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主权:“虾稻连作”第一人_虾稻共生第一人刘主权

  刘主权开着面包车来接我们,从积玉口镇开下来,一段水泥路连着一段土路,两旁遍布农田和水塘,很容易分辨出龙虾养殖地来,蓄满水,沿湖一圈长满水草,上面大多泊着艘小船,大约半个小时后,采访车拐进更窄的一条小路,两边已经见不到村庄和农户,又开了十分钟,刘主权的车停在一栋平房门口,带着一条狗和一只猫来招呼我们,笑笑,“这就是我的龙虾养殖基地。”
  2006年,他退了宝湾村的承包地,找到这片300亩的野湖,花十多万承包下来,养虾直到现在。野湖是片锅地,最深和最浅的地方落差数米,暴雨一来,整片湖往外灌水,从前养不了鱼,连周边的菜地也活不长,荒了十几年。刘主权不信邪,用土方围湖做成土堤,砌了水泥堤面,种上景观树,将湖分成大小几块,修路架桥,按照高低划分养殖田,植上水草,投了虾苗。
  捕虾是从每年的4月10日下网,到5月20日收网,一共40天,这两年因为气候影响,下网时间要往后挪。他请了四位亲戚,吃住在基地上,帮忙做基建,喂虾,补虾,开不低的工资,为了做这个基地,他搭上全部积蓄,找银行贷了款,五年过去,还见不到收益,“我想做大,做小了没意思,连银行的贷款都还不上。”
  
  改造低湖田,成“虾稻连作”第一人
  
  年轻时,刘主权就是个不信邪的人。1999年,他在积玉口镇宝湾村做村党支部书记,积玉口镇是潜江有名的“水袋子”,地势低湖泊多,常常被淹,每年只能种一季水稻,大片田地被抛荒,轮到刘主权做党支书时,政策严禁农田抛荒,他带头将村里最差的60亩低湖田承包下来,准备开荒。
  按条件,低湖田什么也干不了,他坐在田埂上想主意,想到了养小龙虾。他小时候,村里的大湖,湖汊,稻田里,野虾到处爬,喜欢打洞啃水稻,大人就拿火钳夹起来丢火上烧,十多年过去,龙虾改变了习性,只在四、五月出来,以吃杂食为生。每年五月虾子正熟的时候,村民用抽水机引水入田,随手将龙虾往水箱上一放,高温烤熟后的虾子肉嫩鲜甜,拿来当零食吃,当时颇为流行,刘主权自己也爱吃。
  决定养之前,他打听了行情,市场上每斤虾8毛钱,他粗略一算,“总比荒着田好。”2000年10月,刘主权买回来150公斤的野虾苗投到低湖田里,隔年的四月,他捞起1500公斤小龙虾,卖了5000元,他以为龙虾和养鱼一样可以常年捕捞,结果到了5月底,半只龙虾也捞不起来,仔细一瞧,才知道虾子怕热,温度一高就钻进泥里避暑。
  龙虾避暑期间,恰好是低湖田种水稻的季节,刘主权琢磨,收水稻时,又赶上投虾苗的时间,田里剩的稻梗就是天然的饲料,到来年五月,刚捕完龙虾,刚好能接上种植水稻,按照生长周期,两者结合得“天衣无缝”。于是,2001年秋,刘主权又买了400公斤野虾投入稻田,到2002年的春天,捕了一万公斤小龙虾,卖了4万多元,紧接着种水稻,又卖了2万多元。
  刘主权养虾致富的故事迅速传遍了整个宝湾村,“虾稻连作”的养殖方式也迅速地普及开来,连低湖田也变成抢手货,村里搞起了承包拍卖,一亩地的承包价被抬高到250元,还有人敢往上加钱,“哪个不眼红呢,养虾子比种粮食强多了。”
  
