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QQ的师父,被徒弟打得一败涂地。但诱人的中国市场,一直使它不忍离去。它也一直在谋划,如何才能卷土重来。 2010年4月28日,一则消息勾起了很多中国人对ICQ的回忆。
这则消息是,美国在线公司由于财务问题,以1.87亿美元的价格把它掌控的ICQ公司“贱卖”给了俄罗斯网络巨头DST。参与竞购的腾讯空手而归。
ICQ?很多人已经把它淡忘了。
它是1996年成立于以色列的即时通讯公司,其业务一度在中国风行。不过,那个叫做马化腾的腾讯创始人,模仿它做了一款本地化的中文软件,取名“OICQ”,即“Open ICQ(打开 ICQ)的意思”,后来改称“QQ”。
故事后来的发展十分简单,徒弟QQ打败了师父ICQ,师父的大名似乎从中国消失了。
不过,如果问这个失败者是否对中国市场还有兴趣,过去几年,都有个强烈的意愿从以色列特拉维夫传来,是。
杨海峰,《通信世界》主编,2009年受邀访问ICQ公司。在特拉维夫的高科技园区,他见到了集团副总裁、媒体总监。“他们看好中国市场,希望通过和中国公司合作的形式重返中国,一直在寻找和接触中国本土的合作伙伴。”
他对《中国周刊》记者说,“门户网站、电信运营商或者搜索引擎公司都是他们的潜在合作对象。他们几乎每天都在研究中国的市场动向。”
被挫败的师父
在天涯论坛上,一个ID为“剑眉入鬓”的网友发了这样一个帖子,“谁还记得ICQ?”
他说:“我记不清什么时候开始使用ICQ的了,反正同事教我玩的,白天在公司就玩这个,晚上回去就进聊天室。那个时候,我这里,没有QQ的份。”
这是ICQ在中国的光辉岁月,杨海峰也有同感。计算机专业的他,在大学时代捕捉着每个数字化的流行符号,同学们经常在电话那头询问,你有ICQ吗?
杨海峰曾有个五位数的ICQ号码,在ICQ风头正健的1996年到1998年,这是时髦的象征。
成立于1996年的以色列公司Mirabilis是孕育ICQ的母体,在拉丁文中,是神奇的意思。这本来就是几个以色列年轻人神奇的创造,他们聚会时,突发奇想,能不能开发一种使人在互联网上能够快速交流的软件?后来,他们成功了,为新软件命名为ICQ,即“I SEEK YOU(我找你)”的意思。
ICQ的诞生让互联网再次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它也宣告了即时通讯领域市场的兴起。
ICQ坠地后,其用户快速增长,6个月后,ICQ宣布成为当时世界上用户量最大的即时通讯软件。在第7个月的时候,ICQ的正式用户达到100万。由于前景美好,技术又不太复杂,所以同类软件迅速跟进。很快,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推出本土的IM(即时通讯)软件,来抢夺市场。
此时正赶上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热潮。当时,业内人士回忆,“计算机从上万元的价格下降到每台六七千元,更多的家庭能够买得起计算机,在北京的校园里,每天都可以看到来自中关村的送货车,或者是汽车或者是三轮,大学生们激动地攒着属于自己的电脑。”
一个深圳大学毕业生默默关注着这其中的商机。他叫马化腾,两年后,马化腾在中国的广东省开创了一个公司,模仿ICQ做了“OICQ”。
杨海峰说,1998年后,大家就都改用“企鹅”了,他说,“当时ICQ全球都是推英文版本,OICQ却是中文系统,夺走了ICQ的很多用户。”
有了QQ作参照物,作为师父的ICQ在中国市场上的缺点就暴露了出来:出于国外对个人隐私的特别保护,ICQ的全部信息存储于用户端,一旦用户换电脑登录,以往添加的好友就此消失,而且,它只能在好友在线时才能聊天。但马化腾分析了中国用户的需求,他让OICQ可以发送离线消息,可以随意选择聊天对象,可以有自己的个性化头像。
此时,中国电信业也无意中成全了OICQ的发展,1999年以来,中国网民们开始使用较便宜的“169”网络,而169是不能出国使用ICQ的,大多数人开始转而使用OICQ。
据资料显示,2009年,中国IM市场占有率排名中,ICQ仅排名为第八位,而第一位的腾讯QQ超过了70%的市场份额。2010年3月5日19时52分58秒,腾讯宣布,QQ同时在线用户数突破1亿。
重归的梦想
