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尔和他的软权力 布莱尔宫

  6月27日,托尼•布莱尔离开唐宁街十号,结束了长达十年的英国首相任职。然而正如《经济学家》所写的那样:“大概没几个英国人会为此感到伤心,民意测验显示,布莱尔早已不受欢迎。”《卫报》也曾写道:“工党和整个英国盼望了将近三年时间,才终于等到布莱尔今天(5月10日)宣布辞职。今天是结束的开始。”
  回想十年前,43岁的布莱尔以压倒性的胜利,成为180年来英国最年轻的首相。那时,他用了近十分钟才走完从怀特霍尔安全大门到唐宁街十号的100码长的路,因为在那里,1000多名支持者站在阳光照耀的人行道上,热烈欢迎他们新首相的到来。
  十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布莱尔的权力又经历了怎样的消长?而在其中,媒体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软权力资源首先是个人形象
  
  在宣布自己将辞职消息的演讲中,布莱尔说:“有时,征服权力诱惑的惟一方式就是放下权力。”我们很难想像布莱尔在讲这句话时真实的内心感受是什么,但是,这句表达了布莱尔此刻对于权力理解的话语,为媒体广泛引用。
  对于每一位政治家来说,权力是他们的基础,放下权力,意味着离开舞台。现实与历史中务实的政治家们习惯将权力看作是对资源的占有。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将权力分为硬权力和软权力。布莱尔个人的权力不同于国家权力。上台之初,布莱尔的软权力资源首先是他的个人形象。他相貌英俊,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他感情投入的讲话风格,能够天然地博得英国人的好感。作为一名曾经采访过他的记者,我和很多同行一样,都对其充满关注和饱含自信的目光印象深刻,他的智慧总是在其间爆发出来。
  他如此年轻,工党的一切偏激和历史包袱都与他无关。历史好像精心安排过一样,与布莱尔同时,美国总统克林顿也是如此年轻,两个第一家庭有着众多相似点:近似的政治理念、牛津的求学经历、年轻时的音乐梦想、能干的律师夫人等。英国人自然而然地将布莱尔视作本国的克林顿,并产生了一种两个国家并驾齐驱的错觉。一些采访过他们的资深记者告诉我,他们的共同特点还包括,在每一个充满观众的场景中,他们的眼神总是会关注到在
  场的每一个人,也许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形象才深入人心,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你们的痛苦我感同身受”
  
  除了这些天然的形象优势和一种近乎于与生俱来的天才般的沟通天赋,布莱尔和他的团队还努力使自己显得与普通英国人有着相同的喜怒哀乐。
  
  1997年,工党刚刚赢得大选胜利四个月,黛安娜王妃遇难。布莱尔迅速而准确地把握了国内民众的心情,在发言中将真实的情感、悲伤和政治投机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你们的痛苦我感同身受”般的表情,以及“人民的王妃”这一称呼,使他迅速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并且在整个事件后很长时间内成为人们记忆中最受欢迎的领袖。
  “有家室的男人”,这一形象成为布莱尔的重要资源。大量摆拍的全家福,以及与夫人切丽在公众场合身体的亲密接触,成为他们公众形象的一大特点。他希望向英国人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你们的新领袖是一个有妻子儿女的人,一位与其他任何一位父亲有相同希望和志向的人。
  2000年,布莱尔的儿子尤安因为酗酒被警察逮捕。第二天晚上,布莱尔在BBC的《提问时间》(Question Time)中,坦白地承认自己承受的压力,并且告诉观众:“我们可以这么说,这不是愉快的日子,但我儿子基本上还是一个好孩子,我们会妥善处理这件事。我们是一个坚强的家庭,我们一定会让他吸取此事的教训。”在早先的一次演讲中,布莱尔更是看上去差点掉眼泪,他说:“当首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一直认为做父亲或许更难。”
  这一意外事件没有对布莱尔造成任何损害,反而提高了他的声誉,他使人们看到首相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无奈和家庭烦恼,他不仅仅只是一个有时显得过分优雅的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真实的父亲。同年,布莱尔第四个孩子利奥出生,这如同上天给予布莱尔的惊喜,这第一个在唐宁街十号出生的婴儿,挽救了一个摇摇欲坠的内阁。
  
