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散文

知性散文篇一:散文鉴赏

散文审美特征和鉴赏

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总体审美特征。

2.掌握散文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通过训练,提高鉴赏散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散文审美特征的把握。

2.散文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训练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二、新课学习——散文审美特征

(一)真实,散文的生命

在生活的层面,散文要求真实。

在情感、性灵的层面,散文要求真诚。

散文是“文学的测谎器”(余光中语)。散文是“向内”的抒情文体,它们对“人”自身情感和心灵的审视、窥探,反映了“人”对自身心灵这个内部世界的关注、把握,其主要功能是表现心灵世界(内宇宙),倾吐主观情感,它们由外(现实人生)而内(主体)地真诚抒写情感、体验,画出自我的魂灵,以沟通人性,陶冶人的性灵。

雷达曾说:“我始终认为,散文不是写出来的,是流出来的,一个人的散文是他的人格的投影:你可以在其他体裁中遮盖自己,却无法在散文中将自己的灵魂掩藏。”

例如:朱自清脍炙人口的名篇《背影》通过对父亲的语言、动作的具体描写,让每一个读者感到这爱的具体、真挚。全文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为结尾,是挚情的升华,语有尽而情无限的生花妙笔,凭借着他真情实感拨动了读者的心弦,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二)语言----雅俗相间,相得益彰

散文强调语言的推敲, 因此, 在很大程度上更容易书卷气一些,这是对散文创作中的普遍认识;散文相对于诗歌的节奏来说是自然的节奏。

个性鲜明而质朴无华的生活语,往往是生活俗语与哲学术语同时出现,高雅和通俗共存于一体。散文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多种多样语言艺术的光泽,构成自己生命力的。这种语言应该具有广阔的风格,感情和思想的激流渗透于其中。

(三)结构----自由灵活,散聚由心

散文的结构更是自由,没有严格的限制和固定的模式,灵活、随意是它的特点。结构既

可以松散,也是可以十分紧密的,如许地山的《落花生》,全篇485字,短小精悍,耐人寻味,结构处理十分紧密,疏间有致,用较少篇幅写种植,收获落花生,用大部分篇幅写家庭聚会时父亲和孩子们的谈话,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是孩子们逐步悟出父亲教育的苦心。最后以“所有花生食品虽然没有了,然而父亲底话现在还印在我心版上”作结尾,点出了全篇题旨,做人应做落花生一样有用的人。

(四)表现手法----多姿多彩,水乳交融

融思想、情感、学识于一体,集描写、叙述、议论于一身,是感性与知性的相辅相成而又相得益彰。

散文就像一面旗子,旗杆是知性,旗是感性;无杆之旗正如无旗之杆,都飘扬不起来。(余光中)

例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情感的抒发主要是通过和江南的对比反衬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的,进而又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在比较和议论中进一步感叹出:“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者围绕着故都之秋,一唱三叹。或聚或散,或叙或议,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字里行间,由首至尾无不融情于景,情景交汇,浑然天成。

三、阅读训练

教材130页,朱自清《冬天》

(一)学生阅读

(二)学生讲解

要求:扣紧散文的特点进行分析。

四、教师总结

罗丹曾说:“真正的艺术是忽视艺术。” 散文所需要的艺术技巧确实可以说是最少的。这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容易做到的,其实却又相当困难,困难在于它缺少可以遵循的规矩,在很大程度上要靠你自出机杼,如果缺乏更大的独创性,更多的思想和艺术修养,真成了无所凭借,寸步难行。

克服这种困难的关键,在敢于坦率地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以便于打动读者,引起他们的共鸣,这就必须抛弃造作和虚假的东西,一切出于真挚和至诚,才是散文创作唯一可以走的路。

五、作业

1.课后选取一个喜欢的作家,阅读其散文。

2.预习小说单元。

教学反思

知性散文篇二:【经典散文】人的价值

知性散文篇三:散文的写作

散文的写作——品味考场香饽饽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它可以让考生广泛自由的选材,尽情展示语言上的优势。被称为考场作文的“香饽饽”文体。

余光中先生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一文中说:“在一切文体之中,散文是最亲切、最平实、最透明的言谈,不像诗可以破空而来,绝尘而去,也不像小说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隐身衣。散文家理当维持与读者对话的形态,所以其人品尽在文中,伪装不得。”

一、散文的构思一般分以下三步:

⒈对生活进行“浓缩”。

根据自己的立意,在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找出事物间的联系,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得出一个明确的判断,概括出一个富有诗意、哲理和情意的能够承载主题的“浓缩物”。正如刘白羽在《早晨的太阳序文》中所说:“生活五花八门,色彩斑斓,可是你要是从中理不出一个清晰的线索,得不出明确的概念,就无法概括,无法结构,也就不能具体形象地把生活中真正深刻的东西表现出来。”

