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政协委员的称号不再是“贴牌”】政协委员有什么好处

  去年两会期间,笔者写过一评论“别逼巩俐参政议政了”。笔者认为,参政议政,首先要有热情,自己愿意才能参与进来;但光有热情还不够,还要有水平,肚里有货才能议论政治;有水平还不够;还要有利益,人只有对自己和对自己有关的利益,才能做到真切的关注。所以,有热情、有水平、有利益,才是政协委员的最佳人选。
  今年两会又遇到了同样问题。近日广东省政协举办了新委员培训班,76名新增补的政协委员中有60人出席了培训,吴小莉等16名委员因故缺席。在这些提交的委员请假名单中,有“陪同上级领导外出”的,有“接待上级部门检查”的,更有“需要指导运动员训练”的……因为涉及吴小莉这样的明星委员,缺席事件又引起了舆论对“花瓶委员”现象和政协委员产生制度的讨论。
  我认为,如果不把政协委员的性质闹清楚,明年还会遇到同样问题。
  从制度设计上讲,政协是监督、协商政府工作的,是为政府工作出谋划策,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建议的,本身是无什么荣誉可言的;如果有,也是因为国是大策建议得好、监督政府得力、造福人民带来的。我们翻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政协委员“强硬”的议政参政,在建国早期可以说并不鲜见,如全国政协委员梁漱溟就曾与毛泽东就农民问题发生过激烈碰撞。
  当然,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现在很有一些人、包括部分官员,都只把政协委员的称号当成一种荣誉和褒奖,一种锦上添花的荣誉,政协委员的称号反倒像是一种“贴牌商标”,这实在是一种本末倒置。如果推选时就立意不正,也难怪现在某些人尸位素餐。
  笔者呼吁:让那些真心愿意服务于公共事业的人脱颖而出,让那些并不能或者不愿意参政议政的“荣誉委员”望而退步,还政协一个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