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 民间文化“出牌”“非物质”就要物质化生存

  “黑桃6来了嘿!”一个身穿黑袄的中年微胖汉子健步踏进厅堂,向众人一拱手行了个礼,“扑克小组”的发起人王起君、陈学增赶忙起身给记者引见:“这就是我们‘铁三角’的一号人物,王陆昕。”王陆昕笑容谦逊地掏出名片,也是一张扑克牌,牌面上的他正端详着自己的“名片报”,这在国内也堪称一绝。
  黑桃A、黑桃2、黑桃6……到齐了的仨人相互打趣,乍一听有点儿像道上的“黑话”,习惯了感觉更像进入了童话世界。
  
  寻54人,凑一副“文化”牌
  
  “面人汤”传人汤夙国是“大王”、奇石收藏家张原是“小王”、列入国务院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北京抖空竹”唯一传人张国良是“红桃10”、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京东风车大王梁俊是“红桃9”……54个“身怀绝技”的通州民间文化的代表人物的肖像被集中于一副扑克牌上,这在全国还是第一例。牌面上有照片、简介,甚至联系地址和电话都一应俱全,又是一张个性十足的名片。这副扑克牌是王陆昕、王起君、陈学增三个人组成的“扑克小组”1年零2个月的作品。
  
  三位老朋友都是土生土长的通州人,又同为中国集报协会会员,平日里凑一块谈的都是收藏、文化这些事,以运河为源头的通州文化底蕴丰厚,皮影戏、风车、料器、大顺斋的糖火烧,小楼的烧鲶鱼,各种奇人绝活特别多。近几年看到国家开始重视保护民间文化,他们也总想着做点什么。2006年底,报纸上刊登了通州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息,“名片收藏家”王陆昕突发奇想――要是从这些非遗的名人中选出54个人,制成一副扑克牌,像名片一样散发出去,不是对这一批精神财富的继承和发扬吗?
  仨人一拍即合,再也坐不住了。为了有一个顺利的开头,也为了有个鞭策,陈学增、王起君率先成为这副暗红色、印着“通州民间文化名片”字样扑克牌中的黑桃A、黑桃2。
  陈学增,全国第一家民间陈酿白酒收藏馆――回味斋陈酒收藏馆的馆主,馆藏1965年以来酿造精装白酒精品300余种6000余瓶。馆藏有北京地区生产的年代最早的瓶装二锅头及通州产的系列老酒,全国白酒收藏热首倡者。王起君,家庭藏报馆收藏报刊1500种上万份,其中“神州飞船”系列等各种号外报400件1000份。
  二人对自己挚爱的收藏艺术情深意切,坚持数年,作为发起人,认下黑桃A和黑桃2理所当然。很快,他们手捧着一摞摞自费印制的黑桃A、黑桃2名片样品,开始通州区的网罗式“寻人”。
  为了防止商业利益的渗透,对代言人有三个标准:一是必须跟通州有关,二是必须从事民间手艺等文化活动,三是确实是这一领域的高手,而且要有一定知名度、美誉度。“这些人被印上扑克牌全是免费的。当然也有的工厂老板花几千块钱想入围,被我们拒绝了。”
  由于大家都有各自的工作,“寻人”只能安排在周六日两天。邮局工作的王起君邮递员出身,熟悉通州的村庄胡同,打电话、寻访这些事包了;经济条件稍好的陈学增提供车辆和物资保障;当记者的王陆昕负责编排设计、拍摄等工作。一年来,他们风雨无阻,基本上按照每周1至2名的计划进行着。
  
