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终究是一个充满起伏跌宕回合的故事。 几个月前,由于“撞机事件”,中美关系剧烈震荡,大洋两岸都有“山雨欲来”之感。如今,美军侦察机被拆运回国,中美两国元首进行了电话交谈,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访华,布什总统也将于秋季出席APEC上海峰会并访问北京。才不过百余天,满天阴霾淡逝,两国关系再现转圜机遇。
也许可以说,经历了“撞机事件”,世纪之初的中美关系更加现实。
标志之一,中美双方彼此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应该承认,近些年来,两国彼此间都有过超出实际的想法,例证之一便是对所谓中美“战略伙伴关系”的憧憬。“炸馆事件”捅破了一层窗户纸,“撞机事件”干脆砸了窗户。中美两国必须直面一个最基本的事实:美国竭力维护“独超”地位,谋求全球利益,不允许任何可以或者可能向其挑战的国家崛起,更何况意识形态根本对立的中国。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在国际舞台上表现更加活跃,在实现强国之梦的路上勇往直前。一个已经坐大,并不断谋求霸权,不容有人“叫板”;一个正在上升,并继续茁壮成长,不服被人“打压”。这种基本态势,必然孕育着分歧、冲突,孕育着如学者们讲的“结构性矛盾”,且要持续相当长时间。中美双方对此应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标志之二,彼此都意识到依然需要对方。作为两个大国,中美发展关系,固然要“放眼世界”,但历来都是从自身利益着眼的。当年尼克松首次访华走下飞机时便说,我是为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利益而来的。这绝对不是一句套话。今天,布什申明,中国加入WTO,不仅符合中国利益,也符合美国利益,相信这也是“实话实说”。就连美国对中国申奥态度的变化,也是顺乎其国家利益的选择:一是寄望“以奥求缓”、“以奥促变”,一是瞄准北京申办成功“蕴藏着巨大商机”。冷战结束后,中美关系的战略支点不再的说法一度风行。十年过后证明,这是短视的。中美两国,无论在今天还是明天,都会在诸多领域有共同利益,有话可说。即便美国把中国当做“战略竞争对手”,两国依然需要对话、合作。不然也就不会有所谓“遏制加接触”政策提出了。
从中国角度看也如是。中国要发展经济,要实现统一大业,美国因素无法回避,且非同一般。单从经济方面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早是不争现实,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美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去年双边贸易额740多亿美元(美国统计为1100多亿)。“两个有麦当劳的国家不会开战”的说法固然不无夸张之嫌,但亦绝非纯粹戏言。更何况,今天的中国更加开放,被视为未来最有希望的新兴大市场之一呢。“别往自己脚上开枪”,这句美国俗语也许会对把握中美关系有所启迪。说到底,中美关系和则两利,恶则两伤。
标志之三,中美都意识到需要化解危机的机制。中美关系应验了中国的一句老话:“不打不成交”。远的不说,自70年代中美关系大门打开以来,先后有六位美国总统与中国“交手”,其中里根、老布什和克林顿上台之初,两国关系都曾经历过不愉快的“磨合”,但最后又都峰回路转,回归现实。今天的布什政府也一样,否则他会像《纽约时报》说的,肯定会“撞墙”。中美两国永远会有矛盾、有问题。问题的关键是,两国间不仅需要建立求同存异的根本准则,还需要一个化险为夷的机制。既要有“调气伐”,又要有“中央控制”。遇到问题乃至发生危机时,“牛仔作风”行不通,必须“有话好好说”,需要冷静,需要艺术,需要拿出符合两国地位的大国风范。有分歧,可争、可吵、可斗,但争而不急,吵而不闹,斗而不崩。
诚如一首流行歌曲唱的,“阳光总在风雨后”。中美关系经历了近30年的起起落落,虽还会曲曲折折,但无疑更趋理性,更趋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