永远不可能把武力转变为战略安全。安全在于和平共处。”英国《金融时报》曾这样把加沙作为观察巴以走向战争还是和平的观测点。《环球时报》记者近日深入这个已经被以色列围困多年的“监狱之城”,感受到这里的任何一个变化都在牵动着巴以双方敏感的神经。
进入加沙如同探监
“感谢埃及人民、埃及革命和埃及政府,因为他们打开了我们同外部世界交流的通道。”5月29日,《环球时报》记者在加沙城采访时到处都能听到类似的话。此前一天,埃及正式开放与加沙之间的拉法口岸,但口岸货运通道仍然关闭。拉法口岸于1979年埃及和以色列和平协议签署后建立,是加沙地带与外界相连的唯一一个不通过以色列的陆路通道。2007年,哈马斯控制加沙后,以色列加大对加沙的封锁力度。埃及的穆巴拉克政府也一直关闭拉法口岸。
记者5月29日是从以色列埃雷兹检查站进入加沙的。上午,记者到以色列政府新闻办公室办理赴加沙采访手续时,工作人员一遍遍地问:“为什么要去加沙?随身携带什么物品?”本来一会儿就能办好证件,记者却花了两个多小时,办好手续后已近中午。在加沙的路上,记者在靠近加沙的外围地带看到,一路上都是十几米高的厚重水泥隔离墙,每隔十几米还有一座岗楼,隔离墙以外则是300米的安全隔离区。
“这哪里是入境过关,简直是探监。”这是记者在埃雷兹检查站入关最深的感受。在经过以色列官员仔细检查后,记者拎着沉重的采访设备穿行在曲折的铁丝网围成的小路内,而通道外就是高大的隔离墙。经过第一道大门之后,一个孤零零的标牌上写着:通往加沙。如果第一道大门不关上,第二道大门便不会打开,这时你会感觉自己像是进入一个笼子。在“笼子”里行进了近1公里,穿过数道封锁严密的大铁门,记者终于进入加沙。
加沙的景象与以色列有天壤之别,一“墙”之隔的以色列处处是良田和漂亮的小别墅。而在加沙,几乎每幢建筑上都有弹孔,道路也是尘土飞扬。在这里,钢筋、水泥等建筑物资是严禁被带入的,当地遭破坏的建筑无法被修复,断壁残垣只能凄凉地“滞留”原地。加沙的出租车司机法里德是一个健谈的巴勒斯坦人,他的180C型奔驰车看上去最少开了几十年,已经破得不能再破,门都几乎打不开,但依然在路上跑着,而且拉着我们开得飞快。法里德对记者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换一辆新车,“原以为这辈子都没希望了,因为关口都被以色列控制着。现在好了,我就可以从埃及买一辆车,这一辆实在开不动了”。
在加沙一所中学当教师的胡里说:“长期以来,加沙北部被以色列控制着,加沙南部则被埃及控制着,两边都不开。这样,加沙地带的居民就只能生活在像被窒息一样的监狱中,许多人甚至一辈子都不能迈出加沙的门。”
自2007年哈马斯在加沙上台后,以色列就对这个约150万人口的地区严格封锁,企图通过“集体惩罚”迫使哈马斯就范。4年多的封锁使当地民众生活困苦不堪。据联合国人道救援机构调查显示,70%以上的加沙居民都生活在每天1美元的贫困线以下。《时代》周刊称,由于加沙人的生活陷入绝望,像赤?龟这样的世界级珍稀物种也都沦为饥饿加沙居民的果腹之物。
在加沙街头,记者碰到一个当地“星期天市场”。市场的商品很有限,多是一些衣服、小家电和日用品。看到有人走来,一些店主争着招揽记者:“你好!你好!”记者发现许多东西标着“中国制造”,店主说这些都是经过拉法的地道从埃及走私过来的。价格比埃及的价格高五六倍。
记者向以军士兵瞟了一眼,立即被瞄准。
巴勒斯坦领土分为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两部分。加沙地带面积约为365平方公里,人口150万。1994年,加沙成为巴勒斯坦率先实行有限自治的地区之一。2005年,以色列实施单边行动计划,从加沙地带撤军,结束对加沙地带38年的占领。但以色列仍然对加沙进行严格封锁,以免加沙威胁以色列的安全。
对加沙城有了一道以色列不能控制的口子,以色列人非常敏感。以色列副总理沙洛姆称,这是“危险的发展,可能导致武器和恐怖分子进入加沙”,并要求对口岸进行严格的国际监督等。在耶路撒冷,以色列出租车司机伊扎克也愤然对记者称,“开放拉法口岸等于帮哈马斯的忙,他们可以轻而易举通过这一通道将武器走私进加沙,对以色列构成致命威胁”。以色列最大的反对党前进党5月28日发表声明称:“拉法口岸的重新开放是同以色列利益直接相冲突的,严重威胁到以色列的国家安全。内塔尼亚胡政府没能阻止埃及政府重开拉法口岸是整个国家的失败。”
