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中美交锋联合国秘书长人选内幕 历任联合国秘长是谁

  目前,联合国秘书长人选一般在各大洲间轮流出人担任。世界各大洲都有份,而且一般不连续超过两届。鲜为人知的是,这一“规矩”是中国人创立的,它源于1981年联合国秘书长选举……
  
  中国投票策略
  
  联合国秘书长,是世界上最大国际组织的行政首长,也是国际间首席外交官,享有“准国家领导人”的外交礼遇。作为联合国的代表,秘书长由安理会推荐、联合国大会任命。
  关于联合国秘书长的任职务件和任期,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大国之间的协调和认可,形成了今天各国共同接受的原则:即联合国秘书长每5年一个任期,可连任一次。5个常任理事国的人不能担任,因为常任理事国有否决权,本来就权力够大。
  因此,长期以来,这一职位基本上由比较中立的中小国家出任。从联合国成立直到1981年,共产生过4位秘书长。他们是:挪威的赖伊(1946年―1952年)、瑞典的哈马舍尔德(1953―1961年)、缅甸的吴丹(1961―1971)、奥地利的瓦尔德海姆(1971―1981年)。
  由此可见,秘书长这个职位,长期来一直由西方发达的小国占据着。35年间,他们占了24年,4任人选中,他们占了3个。
  1981年,瓦尔德海姆在连任两届秘书长后,仍想继续竞争连任。同时参选的还有坦桑尼亚常驻联合国代表萨利姆。
  萨利姆是非洲统一组织推荐的候选人,他是一位年轻而有才干的非洲政治家,在非洲国家中威信很高,而且对中国十分友好。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时候,当年的萨利姆高兴得在会场带头跳舞。
  自1971年新中国进入联合国后,直到1981年,已经遇到过两次秘书长选举,这是第三次。在前两次中,中国都是先反对发达国家竞选人,支持发展中国家竞选人;两轮后,就转而对发达国家竞选人投赞成票。之所以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因为,第一,我们虽然支持发展中国家,但如其他常任理事国不支持,我们也无能为力;第二,发达国家也是我们的朋友,我们也不好反对到底;第三,中国对联合国事务没有任何私利,不希望影响哪个秘书长为中国政策服务。
  
  山雨欲来
  
  1981年第五任联合国秘书长竞选期日益临近,我们是不是应该援引过去的惯例,对发达国家竞选人先投两次反对票,再转而投赞成票?
  对此,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考虑了很久,下不了决心,因为中国虽然并无任何操纵选举之意,但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秘书长的人选必须先经安理会的推荐(注:9票以上,包括5个常任理事国的同意或不反对),才能提交到大会。因此,在联合国秘书长的选举中,中国必须及时表态,没有时间拖,而中国的一票又很有分量,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看着中国怎样做。
  经过反复衡量,中国代表逐渐形成了一些想法:第一,竞选人之一的萨利姆是中国的老朋友,又是非洲政界重要人物。他此次出来竞选不仅代表他个人,而且受到非洲统一组织的支持,代表整个非洲。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是非洲国家把我们送进联合国的,如果中国只支持两次就转向,显得我们只想敷衍一下非洲国家,态度不够真诚,不够朋友。
  第二,此次选举形势和过去有所不同,以往历次都是秘书长只连任两届,而此次瓦尔德海姆如当选,则变成连任三届,这一举措可能不得人心。
  第三,联合国秘书长的职位,已连续三届为西方发达国家占有,而发展中国家屡屡竞选失败,这既不合理,也不公平,中国是常任理事国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如不站出来说话,恐怕也不得人心。
  第四我们要不要为一个联合国秘书长的职位和美国对着干一次?当时正是中美第三个联合公报在进行紧张谈判的时候,谈判进展并不顺利,我们甚至准备在必要时,将大使馆级别重新降格到联络处,因此,这时同美国闹点矛盾,似乎也并无不可。
  基于以上认识,中国代表大胆设想:此次似乎可以反对到底,至少逼出第三人来竞选,而此人一定来自第三世界国家,这就很有利。
  于是,中国代表经过讨论后就给外交部写了报告,后来,外交部批准了,还具体批示对各个竞选人应当如何投票。这样,中国的投票态度就定下来。
  
