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巴尔干是欧盟大周边战略的一部分。如今,欧盟终于在波黑开展了“木槿花”维和行动。这也是一年多来欧盟独立防务建设水到渠成的结果。 巴尔干半岛,一个曾经让欧洲人闻之头痛、护之无力的“柔软的下腹部”,几经战乱,又将“回到”欧洲的怀抱。2004年12月2日,欧盟的维和部队进驻波黑,接替在那里的北约维和部队。这是欧盟建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独立军事行动,欧洲把它叫作“木槿花”维和行动。
“7000”背后的意义
北约领导的多国“稳定部队”1996年进驻波黑,随着波黑局势的逐步稳定,维和部队也由最初的6万人减至目前的7000人。为在接替北约后能够顺利执行维和任务,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事务高级代表索拉纳强调,参加“木槿花”行动的欧盟维和部队人数将和北约的“稳定部队”一样多。
相比美国在伊拉克驻军的“大手笔”,7000多人的欧盟维和部队或许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数,但对于欧盟来说,“7000”背后的意义却是空前的:它是欧盟建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独立军事行动,是对欧盟独立防务力量的一次难得的检视。因此,此次维和行动被称作欧盟独立防务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欧盟梦想中的“独立防务”终于从会议的争论和决议的条文变成现实并走向正轨,开出一朵“木槿花”。
欧盟经济一体化的成绩斐然。但是,经济一体化只是欧洲走向一体化的一个步骤。欧盟离欧洲一体化的最高目标―――政治一体化依然路漫漫其修远。
许多有远见的欧洲政治家认为,缺乏独立防务是欧洲一体化的“瓶颈”,只有使欧洲防务独立于北约之外,欧洲一体化的道路才能继续下去。因此,继欧元问世之后,建设一支独立的军事力量已经成为欧洲一体化的当务之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几场战争,使欧盟深刻地意识到美欧之间的差距和被“边缘化”的危机。
北约前秘书长罗伯逊认为:“没有军事能力,欧洲将是一只纸老虎。”就连美国的铁杆盟友英国也意识到这一点,首相布莱尔在一份对欧洲独立防务的评估报告中指出:“欧盟必须被赋予不使用北约资源而能独立开展军事行动的能力。”
欧盟早在1999年底就提出了四年之内建立欧盟快速反应部队的计划,这可以说是欧盟独立防务的始起,但真正出现实质性进展是伊拉克战争之后。
独立防务写入宪法
伊拉克战争使欧盟出现巨大分裂,欧盟防务和政治上的软弱彻底暴露出来。不过,反过来这也刺激了法、德、意、英、比等欧盟一些主要国家加快独立防务建设的步伐,将欧洲独立防务的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
2003年,欧盟成功地开展了两次军事行动,一次是在马其顿实施维和任务,另一次是向刚果(金)派遣维和部队。尽管两次行动规模较小,而且使用了北约的军事资源,但这可以说是欧盟独立防务进程中的两次标志性事件。
2003年11月,在那不勒斯欧盟外长会议上,欧盟决定将发展欧洲独立防务写入欧洲宪法。这标志着欧洲防务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这次会议的相关决定不仅仅是“共同安全和防务”的原则声明,而且包含着相应规划和行动纲领。此次会议吸取了欧盟以往“强调一致导致效率低下”的教训,规定在所有成员国共同制定防务规则的基础上,一些希望在防务方面走得更快、更远的国家可以作为“欧洲防务核心”先行一步。
与此同时,欧盟通过的《欧盟安全战略》文件整合了欧盟各成员国安全战略,从战略的高度为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制定了大方向。欧盟安全战略的主线强调多边主义、主张多极世界、重视国际组织的作用,认为军事行动应置于联合国安理会的框架内,并且不能只采用军事手段,而要同时使用民事手段、经济手段,并重视国际合作,这是更全面、更现代的新的安全政策。
针对欧盟在远程运输、后勤保障、指挥系统等方面不足的特点,欧盟还在2004年7月组建了欧洲“军事装备局”,索拉纳出任第一任局长。该局的决策机构由参与国的国防部长组成,主要任务是推动欧盟实施安全与防务政策,协调欧盟的军备开支,帮助成员国提高防务能力,包括危机处理、军备合作、军事技术研发以及开发具有竞争力的欧洲军事设备市场。
