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七十二贤人排名 [孔子的奖励观]

  在许多人心目中,孔子大概就是个满口仁义说教、耻于乃至反对言利的所谓圣人。这实在是对孔子的一种偏见。孔子不是道学家,他期望人们重视提高道德修养,但他从未想过也不曾为人们竖起难以跨越的标杆。他的道德期求总是以大众不难接受和易于做到为尺度,或者说,他希望人们做的,无非就是于己无损而又有利于人的好事。我们从孔子对发生在两名弟子身上两件事的评论上,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
  据《吕氏春秋?察微》记载,弟子子贡到别的国家去办事,在异国他乡发现了位做奴隶的鲁国人。他当即出钱把此人赎买回来。事情办完,子贡回到老师身边,顺便把赎人的事告诉了老师。孔子问:那你去国库领回赎金了吗?子贡回答人已经赎了回来,赎金就算了吧,我决定不去领了。孔子听罢,摇了摇头,意味深长地说国家法律明文规定,凡是把在外国做奴隶的鲁国人赎买回来的,其赎金由国库实报实销。你赎回了人却不领赎金,这就大错特错了。子贡不以为然,辩解道我用自己的钱赎回鲁国人,这对国家是好事不去领赎金,节约国家的开支,同样是好事,老师怎么能说我做的不对呢?孔子说: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你想,国家出台那样的法规,目的不就是为了鼓励鲁国人乐于把在外国做奴隶的人赎买回来吗?有这样的法规为依据,赎回在异国为奴之人的人领取由自己垫付的赎金名正言顺,并且丝毫不影响对他赎人之举的认同和好评。可是你一旦把不领赎金的头一带,让别人怎么办?还会有谁愿意把在外做奴隶的鲁国人赎买回来?所以说你的做法是大错特错的。子贡听了,心悦诚服。
  孔子的另一名弟子子路是一位行侠仗义、乐于助人之士。他为人率直、很重义气,照他的性格,无条件地帮助他人应是他为人处世的惯常做法。但是“事有凑巧”,一次,子路走在湍急的河流边,遇见有人落入水中。子路冒着生命危险,奋不顾身跳了进去,把落水者救了上来。事后,落水者的家人特地牵来了一头牛酬谢子路,子路不假思索,接受了这份厚重的谢礼。这事传到了孔子耳朵里,孔子满意地点了点头,评论道:从此之后,鲁国人必定会勇于拯救落水之人了。
  违反常理、悖逆人情的所谓道德其实最不道德,都是伪道德。无数的教训已经告诉我们,把道德的标准无限拔高,这种做法只会得到一个结果,那就是让民众对道德“敬而远之”,令道德尴尬,从而也注定会使全社会的道德水平滑坡。子贡的错误正在于此。所幸的是,孔子及时发现并纠正了子贡之失,而他对子路拯溺受牛的赞许,则类似于通过弟子的现身说法,把道德从云端拉回了地面,使人们觉得,道德并非云梯高不可攀,它对于人,其实就像空气和水一样,既非常重要,又极其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