以色列“JSS新闻”的一篇文章称,一名哈马斯高级官员正在德黑兰访问,哈马斯呼吁伊朗在加沙设立大使馆。文章称,如果此举实现,将令加沙和整个巴勒斯坦地区的形势更复杂。伊朗和以色列是大敌,而且伊朗至今未在巴权力机构所在地拉姆安拉设立使馆,如果首先在加沙设立,其用意将昭然若揭。
当记者返回以色列时,再次经过埃雷兹检查站,这次检查更加严格。记者将所有物品交给安全人员,本人则要站在一个特制的安检器械前接受全面检查。还有一些以色列士兵站在50米开外、用防弹玻璃隔离开的楼顶上,如果他们认为你有可疑之处,会立即要求你做出各种各样的姿态配合检查。接受完检查后,记者只是向以军士兵处瞟了一眼,结果一名以军士兵立即举枪做出朝记者瞄准的姿势,示意记者立即离开,不许张望。
多数加沙人希望哈马斯改变对外政策
加沙一直是巴以冲突的核心地带。特别是哈马斯控制加沙后,这里的冲突层出不穷。2008年底至2009年初,以色列以阻止加沙武装人员向以境内发射火箭弹为由实施“铸铅行动”,共造成1400多名巴人丧生,5500余人受伤。2010年5月,以军舰向驶往加沙的国际救援船开火,造成19人死亡。
在加沙,记者遇到当地工程咨询师利亚德,由于工作需要,他经常往返加沙和以色列之间。他告诉记者,在上世纪90年代,很多加沙人在以色列打工,埃雷兹检查站每天都挤满了人。现在,几乎没有加沙人获得到以色列的工作许可了。利亚德的一个兄弟死于以军袭击,另一个兄弟双眼被打瞎。他说,以色列有坦克和战斗机,而哈马斯只有步枪和火箭弹,在这种不对称的力量对比下,巴勒斯坦人开展武装斗争无异自取灭亡。利亚德对巴以和平不抱信心,他说现在想尽办法赚钱,养活一大家子人。
近几年来,哈马斯在加沙与以色列的武装对抗一直未取得实质成果,反而不断招致以军的猛烈军事报复,加沙人不得不生活在恐惧之中。曾有民调机构调查显示,支持哈马斯的78%的选民都希望哈马斯改变对外政策。许多加沙的巴勒斯坦人认为哈马斯更加清廉,但这并不表明人们赞同哈马斯的对外政策。今年年初以来,受突尼斯和埃及“革命”风波影响,巴被占领土上对现状不满、要求“改革”的呼声也不断出现,这也是哈马斯不久前最终接受与法塔赫和解的主要原因。
“由于加沙地带特殊的地缘关系――被哈马斯控制,又是巴勒斯坦唯一出海口和唯一可以不经过以色列的陆路通道,国际社会围绕这块土地总会产生各种争论。”法国《20分钟报》5月28日的文章认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5月27日呼吁所有有关国家政府阻止救援船队“闯关”驶往加沙,以避免发生新冲突,同时呼吁以色列“保持最大克制”。文章称,越来越多的各国名人加入到“加沙援助者”行列,这令以色列控制加沙与外界联系的努力变得越来越徒劳,事实上即使加沙与埃及边界不开通,加沙的“全封闭”状态也已很难维持下去。
阿拉伯电视台称,美国、欧洲和以色列的官员可能没有注意到给加沙局势带来变化的最大诱因,那就是突尼斯和埃及的“革命”。阿联酋《海湾报》称,后穆巴拉克时代的开放拉法口岸的举动是一个里程碑事件,应该被解读为将加沙及其主要的政治力量哈马斯重新送入阿拉伯怀抱的一种激励,为巴勒斯坦实现真正的和解铺平了道路。文章称,加沙的变化正好是在阿拉伯国家重新推动联合国承认巴勒斯坦人有权建国之际。哈马斯再也不能声称被抛弃了,必须寻找向团结的巴勒斯坦政府过渡的方法。约旦河西岸和加沙的巴勒斯坦领导人应该抓住这个时机提出一个可行的方案。
以色列《国土报》5月29日的社论称,以色列封锁加沙4年来,没能阻止哈马斯获得武器,没能解救以被俘士兵沙利特,也没能使加沙民众揭竿而起反对哈马斯的统治。相反,封锁之下的加沙成了世界上最穷的地方,贫穷促使人们的思想变得更极端。封锁加沙还严重损害了以色列的国际形象。文章猜测,“随着加沙被开放,居民生活步入正轨,人们的激进思想也会逐步消除”。如果以色列也能放开对加沙的封锁,将可以向国际社会展现其愿与巴方实现和平的态度。
以色列佩雷斯和平中心主任彭达克对记者说,“以色列要想变成一个正常国家,必须被周边阿拉伯国家所接受,这需要我们的领导人清醒的知道我们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和平是建立在双方理解和互让的基础上,而不是一方强迫另一方接受和平。”
来源:《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