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的生态意识解析:边城的悲剧意识

  [摘要]《边城》作为沈从文“湘西”系列的代表,为我们展现了边城茶峒的自然风光、民风民俗、人情人性,浓郁的原生态基调暗合了中国传统生态思想。本文分别从自然之“天”及命运之“天”两个层面展开分析,挖掘其蕴涵的值得借鉴的生态思想。
  [关键词]生态意识;天人合一;和谐共存
  
  相对于西方建立在人与自然二元对立基础上的生态理论,中国传统观念中表现出来的生态思想则更为纯粹和原初。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天人合一基础上的价值观,道家是从本源的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道家思想中的生态意识更能代表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基本方向。道家这种尊重自然的原则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体认自然的天人合一的生态理论,对后世的文人墨客产生了重要影响。沈从文便是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作家,其“湘西”系列尤其是《边城》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没有直面当时的社会政治问题,人类的命运,而是构建了一个理想的“湘西”世界,在那里有他所向往的原始淳朴的人性、人情以及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
  《边城》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原生态下的边城茶峒的人与事,生活在茶峒的人们一切都是顺乎自然的,包括对自然的热爱、“人性”的自然存在、命运的自然选择等,这种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境界源于茶峒人们“无为”的价值观,处“无为”之事,做“无为”之人是他们从祖辈那里继承下来的遗风,俨然已成为人们的“集体无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解释有五种:“曰物质之天,即与地相对之天。曰主宰之天,即所谓皇天上帝,有人格的天、帝。曰运命之天,乃指人生中吾人所无奈何者,如孟子所谓‘若夫成功则天也’之天是也。曰自然之天,乃指自然之运行,如《荀子•天论篇》所说之天是也。曰义理之天,乃谓宇宙之最高原理,如《中庸》所说‘天命之为性’之天是也。”〔1〕这五种“天”总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有形的自然之天;一是无形的命运或规律。它们在《边城》甚至整个“湘西”系列中成为沈从文关注的两个重要层面:
  首先,有形之自然既是茶峒人赖以生存的天堂,又是人们灵魂的居所。这里的自然延续了有人类栖息以来的纯净、美丽,人们热爱更感恩这里的一切,把大自然当做最亲密无间的朋友, “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其实,女孩子注定要嫁人,黄狗要死去,渡船也可以丢,但老船夫却无法离开与他朝夕相处的自然界,这是它的生命所在。《边城》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这种祥和的环境中进行的。但在文章的结尾处“夜间果然落了大雨,夹以吓人的雷声。电光从屋脊上掠过时,接着就是訇的一个炸电。”惊雷打破了以往的宁静,携之而来的暴雨给茶峒以破坏性的打击,渡船被冲走,白塔也被冲塌了,自然界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是否也在征兆着什么,是否对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人们命运有所预示。
  人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享受着自然的馈赠,也拥有自然赋予的美好品质。翠翠生性善良,又不失野性,翠翠常年跟着祖父在外边乘渡船,皮肤被晒得黝黑,俨然成了这个山水田园中的一刻精灵。祖父不为钱财,乐于奉献的美好品质熏染了翠翠,其心灵也像外表一样纯净,脱俗。茶峒的贫苦人如此,有钱人也同样乐善好施,甚至商人、妓女也具有重义轻利的淳朴品质,这一切都是对古代遗风的继承,更是大自然赋予人们的真诚、不为世俗所染的优秀品质。
  总之,“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这是沈从文理想的精神寄居地,厌烦了都市的生活,都市人在掠夺自然、欺凌弱者中还不断膨胀的欲望更是令其作呕,所以表现出来一种反都市文化,崇尚自然的姿态。《边城》中所有人都是淳朴、善良的,他们远离都市,不受熏染,仍然保留着美好的人性,可是这样一群人的命运会如何呢?
  其次,无形的命运或规律常常捉弄着这些善良的乡民。情窦初开的翠翠难以开口表达自己的真情,却也隐隐的憧憬着似懂非懂的爱情,虎耳草就是其美丽梦想的象征。大老与二老面对喜欢的同一女人没有争斗,结果由于一系列的误会而酿成了三个人的悲剧,大老死去,二老出走,翠翠在寂寞中等待,而这同时也是老船夫、顺顺及更多人的悲剧。杨马兵年轻的时候给人做马夫,喜欢翠翠的母亲,常常“牵了马匹到碧溪?来对翠翠母亲唱歌,翠翠母亲不理会,到如今这自己却成为这孤雏的唯一靠山唯一信托人,不由得不苦笑。”这群边城人善良、单纯、质朴,他们远离都市的浮华与虚伪,金钱与诱惑。在作品中也偶有与金钱相关的地方,如团总为女儿准备的嫁妆――碾坊,它作为金钱,也作为诱惑的象征在文本出现,曾引起了一些波澜,但最终没有被人们选择,也没有影响故事的结局。那么,是什么因素使这群无辜的民众承受着各种苦难与命运的折磨,是错误的选择还是一个个美丽的误会。其实,茶峒人难以逃脱的是命运之“天”的控制。乡民们仿佛生活的原动力就蕴藉在这山水之中,他们的一切都与自然休戚相关,真正实现了道家主张的天人合一的“无为”思想相契合。处“无为”之事,一切追求自然而然的态度。如果二老选择碾坊,老船夫不去在意翠翠的态度答应大老的求婚,也许故事的结局能更“圆满”。沈从文在这里完全是一种尊崇自然、尊重命运的态度,没有刻意追求大团圆结局。他在这里正是要摒弃都市里被人们崇尚的一切名与利,意在建构一个纯净的、原生态的生活环境,去展示人们的生活状态,一切都是原始的、自然的。
  沈从文独立于鲁迅、矛盾、丁玲之外,没有直接触及人类前途命运问题,独辟蹊径去构建“世外桃源”并不是逃避,而是以另一种格调、另一种声音去探索人类生存的可能性。正如《边城•题记》中所言:“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沈从文意在思索人类生存问题,同时也触及到了今天被人们热议的生态问题。
  沈从文对待自然与命运的态度如果去除其神秘色彩,正与今天所提倡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思想相契合。美国学者纳什说“大自然创造出动物和植物的目的,很可能首先是为了这些动物本身的幸福,而不可能是为了一个存在物的幸福而创造出所有其他动植物。”〔2〕地球上生物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人类没有肆意掠夺其他物种和资源的权利,否则就会遭到“报复”。人类唯与其他存在不同的地方在于人不仅有物质生命还有精神生命,所以在合理利用资源满足物质生命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生命的发展。但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疯狂的掠夺自然资源,打破了人与“天”和谐共存的状态,在创造更多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精神的贫乏。所以尊重自然、尊重精神已经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但今天人们的思索是被迫的,是在打破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后为了在以后的发展中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发展不受影响而提出来的。与之相比,沈从文是秉承道家“无为”而治、天人合一的思想来思索和写作的,作品中展现了自然生命的原始状态,但对我们也有很好的启示。人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生态循环中的一重要环节,因此,在物质生产的过程中,既不能一味追求物质利益而忽略人文,又不能只之追求眼前利益而破坏生态平衡。
  
  注释
  ①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上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第35页
  ②?美? 纳什《大自然的权利》杨通进译青岛出版社2005年版 第45页
  
  科研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2009年度人文社科(面上)项目计划项目编号:11542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