  手艺还在的,大师比徒弟多
  
  毕竟仨人还都是圈里的,头十人找得比较轻松。接下来的寻人之旅,充满艰难。收藏报纸的王起君找来近四年的《通州时讯》,一张张地翻了整整十来天,有点名气就记下来。听说人家住在哪儿,老王就天天到人家小区里转悠,一连好些天,才“撞”人成功;一个专门画“火花”的老人住在近河北的小村庄,70多里的地儿来回跑了几次都徒劳而返,最后在一名曾经采访过这位老人的媒体记者带领下才找到。
  打电话过去,有接起来就挂的,有死活说不通的,闭门羹吃了不老少。头回见“空竹张”,老人家很傲,自顾自地把空竹抖来抖去,瞅都没瞅他们一眼,“我们不问您要钱,把您的项目做在扑克名片上,大伙儿捆一块整体宣传。”说完了,老人冷冰冰啥也没说,“这年头忽悠人的太多,谁也不轻信人”。第二次去把名片送上,老人才有点笑容了。之后熟络了,老人连夸“这组织好,我加入!”“我们又不是黑社会!”王陆昕打趣道,一脸骄傲。
  寻找的艰难还是次要的,让人沮丧的是,寻人过程中发现许多传统工艺都处于艰难的生存状态下,有些已经没落,有些面临无人继承的窘境,甚至绝迹。
  据说通州运河边有一个叫做“泥盆马”的手艺人,早年专门给宫中制造泥盆,他烧的泥盆形态奇特,质地良好。“扑克小组”费尽千辛万苦,找了一个多月,也没能找到“泥盆马”。有人说他已经去世,有人说他搬到了城里,烧泥盆的作坊早就没了。
  一次,好不容易在台湖镇次渠村找到一个吹糖人的老艺人,他能吹出几百种糖人造型,且都惟妙惟肖。但现在年近80岁的老人因肺气不足已不能表演,而且糖业烟酒公司也不再生产老人制作胚胎的专用饴糖,只剩下一套“旧家伙什儿”凄然封存,一门绝技自此没了传人。“扑克小组”只能扼腕叹息。
  2006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曾对北京的72位传统手工艺人进行调查,年龄最高92岁,最低37岁,平均年龄58岁。三分之二左右的民间手工艺人徒弟不足3人,“现在大师人数比徒弟多。”“红桃8”北京磨玉传人张玉成有三个儿子,没有一个继承他的手艺,“原来带了8个徒弟现在能干这行的只剩1个了”。除了年轻人对民间工艺不感兴趣不愿学外,关键是民间工艺多数还是手工作坊,工资待遇太低。
  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理事长华觉明告诉记者,目前国家在这方面保护非常不够,造成民间工艺只能自生自灭。由于没有相关立法保护,财政每年拨款才2千万,对于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远远不够,仅2006年确立的非物质遗产项目就有518个。翻译成外文,送给“老外”
  每确定一个人选,拍照、设计、印刷,全是自掏腰包。“为了能在过程中吸引人,也能将行动继续下去,每人先印一百张,发完了再印,均无偿赠送。” 一年多的寻找,来回路费,请人吃饭,辛苦费,再搭上人力,“扑克小组”已经消耗不少。等所有的人选都落定,需要整体印刷时,难题出现:资金短缺。
  有房地产商找上门,被他们拒绝了,谈不到一块的原因是,只紧着给自个儿做广告,忘了提通州。
  又一个人找上门――杨建英,通州人,北京宋庄旅游开发公司总经理。偶然间收到别人发的一张扑克牌名片,勾起了她的兴趣。“我是看准了这是一件为通州人造福,发扬传统文化做好事才来参与的。”
  杨建英为制作扑克名片投入了七八万元,“按照国际标准扑克牌尺寸,选最好的300克白卡纸,找全国最好的厂家”。有人对这种投入提出质疑,杨建英很乐观,作为一个多年从事旅游业的人,她有很多社会、经济效益两全的设想:把这副扑克翻译成外文,送给“老外”;继续通州文化名人的搜集工作,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举办“非遗”艺术展,以此绘制人文地图,与旅游市场结合。
  “方块K”皮影艺术家崔永平是最后找到的一位代言人,半身不遂长达13年的老人曾是北京市皮影剧团的编剧,硬是省吃俭用办起了皮影博物馆,死守着大量皮影艺术资料。美国人出巨资要购买老人全套的皮影资料,老人拒绝了;有人劝他带资料到日本去,老人没答应。老人通过扑克名片,结识了“扑克小组”,他看到了希望:皮影请进博物馆实属无奈,应该开创新的生存方式,让皮影重焕光彩。
  于是,老人给杨建英写了一封信,恳请她到自己的住处来一趟。他拖着半身不遂的身子和老伴在自己的博物馆演了一场《猪八戒背媳妇》。平常吐字都会含混不清的老人,竟然看不出半点病态,杨建英被震撼了:崔老师您放心,我一定出资让您恢复皮影戏的演出。眼下,杨建英正在安排布置,将自己办公地点的二楼茶室进行改装,请崔老先生在这里继续他的演出。
  2007年11月6日,“通州民间文化名片”举行了盛大的新闻发布会,政府领导、国家级非遗人物、文保协会会长、各大媒体……扑克上的54人到了48个,实在来不了的,派亲属做代表,而半身不遂的崔永平硬是打车赶到了现场。所有人都在期许:“非物质”在创意产业的大潮中,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可以“物质化”地生存下去。
  
  这个牌不卖、不玩
  
  随着扑克牌数目的增多,开始有人计较自己的位置,询问是不是自己的手艺不如某某,要不为什么某某的数儿大,而自己的数儿小。一位老艺人得知自己是“黑桃4”之后,脸色登时就变了,说什么也不愿上了。后来“扑克小组”把老人重新排了号,一场风波才算平息。
  这事儿倒提醒了他们:“大王”、“小王”由谁来做?“扑克小组”想选择公认的德艺双馨的人作为王牌。经过反复比较之后,他们提出了自己的人选:“大王”由“面人汤”出任,“小王”由奇石收藏家张原担当。“面人汤”即汤夙国,“面人汤”第一代传人汤子博之子,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张原,收集奇石近50年,数量达1万多件,很多海内外的爱石人都不远千里万里前来观赏这些精美的艺术品。想法一经提出,立即得到大家的首肯:当之无愧,就他们了!
  这些民间艺人现在经常聚会,彼此间都不叫名字而只叫扑克牌的代号。赠送扑克时,也有人说了:“再来一副,凑成双升!”对于拿扑克来玩儿,“扑克小组”很不赞成,“这个牌不卖、不玩,它是极有收藏价值的民间文化宣传名片。54个人就是54个圈子,一层一层辐射开去,会越来越有影响力。”陈学增说,扑克首批印了1万副,通过通州区的各个文化机构和社会团体赠送,不仅通州人能够看到,北京人乃至全国的人都能看到。同时,他们还送给每位代言人数千张单独的“名片”,用于在日常工作交往中交换。就在采访时,又有人打来电话说名片发得没了,“好家伙,整整一千张哪!”
  随着扑克名片屡屡曝光,“扑克小组”也出了名,“执着地保护传统文化,我们只是起了一点点表率作用。别的不敢说,明年的通州年鉴上,肯定有咱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