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落--世界谈虎色变; 原因--不会只有一个; 影响--得失各不相同。 中东局势一有变化,石油价格肯定上窜下跳。4月初,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一度超过每桶28美元,创9.11事件以来的最高水平。欧佩克一揽子原油价格从去年12月中旬的每桶16.84美元上扬到每桶25美元以上,涨幅超过50%。
“惹祸”的并非只是巴以冲突
首先,油价上涨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巴以冲突升级和石油武器的威胁。从国际石油经济的角度来分析,这次国际油价的短期上扬与以前的类似表现一样,是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密不可分的石油经济对国际形势的一种必然反应。中东地区的每次政治军事行动几乎都与巴以冲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每次巴以冲突的升级都会导致某些阿拉伯国家"石油武器"的使用,而每当论及"石油武器",世界都会谈虎色变,因为人们对石油危机记忆犹新。针对这次巴以冲突的不断升级,伊拉克首先于4月8日扬言要中断石油出口一个月,接着伊朗和利比亚跟进表示有条件终止出口。如果把这些事件与美国反恐怖战争的扩大和"邪恶轴心"的出台联系起来,人们对中东局势的发展报有极大的疑虑,这种疑虑反映在石油市场上就必然是油价的飞涨。欧佩克秘书长罗德里格斯指出,这次的油价暴涨是政治局势造成的。他认为中东暴力冲突升级推动国际市场油价每桶上涨了6美元。
第二,今年以来欧佩克成员国和非欧佩克产油国继续实施的限产保价措施对油价上涨也起了决定性作用。为稳定市场,制止油价下滑,欧佩克继去年减少日产量350万桶之后,今年元旦开始再次削减日产量150万桶。俄罗斯、挪威和墨西哥等非欧佩克产油国也减少了近50万桶原油出口量。3月15日在维也纳召开的欧佩克第119次部长级会议决定,今年6月下次会议之前维持目前日产量不变。欧佩克的深度减产随着事件的推移开始见效。俄罗斯本来只是削减一季度的出口,但3月底决定就削减出口再延长一个季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支撑了油价。
第三,美国经济转暖,给世界经济形势带来新的亮色,预期世界石油的需求量会上升。今年3月,美联储、美国企业经济学家协会等机构纷纷表示美国已摆脱衰退,一些研究机构也开始上调对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测。美国经济的好转可以迅速带动世界经济的恢复和世界石油需求量的上升。据估测,去年世界石油需求只增加了10万桶/日,今年可望增加50万桶/日。所以,经济增长方面的利好消息也直接带动了油价的上扬。
第四,期货投机商的恶意炒作也造成国际石油市场的心理恐慌。随着近几个月市场形势的变化,石油期货交易十分活跃。一季度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原油期货日交易量平均为11.5万手合约(折合原油1.15亿桶),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PE)原油期货的日交易量平均为6万手(折合原油6000万桶),均创季度新记录。同时,非商业性的投机商在交易中的头寸由净空仓转为净多仓。去年12月非商业性交易商的原油持仓量为创纪录的7万余手净空仓,而到今年4月初它们的净多仓量已高达5万余手,短短几个月内如此大幅度地改变仓位,在历史上实属罕见。大投机商预期油价看涨,大量买进期货合约,这必然会对石油价格的上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上述6美元的"战争溢价"正源自于此。
当然,油价的上涨也有其他原因,如委内瑞拉的罢工浪潮和政局突变、石油库存出现下降、美国局部市场的失衡可能再次拖累全球石油市场的稳定,等等。目前还找不到促使油价下降的关键因素。多方机构预测,今年的平均油价会在25美元/桶上下。
牵动世界经济神经
正当世界经济从9.11事件后的重创中开始复苏之时,中东局势剑拔弩张,油价应声而起。如果油价持续高涨,必然会打击刚刚出现好转的经济势头。
