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取景往往意味着庞大的开支,单是大批物资在不同拍摄地的转移,就涉及了大笔人力、财力,更何况,有些拍摄还得依靠当地关系网。 “你那些叶问电影,能不能在佛山拍上一两天?”
在去年《叶问》火了之后,佛山副市长麦洁华向冼国林询问。冼国林,电影《叶问》以及《叶问前传》的投资人。
麦洁华的疑问不无道理。《叶问》的外景选在远在浙江东阳的横店影视城,而细心的观众看完电影自然纳闷:一个讲述佛山英雄的电影,为什么从头到尾都见不到酸枝家具,或者亚热带植物?
对于冼国林来说,作为投资人的选择,自然有生意上的考量。实地取景往往意味着庞大的开支,单是大批物资在不同拍摄地的转移,就涉及大笔人力、财力。《叶问》开拍前,谁都不知道这个李小龙师傅的故事能吸引多少观众,于是在人工外景地集中拍摄,更是尽量降低成本的选择。
实际上,佛山副市长的疑问还代表着中国各地政府的心思。尽管前两年陆续出现了大导演破坏地方古迹或环境的事件,但“外景拍摄带动旅游”的诱惑无疑更受地方长官们的欢迎,类似杭州这样的城市,还公开邀请导演们光临,把摄影棚搭到西湖边上去。
麦洁华的“邀请”,终于在《叶问前传》中得到实现。
冼国林将《叶问前传》大部分外景,都取在了广佛两地。有了佛山政府的支持,再加上《叶问》取得成功,《叶问前传》剧组增加预算,开始了大队人马呼啸来去的外景拍摄旅行,就像那些大制片人、大导演做过的那样。
大导演用实景
《叶问》是一部成功地以小博大的电影。投资4000万,没有一线巨星(甄子丹此前仅仅是二线武打明星),也没有浩大的外景做宣传卖点,仅仅在横店影视城完成了外景拍摄,却收取了类似于大片的过亿票房。
冼国林说,如果没有《叶问》的成功,《叶问前传》不会轻易走出影视拍摄基地。因为电影投资圈有这样一个规律:观众们总是宁愿花更多钱去看一流阵容(大导演和大明星)的电影。在还未上映的叶问系列电影中,王家卫和梁朝伟的《一代宗师叶问》无疑属于这样的一类,而它的对手则是《叶问2》与《叶问前传》。
为了竞争,冼国林在投资《叶问前传》之初,已经考虑实地外景。“如果我的画面都是佛山实景,我至少可以保证《叶问前传》能得到华南观众共鸣。”这个香港人对记者说。
实际上,导演们喜欢那些主动考虑实地外景的老板。与那些小成本电影相比,大制作更容易得到巨额投资,从而得到在天南地北到处取景的机会。“导演大多希望尽可能有真实的外景效果,但制片人要管好钱袋子。外景的操作一般是他们之间互相协调,甚至妥协的结果。”南海影视城影视经理余景军对记者说。
这种协调在电影开机以前便应该完成。在《叶问前传》拍摄之前,导演叶伟信把对外景地的构思告诉了制片人和美术指导,然后两人根据这些要求四处寻找,实地拍照,再把资料和照片拿回来给导演和投资人,以供讨论。
这些场景的构思就像一条条清单,罗列的内容包括有民国特征的佛山街区以及有岭南会馆特色的庙宇、宗祠等等。当然这些不可能百分之百实现,其中一个理由是电影人很讲究外景是否“干净”,以提防穿帮的情况过多出现。
“实际上,拍《叶问》时我们在佛山找不到满意的街景,”冼国林说,“当地文化部门给我们介绍了一条旧街,是二级保护文物,不过在我们看来,那里只有某几面墙是文物,还挂着电线、路灯、现代招牌等等各种各样的东西。”
据行内人介绍,一些大导演对实地外景的细节――譬如窗户的雕花,或者雕栏上的图案――要求更高,因此细节丰富、真实又“干净”的文物级外景被他们所热衷。在实际操作中,为了得到“干净”的外景,剧组们要么拆除真实外景中的“穿帮物”,要么就转到现成的影视城,甚至像好莱坞那样自搭外景,而背后的筹谋核心,还是操作成本。