在中国市场的失败是ICQ全球化道路上的一面,另一面,则是 ICQ在俄罗斯、德国、捷克和以色列等国家的成功。
ICQ公司提供给《中国周刊》的数据显示,ICQ目前有17种语言的版本,每月独立用户数超过4200万,手机用户超过50万。“ICQ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网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即时通讯领域的先行者。”ICQ公司如此自我定义。
业内人士告诉《中国周刊》记者,ICQ与QQ的商业模式不同,其盈利一部分来自于给企业定制的即时通讯工具软件获利,一部分来自拥有一批高质量客户的ICQ广告栏。
不过,中国市场上腾讯的表现及滚雪球似的盈利能力,也确实让ICQ惊叹。
杨海峰记得,在以色列ICQ公司,对方说“QQ的成功震撼了他们,他们几乎天天研究QQ,他们认为中国还有一个广阔的市场空间,而他们国际化的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在中国市场的开拓”。
重新在中国市场发力一直是ICQ的梦想。早在2004年,其高层就在中国市场立下雄心壮志。当年11月8日《南华早报》报道,“全球最大的即时信息(IM)服务公司ICQ日前表示,他们目前正积极在我国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并希望在未来四年内将其在我国的用户数量增加到目前的28倍!”
ICQ公司副总裁Orey Gilliam当时表示:“到2008年,我们在中国的激活用户将达到800万-1400万。”
错过的时机
其时,ICQ和Tom曾沟通良久,在经过双方高层协商后,在外界看来“只差最后签订合同了”。但,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据报道,TOM在线高层在会见Skype高层五分钟后,就决定选择卢森堡Skype科技公司为合作对象。因为后者不仅可以网上打字聊天,还可以网上免费打电话,这显然是一种更新的用户体验。
和Tom合作不成,2005年,ICQ又找到了新伙伴――香港电讯盈科。他们共同推出ICQ5。这是一款带有粤语版本的软件,且加入多项契合香港网民使用习惯的新功能。但其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有网友认为汉化不彻底,满目洋文,本土化依然存在问题。
就这样,ICQ一直在中国市场的周围打转,仍然找不到核心的突破方法。之后,ICQ开始偏重产品技术和模式创新。相比之前聊天的单一功能,现在基本上什么功能都具备了。2010年面市的ICQ7版本更像 MSN8 的设计,而且可以与Facebook等交友网站消息互通。
不过专业人士认为,即使ICQ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中国的QQ已经做得足够好,而且ICQ已经错过了进入中国的最好时机,“中国即时通讯市场的天下已经大定了。”
比如,现在新浪有UC、网易有泡泡、TOM有Skype,中国门户网站在即时通讯市场的布局基本完毕。微软的MSN、门户网站势力、腾讯的QQ,即时通讯目前呈现三大势力的混战局面。
“ICQ公司一直期待和中国内地的门户网站、移动运营商、网络公司合作,以合资公司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但是,这个阶段等待得太长了。”杨海峰直言。
从美国在线的旗下“转会”到俄罗斯网络巨头DST,ICQ未来的发展战略又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未来,ICQ能够实现其重归中国梦吗?
现在,还没人能肯定地回答这个问题,ICQ公司市场总监Merav Chen对《中国周刊》记者说,她没有来过中国,也不方便对公司的商业计划发表任何评论。
杨海峰记得,ICQ高层在2009年对他说过这样充满自信的话,“ICQ拥有高端广告资源、可延伸的国际品牌,还有中国庞大的可开发的手机用户和网络用户市场。”总之,“他们非常期待回到中国市场。”
只是,这漫漫长路,以及快速成长的中国市场,正考验着ICQ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