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上午,陈金贵过完早照例买了份报纸,一翻开,“武汉拟建第二机场”的大标题马上吸引了他。再往下看,《武汉综合交通枢纽总体规划研究》通过了国家发改委组织的专家评审,武汉第二机场拟选址武汉长江以南,与天河机场隔江并伫。
看到这则新闻,已经从天河机场退休十多年的陈金贵莫名兴奋,他想到1958年自己刚刚来到南湖机场的情形,想到南湖机场与王家墩机场齐飞的二十年。从南湖机场、王家墩机场再到天河机场,陈金贵与武汉机场相守半个世纪的回忆被一点点打开。
机场餐厅坐着周总理
1958年,陈金贵刚满18岁,刚从空军十四航校(现广汉民航飞行学校)毕业的他踌躇满志。
因为“八一开航”( 1950年8月1日,“北京”号飞机自广州起航,中午经停汉口,下午6时10分抵津,民航139号飞机亦于上午8时30分自津起飞,中午经停汉口,下午6时10分安抵重庆。新中国民航最早的国内航线由此正式开通),武汉民航在陈金贵心中充满吸引力。
走进武汉航空站(后来的南湖机场)的大门,他却有点失望,路两边全是荒草,机场里只有几座前苏联修的小平房。机场的南北向跑道只有1300米长,混凝土铺就。武汉民航没有自己在册管理的飞机,来往武汉的飞机均为外局的过境飞机。
一切在1958年有了变化。这一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将1架安2型飞机拨交武汉航空站,武汉民航始有自己的第一架安2型飞机,民航广州管理局也于同年调来1架安2型飞机,开通省内自营航线,机场里还来了四个帅气的飞行员。
整个南湖机场只有80多个人,陈金贵来了没几天就跟大家都熟悉了。候机厅只有1390平米,每天出入机场的旅客两个手掌就够数,全年旅客也就1000多人次。安2型飞机每架次可载客12人,起飞时却常常坐不满。因此机场不需要夜航,下午4、5点航班结束,很多周围的农民赶着牛穿过跑道回家。如果遇到紧急任务需要执行夜航,陈金贵就和同事们在跑道上点上一长排煤油灯。
陈金贵觉得有面子的,是武汉的航线。除了武汉-宜昌、武汉-恩施、武汉-沙市、武汉-光化4条湖北省内自营航线。还以武汉为中心,到重庆、上海、北京、广州四地形成一个垂直枢纽,当时这样的城市屈指可数。
为了“重点解决西南交通不便地区空中交通”的航线布局,武汉民航经营的过境航线由民航北京、上海、成都等管理局开辟的航线居多。北京至重庆和成都、北京至贵阳、北京至昆明等线均在武汉经停。1959年,陈金贵在写信时告诉他在航校的同学,他在南湖见过全国各地的世面。这一年,南湖机场的乘机旅客达到了6000人次。
1960年,在武汉航空站的基础上成立中国民航湖北省管理局,它主要负责武汉、恩施、宜昌、沙市等地民用航空业务。曾隶属于中央军委民航局、武汉空军司令部领导,并曾划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陈金贵因此穿过10年左右的军装,1979年脱下来时他还有点不习惯。
到上世纪60年代,北京至胡志明市的出境线路也在武汉经停,陈金贵还在候机楼看见过越南总理范文同。因为机场小,餐厅只有一个。飞行员和旅客在一起吃饭,陈金贵某天中午一抬头,发现周恩来总理坐在他对面吃饭。这件事,陈金贵记了一辈子。
有了去北上广的自营航线
1971年,武汉民航有了武汉-宜昌-重庆第一条省际自营航线。陈金贵偶尔能看到以前的同学说着四川话出现在武汉机场。机场的停机坪突然有了苏制里2和伊尔14,陈金贵和同事围着飞机看了一个小时。受60年代燃油紧缺影响导致客流下降的情况已经过去,陈金贵有时去候机楼办事,甚至觉得“熙熙攘攘”。他的感觉没错,到1973年,年乘机旅客已突破万人。
旅客流量的增大缘于武汉省际直达航线的增加,北京至武汉、上海至武汉、广州至武汉在70年代都有了直达航线。陈金贵看到的大飞机越来越多:苏制伊尔18、英制三叉戟、美制波音737……
尽管南湖机场的跑道经过几次加长,已有1812米,但大型飞机只能减载起飞,而且到机场需经过长虹桥铁路道口,进出机场的车辆常常受阻。每当有大型飞机到来,往往只能借助王家墩机场降落,转机的旅客们则需要再疏送回南湖机场。陈金贵说,有一批同事常驻王家墩机场,专门负责此事。
1973年,周恩来总理指示“武汉要修国际备降机场”,南湖机场的搬迁首次被提出。
到达厅能看到港澳台来的美女
1978年改革开放后,南湖机场的客流突然增大。特别是到了1980年,介绍信的买票门槛取消,武汉机场的客流量出现第一次小高潮,1985年的旅客发运量达12.06万人次。南湖机场在利济北路市内售票处的基础上增加了青山、关山、水果湖代售点。
到1985年底,武昌南湖机场营运的航线共18条(其中过境航线9条,自营航线9条)。从武汉能直达12个全国大中城市。
港澳台回国探亲的客人猛增,1985年这类旅客占旅客发运量总数的25%。陈金贵经常看见他们从自己家里长途搬着一尊观音像上下飞机,上飞机前,他们要把观音像放在地上,磕三个头求平安。
在南湖机场派出所执勤的晏国英没事喜欢去到达厅看美女,那些从外面来武汉的女孩穿着很时髦,她在南湖机场第一次看到喇叭裤。