詹姆斯•卡梅隆是动用巨资制造外景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两部电影,《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前者耗费2亿美元徒空建起了半艘轮船,另一部耗费5亿美元虚构了一个外星世界。而巨星云集的电影《十月围城》,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外景进行拍摄,制作方干脆搭建了一条半立体的清末明初香港街,造价高达4300万元。
电影圈只有少数大导演有票房号召力,从而在外景事务上拥有更多主动权,对于一般的电视剧或者小成本电影,制片人就会不断强调:“要省钱,少挪腾”。影视基地是这些制作的主要选择。在南海影视城,里面布置着各种流行场景,包括宏大的宫殿,江南的小桥流水,并且没有电灯等一切现代元素痕迹。于是,“皇帝不需要更换衣服,舟车劳顿,就可以从北京皇宫走到江南小镇去。”余景军说。
剧组是香饽饽
为了取得更细致、更有亲和力的电影效果,《叶问前传》选择了实地外景为主的拍摄方式。对于制片人、场务和会计来说,这有点意味着“噩梦”――《叶问前传》剧组人数超过了100人,包括演员、动作、特技、摄影、工程、道具、服装、化妆、茶水、车队、保安的各路人等,在短短十几天内转战几地,单是解决吃住行,就已经够伤脑筋。
业内人士介绍,像《叶问前传》这样的剧组人数已经不算多。如果是在野外拍摄的大型古装战争片,剧组人数要大幅增加,对地方环境的改变压力也高得多,“单是建立流动厕所,还有野外炊事,就是一项大工程。”
在导演们的心目中,道具是否容易找到,也是他们考虑外景地的因素。有意思的是,这些道具还包括群众演员(临记),也就是“活动道具”。不同的临记有不同的价钱,能说上一句台词的大概能有30元/天的报酬(包饭),其余的大概是10元/天左右,如果一个导演要拉上一群学生或者军人到遥远的戈壁拍个戏,交通费用也不能不考虑。事实上,没有地方的支持,就没有导演们天马行空的外景发挥空间。在佛山罗村,冼国林曾经看上了一个古色古香的祠堂,但由于当地不允许剧组改变其格局,剧组只得转投佛山祖庙、佛山精武会馆和广州南沙博物馆。
导演叶伟信曾经反对在佛山精武会馆拍摄,因为那是一栋过于陈旧的建筑物。后来,馆方提出允许剧组把会馆从内到外装修一遍,这实际上把剧组拉到了会馆去拍摄。如今拍摄已经结束,就像南沙博物馆和佛山祖庙所做的一样,精武会会长梁旭辉还不忘在会馆里标明:“此为《叶问前传》主要取景景点。”
冼国林形容,他使用这些历史文化场地做外景,获得了地方政府“最高效率的支持”。从申请到批核,从市一级到区一级文化部门,整个过程不到两天就已经走完。一些佛山居民则对记者说,如果不造成对古迹的破坏,在文物单位拍摄关于本地的电影,“时间不长的话还可以接受”。
政府的支持还不仅仅是审批。在地方拍戏,剧组们通常会招来大批好奇的群众,没有公安力量的介入,单靠剧组的保安人员往往难以应付。《叶问前传》就遇到过这样的麻烦:在佛山精武会馆附近拍摄时,不断有机灵的观众伪装成工作人员进入片场,导致一场女主角在地上打滚的戏足足拍了三十多次。
为了拍摄顺利,佛山市政府将精武会馆封了六天,而南沙博物馆则允许剧组把其牌匾换成“咏春会馆”,并搭建一个外景用的厨房。各个景点的游客,直接由政府安排的保安人员阻隔。“如果没有这些措施,我都不知道这部戏在外景地要拍到什么时候。”冼国林说。
对剧组们积极支持的另一个内地城市是杭州。在去年年末,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提出了初步设想,该市推出“外景地杭州”计划,准备低价甚至免费吸引国内外影视制作企业来杭州拍摄影视作品。
