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桥在散文

董桥在散文篇一:精明的董桥真会“抄”

龙源期刊网 .cn

精明的董桥真会“抄”

作者:谭泽明 秦玮鸿

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30期

摘 要: 董桥通过“挪用文化遗产,穿插洋文,给生活加点盐”等方式,使作品具有“品位、绅士、小资”的时尚元素,故而风行一时。

关键词: 董桥 散文 时尚元素

董桥何许人也?笔者孤陋寡闻,了解不多,查资料才算知晓,董桥乃香港散文家,原籍福建晋江,生于一九四二年,曾任《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现任《苹果日报》社长。同时了解到,海外的柳苏先生强烈要求读者“你一定要看董桥”,大陆的陈子善先生也辛辛苦苦为董桥忙活,出了一本《你一定要看董桥》的评论集,统一各路评论者的步伐,众人齐感叹华人堆出了一位“盖世奇才”,溢美之词无以复加。

据评论称,董桥是一位风靡港台而为大陆所熟悉的散文家。笔者真是庸才,对这样的名人居然不知。幸亏笔者有“见高人不能交臂失之”的癖好,为“亲密接触”名人董桥,笔者诚惶诚恐、战战兢兢、手不释卷、认真读了两本董先生的大作,历时半月有余。真是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古人黄庭坚有“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近人梁启超也认为,会“抄”亦可谓创作。现在想来,董桥先生是实践这一名言的典范,不愧为散文大家,应用“抄”的技术直追金大侠的盖世绝功。依笔者拙识,董先生高超的写作方法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笔者斗胆,愿与广大读者一起分享。

一、挪用文化遗产——品位

董桥自小读国文,学诗词,浸润书香,深受中华文化之哺育,其也自喻是“文化遗民”,对文化遗产情有独钟。在他的散文中,各种掌故和典籍随处可见。从先秦诸子散文到汉魏六朝散文,从汉代纪传体散文唐宋八大家散文,董桥早已烂熟于胸。阅读董桥散文,仿佛能欣赏这样一幅图画:董先生稳坐在藤椅上,面前一张桌,桌上一把羽扇,扇旁一杯香茗。董先生随手在文化堆里抓一些东西出来,于是读者眼前就一亮,惊呼尖叫,仿佛嗅到了诗经的雅韵,古文的静空与含蓄。董先生就是用这种方式反复熟练地操作,给不怎么高明的董氏散文平添了一件旗袍,于是大放光彩。

随便举个例子。董先生在《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一文中,用五百多字的篇幅回述红楼梦中的情节,且语言极其接近模仿,洋洋洒洒。全文总共三段,字数也不愈千。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董先生在行文方面是多么经济,可谓又好又省。

其实,董先生的聪明是有源头的。资料显示,董桥小时候从师学《博物要览》,书中描写各种珠玉犀象,可珍可玩的雅品,每则仅三言两语,言简意赅。董桥反复诵读,默记于心,并

董桥在散文篇二:喜欢董桥的文字

喜欢董桥的文字,从中能看到他的生活与喜好,往昔的回忆在他的笔端缓缓而下。

每个人的生活多带有独特之处,读者懂得欣赏就好,不必纠结于自己与他人的迥异。

通过董桥的文字,我认识了民国时期的鸿儒、大家闺秀和他们的博学之作。这些大家的作品被如今喧嚣的时代小品炒作所淹没,如果不是读到董桥的文字不太容易见识到早已被摒弃的古朴典雅之美,现在的生活中充斥着七彩霓虹与狂躁之音。

能读到董桥的文字是值得庆幸的。

读他的文字,像喝一杯白开水。平实无色无味,却是最能止心灵止渴的文品。正如黄子平所说的:董桥的文字下笔在物,落墨在人

看过董桥的《旧日红》,你应该会记得一个名叫Mabel的女子,追寻丈夫从新加坡到曼谷到香港到上海到横滨的追婚长征,故事很短,短的就像那些“Love.Mabel”的信笺一样,却让人记住一个有趣却痴情的女子。这是作家毛姆的故事,作为书中的人物,董桥大概是因为记忆犹新,便写进了自己的散文,并以《梅宝的嫁期》做了题目。我没有读过毛姆,可Mabel的形象,也令作为

董桥读者的我印象深刻,觉得她的珍贵远超过文中那一件乾隆御题诗剔红雕漆的笔筒。

初读旧日红,我只是感慨作者的博学好古,无法具备作者的品味与境界,才情与阅历,因而想象不到作者对古玩字画迷恋,达不到对旧书集藏的钟情,更体会不出对插图装帧的痴迷。通读全书,只觉着连标题都散发着的一缕缕古意,偶尔夹杂着些从容散漫的英伦旧思,让我只有一种“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感觉。

对于有着“香港文学的精华在散文,而散文的精华在董桥”这样盛赞的作品,我想我功力尚浅,看不出什么门道。可当我再次翻开的时候,却意外发现书中的许多人,早已经如那个痴情有趣的Mabel一样,在我脑中留下了印象。忽然间懂了序言里,黄子平那句,“董桥的文章,下笔在物,落墨在人”的评价。

从董桥笔下,我认识了法国的罗兰·巴特,美国的苏珊·桑塔格,德国的本杰明,俄国女诗人阿赫玛托娃等,他们不断地从董桥的字里行间蹦出来,使我几乎有些想要去读些毛姆的故事和兰姆的随笔。