因为工作和机场联系在一起,经常有人请她吃饭。当时广州、海南、北京等地的票很难买,飞广州和海南的票基本在售票窗口买不到。如果有临时增加的航班,票不到1小时就全部卖空。
但坐飞机仍然是身份的象征。1984年,武汉飞上海的一张机票价格是43元,这在当时比一个普通职工的月工资还高。能坐得起飞机的是货真价实的“万元户”,有段时间,安检部门开包检查时经常看到大量的自带现金。为了安全考虑,特别在旁边设了个小房间。
客流增加带来了配套服务的要求。南湖机场餐厅只容得下三百多个人,于是,在巡司河边上开起一溜大排档。候机厅有了副食柜台,卖得最好的是方便面,国内客人买得最多。为了吸引港澳台和日本客人,候机厅有了卖字画的柜台,一幅进价几十元的字画几百块都卖得出去。
伴随着客运市场的火爆,货运也迎来一次小阳春。1982年,武汉空运鲜活螃蟹经广州转运至香港、日本等地,当年包机40架次,运量达到250吨,包机收入有60.9万元。但因为运力有限,尽管客运一票难求,但每年的大年初一到初三,南湖机场仍然停飞。
由于客流量的不断增大,1984年,武汉市组建武汉航空公司,开创中国地方举办航空公司的先例。它拥有4架伊尔14型和2架运5型飞机,由于场地限制,借用王家墩机场开班,地面勤务保障亦由王家墩机场提供。
告别南湖,转渡天河
航空业的井喷真正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标志性事件就是1990年武汉天河机场的开建。
建成后天河机场的跑道是南湖机场的近两倍长。从1812米到3400米,天河机场可起降波音747、空中客车A380等世界大型客机,航站楼设计年最大吞吐量420万人次。
湖北省内民用机场的建设也进入密集期,恩施许家坪机场、 宜昌三峡机场、襄樊刘集机场、沙市机场等支线机场吸引了大量游客到达。
这边的南湖机场俨然已经对迅速增长的客流量招架不住,候机厅的门外全都是人。曾经单枪匹马负责机场内外安保的晏国英听说新修的家属区都是单元楼,家属区和机场分开,再也不用担心孩子被飞机的轰鸣声吵到。
转场是一次浩大的工程,1995年3-4月,长江大桥上搬运家具的30多辆大型货车,都是南湖机场开出的。为了配合搬迁,交管部门给这些车辆发了一批特殊通行证。
4月 14日晚7时40分,武汉飞往广州的最后一个航班由武昌南湖机场起飞,晏国英新来的同事搭上一架南航飞机,跟其余航班全部转场到天河机场,开航60年的南湖机场正式宣告“退休”。
第二天,晏国英开始在天河机场的新公安局执勤。她走进2万多平米的新航站楼,大概数了一遍,竟然有50多个航班在天河机场起降。
因为乘机人数激增,机票供不应求,全市突然冒出来150家机票代售点。其中很多根本没有网络和资质,晏国英称他们为有门面的黄牛,这大概是机票卖方市场的最后一场盛宴。
到1997年,湖北民航进行体制改革,武汉天河机场从原民航湖北省管理局行政体制中剥离出来,实行独立运营。
各家航空公司的“抢客”时代也随之到来,加上网络作为有力推手,代售点纷纷倒闭。这年年底,已经退休的陈金贵去协和医院看病,路过梅园餐厅,突然接到业务员塞到手里的名片。再看,餐厅已被机场租下来,变成了新的售票点。陈金贵觉得震惊,当年民航湖北省局的局长买票都要写条子的时代已经彻底终结。
T1、T2、T3,谁能追上吞吐量
时间进入2000年,晏国英在值班时发现候机厅里的欧洲面孔越来越多,原来武汉接连举办大型国际性会展。2004年,天河机场获得落地签证权,成为华中地区唯一可办理落地签证的出入境口岸,这是对境外旅游入境游客量的进一步促进。
同年,天河机场的命运出现历史性转折。首都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接管武汉天河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51%的股权。湖北机场集团公司也在这一年成立,下辖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恩施许家坪机场、襄樊刘集机场、宜昌三峡机场、神农架林区机场(在建)。
武汉的航空资源得到全方位整合,客运吞吐量不断增加,2005年时,天河机场的旅客吞吐量达到450万人次,T1航站楼的设计年最大吞吐量只有430万,很快就显示出了不足。晏国英有时候走到拥挤不堪的大厅,听到有乘客把T1戏称为蔬菜大棚。
T2航站楼应势而生。最初的规划设计年最大吞吐量是1300万,但2006年增长到610万人次,2007年则突破835万人次,2008年T2航站楼交付使用时已经突破1000万。
这意味着,新启用的T2航站楼很快又将落后于武汉经济的发展,新的替代者将是今年5月奠基的T3航站楼。
除T3航站楼外,同时还将新建1条3600米长的第二条跑道、停机坪、航管楼、国际货运站等。其中,T3航站楼的总面积超过第一、第二航站楼的面积总和。
单一机场的概念将彻底消失。未来的天河机场是一座以航空为主,带动相关产业聚集的大型航空城。
按规划,2020年,机场旅客吞吐量3800万人次、货邮量44万吨,相当于目前的3倍以上。新建的东飞行区可停靠全球最大的A380客机。而天河机场将成为与北京、上海、广州并肩的全国四大门户枢纽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