可以说,2004年12月欧盟能够在波黑开展“木槿花”维和行动,是一年多来欧盟独立防务建设水到渠成的结果。
最终把巴尔干融入“大欧洲”
“木槿花”行动的意义,不仅仅是欧盟“最大一次”独立维和行动,还在于把战后巴尔干这个“柔软的下腹部”重新置于欧洲自己的保护之下。
波黑所处的巴尔干半岛像一块可以通向欧、亚、非三大洲的跳板,素有“欧洲十字路口”之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不过,巴尔干半岛繁杂的民族矛盾、宗教冲突却使该地区持续出现战乱和动荡,也使其成为欧洲“柔软的下腹部”,两次成为世界大战的策源地。20世纪90年代,巴尔干半岛的动荡,特别是持续三年半的波黑冲突成为二战以来欧洲历时最长、流血最多的战争,欧洲保持半个世纪的平静被打破。因此,欧盟在一系列文件中强调,巴尔干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关系到欧盟的长远建设和发展。但防务上的先天不足又使欧盟对这块“柔软的下腹部”的保护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欧盟独立防务在这里正式迈出第一步就显得意义非凡。
其实,融合巴尔干也是欧盟“大欧洲”建设的重要内容。前任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曾说过,“只有到巴尔干国家都加入欧盟之后,欧洲才能真正实现统一”。2004年10月欧盟外长会议在批准“木槿花”行动的声明中也说得很清楚:欧盟希望把波黑“不可逆转地纳入其走向欧盟成员的正轨”。
引发“跨大西洋关系”调整
欧洲独立防务的不断成长壮大,带来的不仅仅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同时影响到的还有美、欧之间的“跨大西洋两岸关系”。
无可否认,欧美有着天然的血统渊源和文化联系,有类似的社会制度。但冷战结束后,欧美接连不断的分歧和斗争昭示出双方国际政治理念的根本区别:美国认为自由和安全只能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来实现,而欧洲憧憬的是一个康德式“永久和平”的世界。美国需要维持的是一个单极世界,而欧洲向往的是一个多极世界。
为此,欧盟面临两个选择:要么接受美国的单极思想,作为美国的“小兄弟”配合美国塑造世界;要么发展独立于美国和北约的欧洲防务,单独成为一极塑造自己的理想世界。欧盟选择的无疑是后者。
2003年11月,一向忠于美国的英国人终于选择了欧洲独立防务。11月26日,英、法、德在柏林签署协议,同意建立欧盟军事指挥部,首次认可欧盟军队可以独立于北约和美国之外承担世界范围的维和与人道主义使命。英国的选择对美国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欧洲防务来说则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
欧盟的选择无疑使美国陷入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既想让欧盟增强稳定欧洲安全的能力,以减轻自己的负担,又担心欧盟的翅膀变硬,致使美军失去留驻欧洲的理由和主导欧洲的手段。所以,美国虽然无可奈何地表示支持“欧洲独立防务”,但骨子里并不希望欧盟走得太远,不容许欧洲在北约系统之外另立门户变相架空美国。在欧盟宣布建立快反部队之后,北约也决定建立一支类似的部队来遏制其发挥作用就是明证。
重大行动暂时仍离不开美国
不过,从现实情况看,尽管欧洲独立防务在一年多来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欧美悬殊的军事差距使得欧盟在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摆脱对美国的依赖。欧盟成员国军力之和,仅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一,年度军费总和约为1400亿欧元,只有美国军费预算的40%。10个新成员的加入虽然使欧盟的人口增加了20%,但却只能使欧盟的军费开支增加3.5%。加之欧盟国家军事机构、设备重叠严重,水平各异,且缺乏协同作战能力,目前只能侧重人道救援与维和行动,欧盟在遇到地区危机时仍将不得不向美国求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