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对自由的定义是什么?自由,就是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妨碍到别人的自由。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心中,自由的定义大概是,自由那就是谁也不要妨碍到我的自由。 三年前,大众对陈冠希的非难是为了什么?是否他的自由妨碍了我们的自由?
三年后,陈冠希带着他的新专辑《CONFUSION》重返乐坛。很多人都说他变了,我却不觉得。看了三年前和三年后的《康熙来了》,我认为吧,陈冠希还是那个陈冠希。内心是骄傲的,自我是一定要释放的。
自我,这个词在西方的定义是,个体的独立。而这词要是放在中国,很多人会把它歪曲为,自恋。但据我观察,往往是那些看似自恋的人,却总是拥有最强大爱他人能力的人。
自古中国人爱看热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看热闹这项本是茶余饭后的小众活动迅速升级为大众现象甚至“文化”。冷嘲热讽和恶毒攻击的新鲜词汇也层出不穷,甚至发展成语系。太多人沉迷于此,太多人因此活得战战兢兢:
怕有一天自己也成为众矢之的(“如果有一天我也出了那样的丑、被那样骂,我一定会受不了”),他也想过表达自己的个性,可最后回过头,他却找不到自己的个性了。用一个专业的词汇,这叫,个体的丧失。
做一个平庸的人,真是太容易不过了。或者可以这么说,做大众一员,真是太容易不过了。
从此以后,他便成为最坚固的围观者。但凡有一个稍微出众点的人、稍微有噱头的事出现,他便第一个站出来,用犀利至刻薄的语言直指要害。
他不知道,最美好的东西正从他身边溜走。丧失了对美和自由的基本尊重,他也失去了获得美和自由的权利。
当我的身边生长出越来越多这样的“个体丧失者”后。回过头来再看陈冠希,他有多么的可爱。
被小S问到“这次又回到娱乐圈,还会再与那些曾伤害你的人(哪怕是逢场作戏)作朋友么?”他坚决地摇了摇头:“NO!”小S又说:“当有一天你可以自己嘲笑自己时,那就是你走出来了。”陈冠希只是笑了笑。是的,他不会。
小S是典型中国人。不见得比别人有才华多少,但她清醒,且精通懂得入世之道:堵住别人臭骂的方法,就是提前先把自己嘲弄一番――她一直是此准则的最好实践者。
可陈冠希不是小S。娱乐圈需要左右逢源的小S,也需要单纯明朗的陈冠希。这个世界也一样。
陈冠希是典型香蕉人,骨子里彻底西方化。刚进香港演艺圈时,他连国语都讲不清楚,凭借的就是家世背景和一副好相貌。但那时的他总是招人讨厌,归根结底在于,他不懂中国人的“做人之道”。
看多了美剧,再回到现实中来,会很不适应。中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在这块960万平方公里(大半是无人区)的土地上,熙熙攘攘挤着近14亿人口。美国与我们差不多同样的土地,却只有3亿人,且还平均分布于几十个州。
所以美国人与人的接触少,大家都忙于做自己的事。而在中国,埋头做事的人少,因为太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大家摩肩接踵,忙着跟人打交道。这便是我们的现实。
最近重看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作为一部励志片,当年我死活没有看进去。现在再看,却赫然理解,这就是一部美国写实片。
男主角本有工作有老婆有孩子,只是一时效益不够好,挣不来钱而已。结果,老婆走了,孩子没人管,他尚有工作,却搞不定生活。主要原因就是,没人帮。
没人帮他带孩子;当他找不到住的地方,没人同情他,唯一的朋友,也不肯收容他;当他很窘迫地去上班,上司看到他很辛苦,也无非是鼓励几句就走开了。这就是美国:你的生活,与我无关。
而这个人若是在中国,断然不至于这样。首先,他会有亲戚朋友帮忙照顾孩子;然后,朋友同学会起码地帮忙哪怕是介绍工作;最后,单位里老板看见他窘迫,说不定就会优先把工作机会给他……
中国人啊,一直活在人与人的包围当中。所以我们有个口头禅就叫,“瞎忙”。但陈冠希不同,他目标明确,心思纯净。他是做事来的,一开始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
或许你要说,小S也一直在做事啊――当然不同,小S这十几年来的每个作品,从唱片到书,基本都是迎合市场之作。她的聪明就在于此,她永远知道,现在的市场最需要什么。
而陈冠希,明知做全Hip-Hop风格的唱片在中国卖不动,他还是要做。三年前出一张,如今又来一张。他就是那么一个纯粹的行动者:我要表达我自己,接不接受,那是你的事。
这便是陈冠希的可贵之处,他赤裸裸的真实,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那些看热闹的人群,丑陋也可笑的脸。
那么看一看,这些镜中的脸,是否有一张,正是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