⒉思路进一步展开。

在从生活中概括出了“浓缩物”之后,还须加以展开,或以此为中心向外扩展,或向内加以延伸,使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形象、画面或意境都被“检索”出来。这一过程,事实上就是通过各种联想形式的作用,把“浓缩物”加以溶化、丰富和充实的过程。

以上两个步骤,主要是形成和提炼主题的工作,并为材料的处理和布局奠定基础。 ⒊对材料的取舍和布局

根据主题的要求和材料自身的特点,找出一条线索来,将有价值的材料以某种特定的形式串连起来。这里有三个工作要做:其一,对材料进行剪裁和遴选;其二,找出行文线索;其三,找出串连材料的合适方式。

二、常见的构思方法

⒈“滚雪球”的方法。

指作者在生活中获得了一点深刻感受,随着材料的增加、体会的深入、联想的展开,这种感受逐步向外扩散,使雪球越滚越大。这个雪球的中心就是上文所说的“浓缩物”。这种方式构思成的散文常用辐射式(纵横交错式)结构来表现。

秦牧常用这种方法构思。他的《土地》就是以这种构思方式完成的,他在生活中获得的最初一点深刻感受是看到在党的领导下土地回到人民的手中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他从这一“浓缩物”出发展开联想,向外滚开去,上下千百年,纵横书万里,探索出土地与人民的关系、与爱国主义和卖国主义的联系,把土地同人民的命运、民族的斗争联系起来,揭示出解放后土地发生的巨大变化的原因,从而完成了全文的构思。

⒉“抓一刹那”的写法。

所谓“抓一刹那”是指认识到事物最精华、最光彩的部分。抓住了它就抓住了事物的中心。有了中心,零散的材料得以集中,有了归宿。如冰心的《笑》。

⒊从“动情的事”中寻觅诗意的方法

作者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让他动情的东西。这种东西中往往就隐藏着写散文所需要的诗情和画意。作者抓住这一点不放,努力从中探寻是什么让自己动情,并将它看成文章的中心,然后展开联想,搜寻合适的材料去表现它。

杨朔善用此法。《荔枝蜜》一文就是这样完成的,作者从国外回来,在广州温泉住了几天。看到了蜜蜂和农民的辛勤劳作这样“动情的事”。回到北京后,作者反复思考了几天,把蜜蜂酿蜜和农民在田里插秧两件事联系起来,进而把自己的理想抱负也与这两件事联系起来,从中发现了我们生活的甜是由像蜜蜂那样勤劳的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从而完成了构思。

三、构思的线索

不论采用何种方式构思,在其过程中作者的思维都必须围绕一条线索展开。只有有了明确的线索,构思才能顺利展开。线索的作用就是连缀材料,结构文章,使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文章。袁枚在《续诗品》中说:“串贯无绳,散钱委地,开千枝花,一本所系。”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惟能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惟吾所施。”秦牧在《散文创作谈》中说:“用一根思想的红线穿起生活的珍珠,珍珠才不会遍地乱滚,这才能为整齐的珠串。” 常见的线索有以下几种:⒈事物线索。在记叙散文和抒情散文中,常用此法。⒉人物线索。以文中人物的所见所闻作线索,引出其他材料,连缀成文。⒊情节线索(事件线索)。在叙事类散文中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顶点和结束的顺序一路写下去,构成文章。⒋情感线索。主要用于抒情散文中,也就是围绕作者情感的变化来组织材料,串联成文。⒌事理线索。多用于议论类散文中。它基本上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点为标志的一条思辩线索。”。⒍空间线索。用于写景状物的叙事类散文中。朱自清《荷塘月色》等》。⒎时间线索。在生活中,有些事物,从时间进程的角度去考察,更容易表现出性质的严重性,内涵的深刻性,或者美的丰富性。因而,写这类事物的散文的构思,往往最适宜以时间的次第为线索。

四、推荐模式。

习惯上,散文可以主要分为记叙散文和抒情散文两种。下面将两种散文的模式列出。 记人散文模式

1、开头。①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该人,重点在后。介绍该人,如肖像描写。②两者关系及该人性格特点的议论。

2、主体。一种情况:写一件复杂的事情。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叙述和描写。另一种情况:写两件或几件简单的事情。每件事即每层次前,可以用对该人性格特点的一个方面领起。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

该部分可综合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来。注意选材上的点面结合,强化细节描写。

3、结尾。应开头,升华主题。

抒情散文模式

1、开头。①叙述自己与景物的关系。②议论景物和自己。

2、主体。①描写景物,分出层次,细致动人。②联想发挥,意义更大。

3、结尾。发出感慨,升华主题。

典例透析

例1:(2007年山东卷)请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

蔷薇?故乡

山东考生

席慕容说: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

阔别故乡多年,我才吟出这一句诗的滋味。或许,“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关于故乡的记忆经历时光的打磨,反而愈发清晰了。