除了“先拉斐尔派”和浪漫主义,不少故事的主角还是近代的风流名士,有梁启超,有周作人,有俞平伯,有胡适,还有沈从文和张兆和,朱生豪和宋清如,任鸿隽和陈衡哲以及许多革命与非

革命的恋情,让人忍不住戏言一句,这些文章很像是一本文人八卦的集子。

有段话,在这本三百页的集子里,出现了三次。“我们在人生的荒村僻乡里偶然相见,仿佛野寺古庙中避雨邂逅,关怀前路崎岖,闲话油盐家常,悠忽雨停鸡鸣,一声珍重,分手分道,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在苍老的古槐树下相逢话旧。”那些让作者偶然邂逅,萦怀挂心的邻家凡人,在作者笔下,大都多多少少怀着动人的才情与品味。有些人甚至没有名字,可随着作者落墨之处,会让你觉得你是和作者一起,到过许多地方,听他们相逢话旧。仿佛你和作者一起在伦敦七六冬天里谈论过莱辛和桑塔格,欣赏过煮梦庐里亦梅先生家祖传的藏品,在师山庐,听老先生口中的许姬传,看他手里的谢稚柳,还有小满山馆里的英美文学和西洋电影,春在堂里,俞平伯留给作者花落春仍在的一缕暗香。

自称文化遗民的董桥,偏爱旧时月色,收藏古玩字画,最爱古意。而他识得的人,即便是普通人,好像气场上也都写着古意二字。你可能会记得文伯伯的“夕阳穿树补花红”及文姨的湖蓝绸缎,记得在咖啡店遇见的旧友威利,记得给作者带来甘蔗汁的老陶,他在亡妻灵位前留下的泪水,比遭同门瞧不起而导致临摹展告吹时更显凄凉。

在各种人物各种人生中最出彩的还有董桥笔下的女子,每一个都像是从丹青里走出来的庭院仕女,关于他们的一篇篇千字左右的

故事就像微微褪色的绢本团扇,让我们在陪着作者一起回味似水流年的沧桑感慨的同时,也记住了她们。记住的有榆下景里的魏红,和她未曾发表的《秋祭》,有作者少年识得的云姑,以及她最爱的白兰花,(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 摘:董桥在散文)还有翠大姐那枝连陆小曼都着迷的簪子。还记住了春绿馆萧姨,她发髻的翡翠玉簪,手头那柄细笔扇子,还有那“竟跟萧萧墓草一样寂寞了”的结局。也仿佛看得到薇姨纤瘦的背影,听得到她弹的肖邦,岁月老了,薇姨走了,她还有她们留下的白描不仅令董桥也令我忍不住感慨。

这仅仅是一本玩物怀人的散文集,不同于小说,没有太多的篇幅和笔墨,董桥笔下的人物,有的甚至没有名字,有的没说过一字一句,有的没有任何体态描绘,可是却总让他们无比真实鲜活地出现在读者眼前,这大概便是作者的功力所在吧。如果让我来总结自己的感受,我想借用作者第二篇的题目“惦念住在书里的人”,是再合适不过了的。而有了这一点,于我来讲,已经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了。

董桥在散文篇三:名家散文

1、余秋雨经典散文

2、余光中散文精选

3、贾平凹散文精选

4、张爱玲经典散文

5、梁实秋散文集

6、张小娴散文选集

7、季羡林散文集

8、韩寒作品集

9、席慕容散文集

10、郁达夫散文集

11、史铁生散文集

12、鲁迅散文集

13、冰心散文集

14、杨绛散文集

15、毕淑敏散文

16、安妮宝贝经典语录

17、郭敬明作品

18、徐志摩诗集

19、朱自清散文

20、沈从文散文

21、吴伯箫散文集

22、海子诗集

23、周作人散文

24、林清玄散文

25、张晓风散文

26、巴金散文集

27、胡适散文

28、亦舒散文

29、杨朔散文

30、老舍散文集

31、林语堂散文

32、李广田散文

33、丰子恺散文

34、俞平伯散文集

35、谢冰莹散文集

36、艾青作品

37、钱钟书散文集

38、吴冠中散文集

39、三毛散文集

40、张恨水散文集

41、叶圣陶散文集

42、周国平散文集

43、郭沫若散文集

44、舒婷诗集

45、张抗抗散文集

46、王蒙散文集

47、赵丽宏散文

48、冯骥才散文集

49、刘墉散文

50、铁凝散文集

51、宗璞散文

52、董桥散文集

53、徐霞客游记

55、迟子建散文

56、池莉散文集

57、张中行散文

58、茅盾散文

59、苏雪林散文

60、辛弃疾诗词

61、李清照诗词

62、秦牧散文

63、张悦然散文

64、柯灵散文集

65、杨莹散文集

66、萧红散文集

67、丁玲散文

68、耿林莽散文诗集

69、简贞散文集

70、杏林子散文集

71、孙犁散文

73、罗兰散文

74、林文月散文集

75、朱天文散文

76、许地山散文

77、朱湘作品

78、苏雪林散文集

79、韩小惠散文集

80、林徽因散文

81、台静农散文

82、汪曾祺散文集

83、林海音散文

84、叶灵凤散文

85、何其芳散文诗歌集

86、闻一多散文诗歌

87、张悦然语录

88、刘白羽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