  媒体关系是他重要的软权力资源
  
  布莱尔第二项重要的软权力资源,来自他的政治理念。1994年,布莱尔成为工党领袖后,“新工党,新英国”成为他的竞选口号,他改造了工党,修改了党章。执政之后,“第三条道路”的政治理念使英国经历了连续十年的经济增长,实现了低通胀和低失业率的并存。
  同时,布莱尔深知拥有软权力的领袖不会将所有对手杀得片甲不留,而是更多的利益共享和合作。布莱尔和他多年来的伙伴与对手戈登•布朗达成了隐秘但有效的协定,保障了自己三次当选首相。对于其他的背叛者,布莱尔一直表现出包容一切的态度。
  布莱尔第三项软权力资源是他的媒体关系。上台之前,他主动与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改善关系,其中包括《泰晤士报》以及英国销量最大的日报《太阳报》。他亲自飞往新闻集团总部,发表了精心准备的演讲,使默多克完全放弃了保守党的梅杰政府。最终《太阳报》在选举中富有戏剧性地从保守党倒戈布莱尔。
  布莱尔在这一点上和布什是一致的,因为他们都支持新闻集团这个雄心勃勃的媒体帝国,同时,这个媒体帝国的缔造者和灵魂人物默多克也为他们两人带来了不遗余力、近乎肉麻的吹捧和狂热的支持。这其实让同样是牛津大学毕业的默多克成了令人指指点点的“两面派”,因为在美国他支持的是铁杆的保守派共和党,而在英国他却放弃保守党,转而支持工党。
  此外,布莱尔还积极运用国际媒体和全球媒体事件,多次出现在危险的国家和地区。在伦敦申奥的过程中,更是亲临现场,向国际奥委会进行游说,即帮助伦敦获得了2012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又在国际传媒的报道中为自己伊拉克战争后备受质疑的形象进行了较高水平的修复。
  
  与媒体的关系慢慢恶化
  但是,十年光阴如梭,布莱尔前额的头发开始变得稀疏,这位昔日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近年来经常在屏幕上显得疲倦不堪。
  克林顿继任者布什的一意孤行,让英国人觉得自己的首相像是美国人的跟班。历史会证明,对于英国来讲,伊拉克战争是一个灾难性的政治决策错误,这一决定导致英国疏远了欧盟,实际上也削弱了布莱尔的软权力,即在欧洲议程制定中的影响力。
  将家庭用作政治资本是一柄双刃剑。在执政后期,布莱尔的夫人切丽和儿子尤安,为第一家庭带来了不少麻烦。她对于媒体时时表现出来的强硬态度,几乎破坏了布莱尔精心构建的媒体关系。切丽对于财富的热衷,更是完全改变了民众对于第一家庭来自民间的原有印象。她先是雇佣骗子帮助自己炒房,“切丽门”掀起轩然大波;再是打着第一夫人的旗号到处轻率地演讲,虽然挣到了钱,却引起一片抗议。在进入百万富翁行列之后,她还一再宣称没有足够的钱,引起英国民众发自内心的反感。
  9.11事件后,出于安全原因,布莱尔大量减少了与民众直接接触的机会。于是,布莱尔原本最吸引人的个人形象资源迅速下降。
  在政治软权力上,新工党与“第三条道路”的概念不再新鲜。更糟糕的是,布莱尔在外交政策上的失误,使得民众开始认为他没有将精力放在国内事务上。十年英国经济的成功,开始被认为是财政大臣布朗的功绩。这位布莱尔长久以来的伙伴和真正的对手,拥有了自己的政治资本,并且在一片叫好声中接替了布莱尔的职位。
  最后,在传播软权力上,布莱尔上台后并没有带来默多克所希望的直接的政策支持,英国其他媒体与他的关系也在十年间慢慢恶化,以至于在离任前的媒体告别会上,布莱尔怒称:“当今的英国媒体就像凶猛的野兽,见人就咬,不惜叫人名誉扫地。”这其中最重要的导火索无疑是伊拉克战争,战争带来的伤亡直接影响了英国民众的情绪。凯利博士的神秘死亡,更标志着布莱尔政治信誉的危机。虽然后来关于此事的赫顿报告没有对政府进行强烈指责,但报告中着重批评BBC的报道不周,引起了媒体的不满。
  十年间,布莱尔原有的软权力优势渐渐消失,他的黯然离场显得顺理成章。这其中既有决策失误,也有无法避免的因素,但关键在于,他最重要的新人、新政策的形象根基已经不复存在,毕竟十年时间太长,民众已经厌倦。只有新鲜,不会喂饱贪得无厌的西方媒体;只有表演,更不会取信日益理智的选民。因此,即使没有伊拉克战争,他们也能找到足够的理由为自己选择一个新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