梦中常常回到故乡。那是一个安谧的小山村,夏日的午后,似睡非睡间,总有几声欢快的蛙鸣,老牛“哞——哞——”的呼喊。有时又回到村前的小溪旁,和傻丫等小伙伴玩笑嬉戏,水花常常溅在挽起的裤管上??宿舍的人说我常常在梦中笑出声。

时间就像是一条宽广的河流,缓缓地从大堤上流过,洗去了尘埃,濯新了记忆。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栩栩如生浮在我眼前,六年来从未消失过。我常常怀念那些淳朴的乡亲,他们是不是也同样惦念着漂泊在外的伢子呢?

初到城市,我紧紧握住小叔的衣襟不敢放开。那些红烛,灯光,悠扬的萨克斯,快节奏的列车??一切向我涌来,让我不知所措。想象中的城市应该是多一些安宁和淳朴的,一如我的故乡,那个多年来魂牵梦萦的地方。

时间有时候很慢,特别是久久收不到家信的时候,我在日历牌上用鲜艳的红笔圈出每一个收信的日子。对我来说那一天是新年,是最值得铭记的日子。圆圆圈圈,红色有时密有时疏地散落在每一本日历上,记载着好多关于故乡的记忆。日历不只明示给我时间,更给了我许多美好的记忆。也许,这就是余光中先生所说的“根”的感觉吧。

问及故乡,回信中常说哪里变了,哪里没变。于是关于故乡的记忆也一点点修整,一点点完美。时间固然更改了故乡昔日的容颜,却风化不了她在我心中的记忆。

某日在键盘前敲文字,洋洋洒洒一片全是记忆中的故乡。隔几日汇款单来了,除了稿酬,还有一句:

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席慕容

拿到单据的那一刻,泪水盈满面颊。我不知道是谁特意写给我的这句话,也许他/她也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吧。记忆中的故乡,时间愈久便愈有分量。时间又怎会风化她在我心中的记忆呢?

我的故乡,我心中的无花蔷薇,千载盛开??

例2:(2007年山东卷)请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

记忆花开两岸

山东考生

生命之中总有一些记忆深埋在我们心底,尽管时间飞逝,它们也不会因此而消了颜色,褪了芬芳,反而在时间的冲洗下愈加鲜艳,成为温暖我们一生的财富。

记忆是花种,在时间流水的滋润下,开出了迷人的花。

还记得那个叫李春燕的汉族女子,嫁入苗寨,从此便成了照亮苗家的月亮。她居住的那座吊脚楼,她昏黄灯光下整理欠条的背影,她急步于山寨间行医治病的身姿一次次地出现在我的记忆中,时间越久,越给我长久的感动。她的无私,她的奉献,她的坚持就如同一朵玫瑰,散发着大爱的芬芳,弥漫在记忆里,时间越久越浓郁。

记忆是花香,在时间之风的吹动下,飘散到更远的地方。

还记得记忆中那个叫王雪原的男子,毅然站出来揭开医药费的黑幕,不惧丢掉工作,不惧恐吓与报复,他让丑行暴露于光明之下,正义得到伸张,他的壮举让我们拥有了今天更为透明的医疗费用制度。他的勇敢,他的牺牲,他就如同一支清濯的莲花,散发着大义的芬芳,弥漫于记忆中,时间越长越浓烈。

记忆是时间长河两岸的繁花,时间不仅不曾让它们风化,还给了它们滋养,让它们愈加美丽。 还记得一人一马的邮路上的王顺友,教我敬业;还记得为友守墓30年的陈健,教我守诺;还记得舞出千手观音的邰丽华,教我不屈;还记得生命中无数帮助过我的人,教会我爱??他们都是记忆长河旁的花,用馨香沐浴着我。他们教给我的,都成了我一生的财富,它们不会被风化,而会随时间的风、时间的流水传到心底,浸润全身,恩泽我的一生。

这些让我感动,让(转 载于: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摘:知性散文)我成长的记忆永远不会被风化。相反,它们会在时间长河的两岸开满迷人的花,妆点我的人生。

花开两岸,记忆永存。

(赏析:这是一篇典范的说理散文。它具有以下亮点:①在选材方面,选取了李春燕、王雪原、王顺友、陈健、邰丽华、无数帮助过我的人等如此丰富且典型的材料,使得文章论证有

力;并且这些材料颇具时代特色——与时政热点有关,没有忘记挖掘与自身有关的材料——无数帮助过我的人。②结构完整,思路清晰。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之后,三个独句段分别领起三个层次,结尾干净利落。③有文采。体现在比喻、排比修辞手法的成功使用以及富有诗意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