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20年,中国“战鹰”研发将厚积薄发,非对称超越,无边界创造,从而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勇立潮头,问鼎世界航空一流技术水平。 跨代发展的“原爆点”
步入位于府南河畔的中航工业集团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简称成都所)科研工作区,一座造型独特、具有现代高科技功能的设计大楼直冲云霄,引人注目。大楼左侧的茵茵草坪上,4架振翅欲飞的歼-7C、歼-10、枭龙和歼-10双座型战鹰模型,昭示着成都所与这些“空中明星”的血脉。
“我们要搞歼击机,搞一个新的、性能好的歼击机!”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将这一历史重托交给了中国航空工业。
自1970年建所以来,成都所先后承担并圆满完成了国家多个重点型号飞机研制任务,经历了艰苦创业、追赶成长、自主创新、持续发展四个阶段。在40年的风雨征程中,他们品尝了创业的艰辛与不易,经受了成长的考验与磨砺,战胜了攀登途中的无数困难与挑战。
从歼-9飞机打样到歼-7C/D飞机装备部队,从歼-10系列研制成功到枭龙飞机走出国门,从新的型号任务全面展开到无人机项目系列化发展成都所的“航空人”用激情和斗志挥洒汗水,用智慧和勇气创造奇迹,走出了一条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勇于超越,敢于攀登的创新之路。
2004年4月,歼-10飞机顺利通过设计定型审查。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季晓光回忆说,胡锦涛总书记获悉后非常高兴,作了“祝贺歼-10飞机研制成功。望再接再厉,为我国航空武器装备建设做出更大贡献”的重要批示。
成都所圆满完成了党中央在研制之初就提出的“研制一代先进战斗机,建设一流研制基地,培养一支掌握先进设计技术人才队伍”的三大目标任务,真正实现了航空武器装备水平、航空设计制造技术和航空人才队伍建设的三大跨越。
“战鹰”从这里起飞
在中航工业集团成都飞机制造公司(简称成飞)的总装厂里,记者看到,技术人员正有条不紊地组装“空中明星”歼-10战机。偌大的厂房里树立着显示屏,可以直观地了解歼-10飞机的组装进度。作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军机――歼-10飞机试制能力的企业,成飞公司一直处在国防建设的前沿。
经过50年多的发展,成飞产品结构形成了航空与非航空、军品与民品齐飞的格局,先后研制生产了歼-5甲、歼-7系列、枭龙/FC-1、歼-10等20多个型号的军机3000多架,形成了“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军机研制格局,并在国际军贸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为国家防务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成飞的新机研制史上,有一种飞机的制造周期曾创下奇迹:从图纸出来到首飞,只用了13个月;与以往的新机比,研制缩短了1/3至2/3的时间――这就是枭龙/FC-1。杨素华说,枭龙是我国首架全数字设计的飞机,其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的设计、制造能力以及管理、整机技术输出跃上了新台阶,为我国航空工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歼-10飞机的成功研制,使我国掌握了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战斗机研制技术,形成了自主研制、生产新型战斗机的能力。
(来源:《?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