最新的加入者是张掖丹霞地质公园。在《三枪拍案惊奇》上映之前,公园就已经用这样的语句来描绘当地的旅游前景:“小沈阳穿着红肚兜、粉褂子在丹霞风光中狂奔,孙红雷身着蓝紫色的铠甲在丹霞风光中一脸严峻,闫妮穿着水绿的罗裙在丹霞风光中高举手枪……丹霞地质公园无疑是这个冬天最为人关注的地方。”
保护与破坏
相对于地方对剧组们的热情,如何避免过多改变外景地的原貌,在中国内地反而成为了电影圈内自律与否的问题。
“其实大家都很明白,开山劈石太多会引来反感,另外是拍完以后一定要帮外景地恢复原貌。”冼国林说,“(佛山)政府没有给我们太多限制,大致是不要破坏公物,不妨碍周围人休息等等,因此更需要剧组人员自动自觉。”
《叶问前传》最后几天的外景拍摄,是在南海影视城进行的。对比起文化部门的宽松,这个人工外景地给了剧组更明确的限定:必须还原到与拍摄前一样的状态,还事先收取押金,在事后验收后方能退还。
对于场地提供方来说,他们面对的还原问题大概有几类:首先是大量的垃圾,尤其是饭盒这样的不可降解物;然后是搭建场景遗留的材料;接着是不可能带走的道具和耗材;最后是所有被移动的原物的归位。
“可能没有人会故意留下些难题,不过,单靠制片方的自觉,加上方法如果不当,谁能保证外景地原来的样子不能受到破坏呢?”负责与剧组对接的影视城张姓人员对记者说。
破坏的风险通常随电影的情节而变动。在影视城,细心的游客会发现有些建筑外还挂着一些隐蔽的铁钉,那是为了挂上油布,点燃后表现火灾场面而设,如果愿意出钱的话,一些特制的、可以直接烧毁的牌楼,更可以满足那些喜好火爆场面的导演。
对于剧组来说,为了做到拍摄场地的还原,必须得雇请工人,以及花耗精力把不能转移的遗留物品处理掉。送出去都没有要的东西,就只能就地销毁,再运送到附近的垃圾放置点。
按照知情人士对记者的形容,实际上一个电影剧组在外景地留下些什么,改变了些什么,甚至破坏了些什么,目前在内地仍然很难被监督。在香港,尽管政府鼓励电影业界到市区进行电影拍摄工作,但有严格的明细要求,从申请流程、拍摄细则到爆破场面等的监管一应俱全。
无线是电视台,与电影无关。一般电视制作的预算比较小,基本上都在现成的人工外景地拍摄,而一些规模较大的电视台,譬如CCTV和TVB都有自己的拍摄基地,里面从现代的医院到古代的茶楼,一应俱全。
《叶问前传》在广佛多个地方完成外景拍摄以后,给精武会馆等地方留下了大量的道具。除了坛坛罐罐,还有家具,甚至电影城乐于收藏的泡沫道具,这些大多数被各地取去,用作开发旅游的用途。精武会会长梁旭辉甚至挑选了一张沙发椅子,留在被剧组“全新装修”的会馆里面。
现在,冼国林的电影已经进入了后期的制作,他时不时会亲自到片厂去回味这些“原汁原味”的岭南外景。
影视取景两条路
外景拍摄,是电影制作的核心手段,指远离片厂的拍摄方式,也是衡量电影业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而言,投资越大的电影,对外景制作的要求越高,所消耗的成本越大。这些要求包括:寻找实地外景(譬如山林湖泊文物古迹),自建外景,或者动用数码科技去营造虚拟的电影场面等等,前者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中者需要耗费建筑成本,而后者则需要聘请高科技公司运作。
租用影视基地,即是在现成的人工外景基地(影视城)进行外景拍摄,一般周围都有相对齐全的影视配套(道具、临时演员等)设施和生活条件,令剧组的拍摄成本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