  承包野湖,做了最大的龙虾养殖户
  
  2004年,宝湾村四、五百亩低湖田全养上了小龙虾,到后来,发展到良田养虾,2005年,百分之八十的村民成了虾农。因为种种原因,2006年,刘主权退还了承包期十年的低湖地,转到牛湾湖养虾,带头成立牛湾湖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共计300亩的面积,他成为积玉口镇最大的龙虾养殖户。
  搬到牛湾湖的第一年,刘主权没有收成,光整田就花了大半年,也花完了他的大部分积蓄,靠卖野鱼的钱,投下了第一批虾苗,他说,自己的白头发就是从那时候冒出来,越长越多。他住在湖旁边的棚子里,就建在泥巴地上,盖几块石棉瓦当顶,用塑料围起来当墙。
  棚子里没有娱乐,他的乐趣就是看龙虾钻屋打洞,到龙虾交配的季节,公虾就在他床下打洞,把母虾一只只请进洞房,再封住洞口求欢;龙虾长熟,早上出来斜躺在水草上透气;龙虾蜕皮长肉……他对龙虾太过熟悉,以至于在谈到龙虾时,脸上不时会冒出一些人对着宠物才有的表情。
  采访时,他不住感叹,虾子真是好养,喂青草,吃田间的浮游生物,就能长得很好。虾子挑水质,牛湾湖的水好,养出来的虾干净,钳子小,肉质粉嫩,自然行情好。“虾稻连作”养出来的虾,还耐活,“它们自己也在优胜劣汰,不好的虾在田里就被同类吃了,生命力强,卖多远都不怕。”
  2006年,湖北省政府把虾稻连作模式写进了当年省政府的一号文件,并在全省推广,时任湖北省副省长刘友凡为他请功,2007年,积玉口镇政府给他颁了“虾稻连作第一人”的匾牌,从全国各地来找他的人络绎不绝,“来了我就接待,就像我们这样坐着聊天,就什么都讲出来了。”他坦言,至今也不知道,要怎么保护知识产权。
  虾子出的好,很多人来问他买虾苗,他拒绝,直接给人发“抱虾”过去(已经怀孕的母虾),“虾苗太弱了,一运输死光了,抱虾产卵,下来就是虾苗,直接养。”他的手机24小时开通,接受来自各地的养殖咨询,他劝说我们加入养虾的队伍中来,“女同志很适合养虾,不用操心,有问题就找我,可以等着捡钱。”
  
  养虾就是捡钱
  
  算下来,他在全国讲课不下百场,完全可以专门办个养殖培训班,贴补收入,他说:“算了,我就是个土专家,讲不好洋课。”他出去可是“洋专家”的待遇,某次到黄梅传授养殖经验,当地领导等在田边,特地放了花炮迎接,之后更是簇拥着他巡湖一圈,把他吓到了,“我哪里有那么大的架子啊!外面都是瞎传,打个招呼我就去了。”
  直到两年前,他才从棚子里搬出来,住进了新修的平房里,连着厨房的简陋客厅里,最醒目的地方,是他将媒体的报道打印出来,贴满了整面墙,新房里弄了一间办公室,墙壁上挂满他获得的荣誉,那块“虾稻连作第一人”的匾牌就在其中,旁边摆着办公桌和气派的黑沙发,上面落满了灰尘,刘主权说,因为爱人生病,他已经一个星期没来过基地了。
  他是来也愁,不来也愁。基地每年收入有三、四十万,每年的投入就需要五、六十万,缺口太大,他想尽办法,在基地种树,待长成就往外卖,在虾田里喂了“素食”鱼,“不能放财鱼这些,他们会吃虾”,田里的土鳝鱼,他自己风干了炒着吃,觉得味道不错,正计划着与餐厅或是土特产商店合作搭售,“每天脑袋里在画图,基地还要怎么样搞,想到了就要去弄,就怕缺钱,人很累。”
  到2009年潜江第一届龙虾节开幕前,刘主权听说,整个积玉口镇,共计有2万多亩稻田都在养殖龙虾,已经成为潜江最知名的龙虾养殖基地,“没有地方不养虾”,人均养虾收入最高达到每亩4000元,“很多人盖房子,买面包车,用的都是养虾的钱。”他估算过自己十年的养虾收入,将近百来万。
  
  寻求合作伙伴,不想再留遗憾
  
  潜江的虾子有不卖武汉的习惯,2009年4月,受朋友邀请,刘主权在古田二路的皇经堂蔬菜批发市场租了100平方米的店面,专卖潜江虾,“开始一天发500斤虾子过来,400斤在武汉卖,剩下100斤往上海卖,最高峰的时候每天能卖2000到3000斤虾。”但是,作为市场里唯一一家卖龙虾的店,没有集群效应,在最初的火爆之后,他不得不面对龙虾滞销的事实,“不想多谈,跟我当时的选择有关系。”
  声名远播之后,他也有过“强强联手”的机会。2009年年初,在全国农村优秀人才表彰会上,他和大冶粮食大王侯安杰达成共识,计划强强联手在阳新县大王镇推荐虾稻连作,即粮王收割完麦子,虾王便在闲田养殖小龙虾,小龙虾收网上市后,粮王又可以接着种麦子,可惜的是,粮王犹豫不决,这个已经签约的计划一直未能实现。
  因为考虑到前期投入和股权分配,刘主权拒绝好些找上门来的投资者,这个他最为看好的机会,现在成了他十年来最大的遗憾,也改变了他的习惯,他学会了理清账目,进行成本核算,他觉得,总有一天,会有机会找上门来,他随时准备大干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