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印度人自己对本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也评价不一。一家国际信息技术研究机构Gartner印度分公司的一位副总裁认为,印度的软件产业已经在世界上稳居主导地位,就如同中国在世界玩具产业中的地位一样。而信息技术系统公司(Infosys)的董事长则认为,印度的软件产业还正处于蹒跚学步阶段,离真正实现世界软件大国的梦想还早得很。尽管大部分印度人更乐于接受前一种说法,但后一种说法可能要更接近于事实。在世界软件产业的总收入中,印度只占2%,即使在它所擅长的客户化服务领域,占世界的份额也还不到20%。而且就这部分服务而言,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的玩具业并无多少差别,都是技术含量低、资金投入少、劳动力成本决定竞争成败的“无根”产业。但在过去的两年中,印度的软件服务业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既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可喜的变化
软件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信息技术带动的服务业成为新亮点印度软件产业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一直保持着50%以上的增长率,是世界上惟一实现如此高增长速度的国家。进入2000年以后,印度软件产业的增速有所下降,2001~2002财年较上年的增幅为28%,2002~2003财年为26%,今年的财年(2003.4~2004.3)尚未结束,国家软件及服务企业协会(NASSCOM)估计增幅是在28%左右。即使如此,这个增长速度在世界上依然位于前列,而且这种成绩是在主要出口市场美国经济出现萧条、IT支出减少的情况下取得的,因而显得尤为可观。其中信息技术带动的服务业(ITeS)、包括业务流程外包(BPO)增长迅速,2001~2002年度的增长率是59%,2002~2003年度增长率是54%。最初,美国企业是为了应对萧条,不得已大幅缩减成本,才将一部分业务转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印度。但2003年,当美国经济出现强劲的增长势头以后,流入印度的业务外包合同依然不见减少,印度企业通过提供IT技术支持和商务管理支持,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欧美企业的“后台办公室”?穴back-office?雪。现在美国人已经开始担心未来是否国内所有“白领岗位”都会转移到印度。
软件企业不断拓展专业领域,从提供单一技术支持向“一站式”服务转型印度以往提供的服务主要集中在附加值低的编程、测试和运行维护阶段,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低技术服务。而前端的客户需求分析、软件设计一般由用户自己或者更高一级的咨询公司来完成,因为其技术含量高,创造的价值也高。但是,顾客更倾向于单一的供应商,不仅仅因为沟通方便,而且一旦发生问题,也可以立刻知道该向哪里寻求帮助。借助“千年虫”的解决方案,印度软件产业涉足的领域增加了,包括银行、保险到制造、零售、电信、教育等,并因此在国外市场上树立了品牌形象,从而使寻求印度IT技术支持的客户越来越多。一些具有实力的印度企业就开始通过提供更具专业性的服务和出口套装软件,实现向高端市场的转移。
跨国公司纷纷在印度建立研发中心,技术的溢出效应以及对研发重视的示范作用将有助于提升印度企业的技术水平根据NASSCOM的统计,自2001年以来,共有230个跨国公司选择在班加罗尔开展它们的研发工作,计划投入资金将超过15亿美元。芯片巨人英特尔在印度建立了它在美国本土以外最大的研发基地,这里不仅设计最先进的芯片,也同时为企业开发最先进的管理软件。这些跨国巨头在印度设立研发机构,一方面,有助于加深世界对印度科技实力的印象,这将方便印度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建立品牌形象;另一方面,从硅谷的发展历史来看,企业间技术的溢出效应很明显,即使再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也无法阻止最先进的技术通过非正规渠道在企业间传播。在这些国际企业研发中心工作的印度工程师,将学习到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终将在他们自己的创业过程中发挥作用。
潜藏的危机
然而,在一片喜人的形势下,也潜藏着危机。印度软件业3/4的产值由出口创造,任何影响出口的负面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印度软件业的增长。负面因素可简单分为两类,一是货币因素,二是政策因素。
货币因素包括卢比升值和以货币衡量的工资成本的上升。印度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在过去的几年中,印度外汇储备不断增长,已经接近千亿美元,这使卢比的升值压力加大。2002~2003年度,卢比升值5%,NASSCOM认为卢比升值是当年软件产业未能达到30%预定增长目标的主要原因。2003年卢比升值的势头依然不减,印度软件产业的增长率因此可能减少2~3个百分点。
印度软件产业的平均工资水平同样也面临持续上涨的压力。尽管印度人宁愿相信印度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源泉在于过硬的技术能力和优质的服务,而不是它的廉价劳动力,但如果不是因为劳动力价格比美国便宜近一半以上,那么美国企业也不会舍近求远将业务转移至此。实际上,是技术水平与劳动力价格共同决定了业务外包的发生。随着菲律宾、中国、俄罗斯软件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若它们的工资率依然保持低于印度的水平,那么业务很可能就会流向这些国家。
政策因素并不是指印度自己的产业政策,而是指出口市场国家可能影响到印度软件产业出口的政策。首先是签证政策。印度软件产业出口的56%是在客户所在地完成的,因此印度一直以来都是获得美国工作签证(HIB)最多的国家。但9.11之后,出于安全考虑,作为印度主要出口市场的美国和欧洲对入境人员的审查越来越严格,这还只是问题的一方面。现在签证政策已成为贸易保护主义者手中一个可以利用的工具,以减少可能进入的印度IT技术人员的人数,以防他们威胁到本国人员的就业。美国已经计划将以前IT技术人才短缺时制订的H1B签证的上限从195000降低到65000,这比NASSCOM认为合理的名额少了近一半。除美国以外,包括欧洲、亚洲的一些国家也出于对失业率上升的担忧,对印度的IT人才也从过去的笑脸相迎到现在以签证不合法为由进行驱逐,前后的反差实在很大。还有,就是更为直接的政策干预。据一家研究机构预测,在未来的15年中,美国将有330万服务岗位转移到海外,而印度将是最大的目的地。虽然目前美国经济已经出现复苏的征兆,但就业形势依然不见好转,恰逢今年又是美国的大选年,政客为了迎合选民竭尽所能。先后已有四个州提出议案要禁止政府将业务外包给印度等国。而参议院1月底刚通过一项联邦法案,禁止已获得政府合同的美国公司为降低成本再将合同转包他国。
尽管存在这些不利因素,但还不至于立刻就使印度软件产业的前景变得暗淡。一是美国政府对那些富可敌国的企业巨头究竟有多大影响力很值得怀疑,这些已经从业务外包中尝到甜头的企业很难轻易回头的。二是能够完全取代印度的竞争对手尚未出现。中国、俄罗斯、菲律宾一直被印度软件产业视为潜在的竞争对手。但与印度相比,它们的软件业发展得晚,从技术到管理水平都落后于印度,而且对于软件服务业来说,在长期合作基础上与客户建立的信任关系对拓展业务尤为重要,这也正是作为行业先行者的印度所具备的难以撼动的优势。但从长期来看,印度软件企业也应该未雨绸缪。一方面通过扩大软件人才的培养延迟成本上升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产业升级,增加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来抵消工资成本上升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才是决定印度软件产业长期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