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壁斋书话?董宏猷专栏 白壁斋,宏猷书房之谓也!四壁皆书,顶天立地,壁岂不白乎?又崇尚大无,大白,白壁虽白,大无中自有大千世界也。宏猷爱好广泛,却以淘书,藏书为最。每至一地,必寻书店;每得一书,如获大宝,反复品味,以为源也。几十年过去,藏书渐丰,得以屋载,其中淘书之乐,品书之趣,常想与朋友共享,乃借《大武汉》一角,
到阿尔巴特大街上去散步,是我们俄罗斯之行的最后一天。莫斯科天气晴朗,阳光炽热。我们去的,当然是老阿尔巴特大街,是普希金、托尔斯泰居住过的阿尔巴特大街,是雷巴科夫笔下的阿尔巴特大街。
有人将阿尔巴特大街与北京的王府井相提并论,我认为两者是不能类比的。王府井是一条传统的商业街,而阿尔巴特大街上虽然也满是鳞次栉比的商业店铺,但是,在俄罗斯人的心中,在世界各地游客的心中,它首先是一条著名的文化大街,艺术大街。
阿尔巴特大街如今是步行街,全长不足1公里。方石铺就的道路两边,装饰着典雅古朴的圆形玻璃灯罩的街灯。大街始建于何年,如今已无法查考,但从俄罗斯官方的《莫斯科年鉴》的记录看,最早可追溯到1493年7月28日。俄罗斯的名门望族,如托尔斯泰、加加林、亚历山大等家族都落户在这里。
走进大街不久,我们首先遇到的,是普希金。他和他的夫人娜塔丽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洛娃的青铜雕像,就栩栩如生地矗立在街边,微笑着,迎接着四海宾客。雕像的对面,便是普希金故居博物馆。那是一座浅蓝色的二层小楼,墙上有“53”号的门牌。门口的铜牌上,镌刻着俄文:“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于1831年2月初至5月中在此居住”。
我们照例和普希金合影。当然,同时也和“莫斯科第一美人”娜塔丽娅合影。
诗人与美人的邂逅相遇,是在1828年冬的一次舞会上,当时娜塔丽娅只有16岁。1831年2月18日,他们在莫斯科举行了婚礼。婚后的最初3个月,这对新婚夫妇就在新居度过的。婚礼的前一天,普希金在新居举行了一次“告别单身生活”的聚会。据说,当时普希金显得郁郁寡欢,黯然神伤。他是预感到了这场婚姻将给他带来决斗身亡的命运吗?
除了这些十九世纪的大文豪外,阿尔巴特大街还因一位作家和他的一部著作而声名远扬。那就是苏联作家雷巴科夫和他的长篇小说《阿尔巴特大街的儿女们》。
阿纳托利?纳乌莫维奇?雷巴科夫出生于1911年。其早期的作品多为儿童题材和生产、道德题材。我藏有他的《克罗什历险记》,黑龙江出版社1985年版,封面画着一个鼻翼长满雀斑的少年,那是张守义的设计。谁也没想到,这位也居住在阿尔巴特大街上的擅长写儿童文学的作家,会创作出一部震惊世界文坛的长篇小说,《阿尔巴特大街的儿女们》为雷巴科夫带来了世界声誉,也让千千万万的读者,包括中国长江边的我,记住了这样一条大街。
我还记得八十年代阅读《阿尔巴特大街的儿女们》时的震撼与沉思。小说描写的,是苏联三十年代初期阿尔巴特街区一群青年男女主人公的命运,除了这条线索外,雷巴科夫大胆地展开了另外一条线索:描写苏联上层人物的矛盾和斗争,主要写的是斯大林大权独揽后,对基洛夫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怀疑、猜忌和迫害,包括大规模的肃反和镇压给苏联人民带来的无穷的灾难。雷巴科夫曾说:“这是一部沉重的小说,沉痛的年代……要把当时发生的事都写出来是很复杂的,心理上很复杂,但是必须用全部精力去完成它,已经讲了真话,就需要讲到底。”1988年6月,雷巴科夫在会见合众社记者时说:“当我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本不打算写一本关于斯大林的小说,而是要写一本关于萨沙?潘克拉托夫,我们一代人的命运,我所居住的莫斯科阿尔巴特街和当时社会情况的小说。对我国人民来说,三十年代是一个悲剧年代。因此我要想表现这个时代,当然,斯大林必须是书中的一个角色,因为没有斯大林所有这一切都不会发生了。”这部小说和库斯勒的《中午的黑暗》、米兰?昆德拉的《玩笑》一样,勇敢而真实地记录再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特殊苦难,保持并维护了一个真正的作家的尊严,以及道德良知。
这样一部被誉为“不打哑谜的历史画卷”的长篇小说, 在当时自然是不能公开出版的,它以手稿的形式在朋友间流传。也曾有外国出版商愿意出版,但是雷巴科夫没有同意。一直到了1985年3月,二十多年过去了,《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终于在苏联国内公开发表,立即引起极大的轰动,当时,西方称它为“莫斯科的一颗文学炸弹”。 阿尔巴特大街也因此而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
阿尔巴特大街最引人注目的,是大街中央摆设的形形色色的画摊。油画是主体,版画、素描、水粉等等,也应有尽有。画摊的主人,就是画家本人,当街创作,当街销售。我在观赏油画的时候,一个画家就手持画夹,微笑着开始画我了。当我注视着他时,他夸张地要我放松,自管去看画,而他,则像表演一般,不断变化位置,手中的碳棒不停地挥动。不一会儿,一张人像素描就画好了,嘿,还真像。画家签名,尤拉。问画价,一千卢布,相当于两百多人民币。阿尔巴特大街就以这样的方式,馈赠我一个珍贵的纪念。
值得纪念的,当然还有旧书。大街上,就有不少的旧书摊。我不懂俄文,就凭着直觉,找那些最旧的书,买了两本,以作纪念。回到集合点,林白看见旧书,也说好,我们便请导游一起去,再去淘书。林白淘到诗集,我则淘到屠格涅夫等作家的作品。导游来不及翻译书名,但是,我对书中的阿拉伯数字还是认识的。导游所说“屠格涅夫”一书,出版时间是1930年,扉页盖满了蓝色的印章,标注着1935、1936、1939、1957等年代。那就是说,这本书在俄罗斯经历了最难忘的三十年代,也就是《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所经历的大清洗、肃反、镇压、流放,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的大苦难。在铁与血的历史长河中,这本书居然存活了下来,一直过了八十年,最后,在阿尔巴特大街上,与一个中国作家相遇,与一个喜欢藏书的书迷相遇。这是一种奇遇,也是我与阿尔巴特大街的缘分。
雷巴科夫的故居也在大街上,可惜由于时间的关系,未能去成。但是,我一点也不遗憾。因为一个作家最好的故居,是不同时代的读者的心。那是最美的故居,也是最永恒的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