  势均力敌
  
  投票的日子到来了。1981年10月27日上午,在安理会的一个小会议厅,关于秘书长提名的第1轮投票开始举行。
  拿到选票后,中国代表略作商议后,即按预定方案投票:赞成对萨利姆的提名而反对瓦尔德海姆。
  第1轮投票的结果是:萨利姆得11票,但有一常任理事国投了反对票;瓦尔德海姆得10票,也有一个常任理事国投了反对票。
  因为推荐秘书长人选的程序是不记名投票,因而,无法得知是哪个常任理事国投的,但是不言而喻,美国对萨利姆投了反对票,中国对瓦尔德海姆投了反对票。
  在以后的3轮投票中,瓦尔德海姆得票大多与前次持平,而萨利姆得票渐渐趋少。
  第5、6轮投票在第二天举行,萨利姆和瓦尔德海姆两次得票均为8票和11票。由于中国再度否决,瓦尔德海姆未能“过关”。
  一个星期后,举行了第7、8轮投票,由于中、美两国态度依旧,两人提名都未获通过。11月17日,安理会连续举行了8次投票,萨、瓦也都吃了“红牌”,因为美国和中国分别投了反对票。
  在经过20天的16轮投票之后,人们终于明白,不仅美国人反对萨利姆是铁了心,不遗余力,而且中国这一回否决瓦尔德海姆也是动了真格,坚定不移。
  从一开始,中国的立场就得到了发展中国家代表和新闻媒体的高度赞扬。他们纷纷对中国代表表示:中国“伸张了正义,维护了发展中国家事业,是非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真正朋友”。中国的坚定立场也使西方传媒惊呼:中国的“惊人之举”,“开始了一个对外政策活跃的阶段”。也正因如此,安理会大多数成员国离开表决机器,到会外进行更多的活动,寻求打破僵局。
  
  妥协突破
  
  妥协的方案出来了:一是让瓦尔德海姆继续任职1至3年后再行选举;二是5年的任期瓦尔德海姆、萨利姆一人一半;三是另觅候选人,其前提是原候选人至少有一人退出竞选。延长任期和“分享”任期两种方案不久被否定。这样,另推候选人就成为大势所趋。
  12月3日,瓦尔德海姆首先宣布退出竞选。5天后,萨利姆也作出了同样的选择。瓦、萨的退出,为新的候选人“出炉”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几天之风,秘书长候选人如雨后春笋,纷纷登台亮相,最热闹的时候竞达到9人之多,包括秘鲁著名职业外交家德奎利亚尔在内,9名候选人的籍贯清一色属于发展中国家。
  12月11日,安理会举行秘密会议,就候选人举行第17轮投票,中国代表以及安理会成员国代表一起参加了这次具有不寻常意义的投票,结果,德奎利亚尔获得了10票赞成票,因无否决票而光荣当选。
  
  余波阵阵
  
  中国在联合国的这一行动创造了一个先例。从此,联合国秘书长人选就在各大洲间轮流出人担任。德奎利亚尔离任后,是埃及的加利,接下来是加纳的安南,现在已轮到韩国的潘基文。亚洲之后可能再回到欧洲。世界各大洲都有份,而且一般不连续超过两届。
  发展中国家候选人也可和发达国家候选人一样,涉足联合国秘书长这一最高国际组织的最高职务,在此以前是很困难的,这应该说是中国的贡献。
  1982年,新当选的秘书长德奎利亚尔访华,邓小平同他会见。由于德奎利亚尔出任秘书长时的前述特殊背景,德奎利亚尔在谈话中几次提到,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领袖。但邓小平对此说法一再表示不同意,他指出:“领袖做不得,很多朋友说,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头头。我们说,头头可不能当,头头一当就坏了。搞霸权主义的名誉很坏,当发展中国家的头头名誉也不好。这不是客气话,这是一种真实的政治考虑。”
  事后,德奎利亚尔一行不少人员都表示,十分赞赏中国这种既支持发展中国家,又不愿在发展中国家头上指手画脚的立场。
  德奎利亚尔上任后,与中国合作良好,主政联合国达10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