美国经济复苏毕竟处于起步阶段,油价波动对其很是不利。尽管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和刺激经济措施开始奏效,但油价上涨会大大抵销个人消费对经济的贡献。据估计,汽油价格每上升1%,美国的消费者就得多花10亿美元。油价上升不但增加美国家庭负担,还会增加航空公司和货车运输公司的成本,带动产品和服务成本上升,最终将拖累经济增长。中东紧张局势造成的油价高涨,使人担心美国经济的V型复苏态势受到打击,有可能陷入二度衰退,从而不得不走W型的复苏道路。
欧洲欧元区的经济复苏也是刚刚起步,今年欧元区经济潜在增长率将只有2.0%~2.5%。石油价格猛涨使政策制定者头痛不已。欧洲央行行长杜伊森贝赫表示,如果油价继续大幅度涨上去的话,将对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构成威胁。德国的工资谈判仍悬而未决,官员们将密切关注"追赶"油价上涨的进一步加薪要求,这也被称为"第二轮效应"。但不管怎样,对欧洲而言,无论通货膨胀还是经济增长的前景,在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石油价格。
日本全球石油价格的上涨给日本依然脆弱的经济带来了一定威胁,但影响有限,关键要看油价会在高水平上维持多久,而不是上涨幅度有多大。油价上涨也可能使日本经济因祸得福,因为油价上扬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日本所承受的通货紧缩压力。通货紧缩一直是这些年来日本经济止步不前的"头号敌人"。
油价上涨意味着,以石油为支柱产业的国家收入增加、赤字减少、国际收支状况改善。欧佩克产油国和俄罗斯、墨西哥等非欧佩克产油国的经济会因此大大改观。而对于石油进口国来说,油价上涨也许会引发国内的通货膨胀,从而导致利率上升并抑制股市的上扬和外资的跟进。在新兴市场中,因能源价格上涨而受损最大的莫过于那些完全依赖石油进口的国家,如东南亚诸国,以及韩国、土耳其、南非等。
谁得分
欧佩克不到万不得已,它们不会开罪美国。再者,实行禁运受到打击的不仅是美国,也有它们自己。于是,欧佩克采取了一种"骑墙"战术:首先拒绝了伊拉克的呼吁,表示不会参与所谓的联合行动,支持巴勒斯坦依然需要稳定的石油收入;而另一方面又表示,这次的油价上涨是政治因素所致,并不是石油市场供求失衡造成,因此,它们并不会增加石油产量。这样,欧佩克面对油价上涨可以坐享其成。
伊拉克虽然暂时得不到油价上涨的好处,但却取得了精神上的极大胜利。伊拉克不久前同黎巴嫩等七个阿拉伯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3月底在阿拉伯首脑会议上改善了与科威特的关系。伊拉克一方面对联合国武器核查要求采取灵活姿态,一方面在美英军事打击的威胁面前,拿起"石油武器",宣布暂停30天石油出口,可谓一石多鸟。首先是带头表明了自己对巴以冲突的立场,力图把自己塑造成为阿拉伯人民利益而战的民族英雄;二是趁中东国家普遍不满美国表现之机,宣泄了对美英的愤慨,赢得广大阿拉伯国家人民的同情和支持,油价因此高起无疑是萨达姆送给阿拉伯朋友的礼物;三是借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成立55周年之际,鼓舞了国内士气。而且,伊拉克暂停石油出口对自己损失并不大。伊拉克以前曾多次停止石油出口。4月16日,伊拉克官方表示,如果以色列能在短期内及时撤军,伊拉克将立即恢复正常的石油出口。"石油武器"的威慑作用不亚于其他武器,一定程度上挫败了美国的军事图谋。伊拉克得分多多。
美国大大丢分。首先是油价上涨引起国内恐慌以及经济前景不妙。更为重要的是,原本为对付伊拉克的一系列外交行动反让伊拉克占了先机。美国副总统切尼3月初出访中东11国的目的有二:一是试探巴拉伯国家对美国对伊拉克动武的态度,二是安抚它们对巴以冲突升级的不满。然而,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4月中旬鲍威尔的中东之行也是两手空空,巴以双方的态度没有因政治压力而产生大的改变。美国政府逐渐认识到,"通往巴格达的道路必须经过耶路撒冷"。一味偏袒以色列,对美国动员国际舆论支持其对伊动武非常不利。在目前中东和欧洲反以、反美的怒潮难以平息的情况下,对伊军事打击的计划不得不从长计议,至少需要一年的准备时间。按照美国燃油业研究基金会首席分析师古德斯坦的话说就是:"现在的美国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容易遭受来自石油市场的冲击。因此在关系油价的重大政策上美国政府不得不做出让步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