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基不卖故事]麦基故事

  70岁的罗伯特?麦基写过一些剧本,其中他最喜欢的是《茱莉?蒙哥马利小姐》,这剧本的各种版权已经被出售了四五次,最近又被一家英美合资的制片公司买走。像作者的其他剧本一样,它们向来都不愁销路,只是始终未能搬上银幕。
  当然,这丝毫不会影响麦基的自信。“每个读过它的人都一发不可收地爱上它了,”他告诉《南都周刊》记者,“它只是还没寻觅到一个合适的出生地而已。”
  罗伯特?麦基,他不是全球最好的编剧,但全球最好的编剧们却纷纷认他为“教父”。
  你看过《阿甘正传》、《西雅图不眠夜》、《玩具总动员》、《巨蟒与圣杯》、《钢琴课》、《X档案》……中的任何一部吗?这些都是它们的编剧在参加完罗伯特?麦基的剧本写作研修班之后的杰作。
  埃里克?罗斯,《阿甘正传》的编剧,麦基记得他当时穿得西装笔挺,像个商务人士的派头而不是剧作家的邋遢样儿来上课。但他的眼睛里有光芒。“我建议他要从常规格局中跳出来看世界,用局外人的身份来打量社会关系、家庭关系。一句话,要敢于冒险。”麦基回忆。这句话显然对埃里克起了作用,因为《阿甘正传》正是一部不以“社会人”视角打量世界、敢于冒险的电影。
  从1981年开始,罗伯特?麦基开班教授人们写作剧本。最初是一间私人电影学校请他每周六早晨为那些尚未得志的青年编剧开一门课,他讲了八周后,学校通知他课程需要再开一次,因为报名的编剧数量翻了三倍。
  通过口口相传,庞大的人群拥向了麦基的课堂,当欧洲电影基金会也邀请他去给欧洲的编剧们讲讲如何写故事时,麦基明白他拥有的这项才能―教人如何写故事―几乎可以申请专利了。
  1997年,麦基梳理了他关于剧本写作的基本准则,出了一本书《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以下简称为《故事》)。这本书被翻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20多国文字,被奉为编剧界的“圣经”,至今还在亚马逊图书销售排行榜的前1%里。
  据不完全统计,麦基的学徒们起码获得了18个奥斯卡奖,109个艾美奖,19个美国作家协会奖和16个美国导演协会奖。根据《皮克斯总动员》一书的记载,皮克斯公司的灵魂人物约翰?拉赛特(John Lasseter)在洛杉矶参加完麦基的一个为期3天的讲座后,就成了麦基的信徒,“麦基的教义成为了皮克斯公司的法律。”
  今年12月6日到12月9日,罗伯特?麦基将第一次来到中国北京,开办他的编剧培训班,报名费5000元,“操盘手”是盛大新经典影视公司。近些年网络文学在中国盛行,其影视改编版权也正在成为一个大蛋糕。据此项目的盛大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很多热门网络小说都是把版权卖给影视公司,或者转交给知名编剧改编。
  “你上哪儿去找这么好的老师?他四天里的信息量相当于一个戏剧学院老师一两年的信息量。” 编剧宁财神大力推荐罗伯特?麦基的中国行,目前报名的有香港导演兼编剧彭浩翔等。
  
  南都周刊x麦基
  好故事包含人类真相
  南都周刊:1981年你开始教人如何写剧本,在此之前你做什么?
  麦基:从青年时代一直到三十多岁,我是一名演员,同时也是一名导演过60多出戏剧的剧场导演。由于有表演经验,我在写作时本能的倾向是为人物角色创造场景,并以演员和剧场导演的观点去看待写作。我一直被这种用作表演的写作所吸引,而不是那些仅供人阅读的小说写作。所以,在教授别人之前,我自己写了很多年剧本。先是舞台剧本,然后是电视剧本、电影剧本……从剧场转到大银幕,从纽约搬到好莱坞,就是这样。
  南都周刊:《故事》里你建立的编剧理论是全世界最成功的编剧理论,制造了巨大的票房和广泛的信徒。你是如何建立这一理论的?
  麦基:我认为我教授的并非理论。理论是种推测,它是不可证的,而我教授原则,这些原则总体而言是普适的、永恒的,人类需要故事来打动人心。所以原则必须充满人性,超越所有文化之上。当然,各地不同的文化和情感存在着差异,一些文化对之敏感的事物,另一些文化却麻木无感,所以当我从一个国家去到另一个国家讲课时,我会将自己的风格稍作改动。我想亚里士多德和威廉?阿瑟(英国剧作家、批评家)对我而言都非常重要。
  南都周刊:在很多人看来,剧作家一直以来是天才职业。而在你这里,剧作家成为了匠人,故事成为了精巧的产品。
  麦基:首先,我并没有说过故事只是一项工艺。我之所以强调故事的技艺,是因为数十年来它都遭到忽视,但我强调的重点是即兴的、直觉的、近乎魔幻的创意。关于艺术形式的知识和熟练的技法,有利于写作者们对缪斯的信念。有了它们,故事从无到有,灵感行云流水―人们却忽略了它们。
  但我感觉近几十年来,那些教授写作,尤其是银幕写作的人正在贬值。一些写如何写作银幕剧本的人通常对艺术形式有种轻蔑,并认为剧本写作是一件人人都能胜任的机械活。他们对才华、真正的灵感和无意识创造没有任何尊重。他们对待剧本写作,就像教人修车一样。所以我尝试维护这个准则:心灵自有其神秘所在。存在着一些能让艺术家释放其天才的技巧和机制。但天赋的多样性是无限制、无穷尽的。不应该这样去教授写作,因为这种方式会压抑了作家创造的天才。
  南都周刊:好故事有什么标准吗?
  麦基:好故事应当是包含普遍的人类真相和人类经验。然而它们又必须被用全新的、独一无二的方式讲出来,让观众感受到他们进入了一个从未涉足的特殊世界,但在这个世界里,他们又发现了自己。他们和这个新世界中的自己惺惺相惜,通过这种不可能在真实生活中实践的体验,代替全人类贪婪地活着。这就是我所认为的激动人心的故事。
  南都周刊:如果我们要将《百年孤独》、《达洛维夫人》这样的故事搬上电影银幕,有没有可能取得如小说一般的成功?
  麦基:几乎不可能。小说焦点在内心冲突,争斗在人的内心进行,而人的内心生活恰恰是无法用镜头照下来的。因此,剧作家必须对小说进行再创造使之变成剧本,必须把小说家直接表达的人的内心冲突通过形象和角色的行为来暗示。小说无法直接被采纳,它们必须经过改编才能通过角色的形象、世界以及行为来暗示小说家直接通过语言描写的角色的思想与感觉。
  南都周刊:2004年在接受CNN的采访时你提到,这几年美国电影编剧在衰弱,而电视编剧的水准大幅提高。这是由什么而致?
  麦基:原因很清楚。很多电影编剧放弃了电影,跳到电视界去创作伟大的电视剧集去了,因为在那里他们能拥有当电影编剧时所没有的创作自由:权力。在美国电视系统里,他们变成了制片人。这让他们的创新不再仅仅是局限在故事形式上,而是连题材和内容都可以自由选择。美国电视剧正越来越精彩,很多商业电影不可能涉足的幽深领域,在电视这里都有了探索的可能。Alan Ball,写《美国丽人》的剧作者,他放弃了电影后创作了甚至更优秀的、关于殡葬业的剧集《六尺之下》。
  南都周刊:你怎么看待中国电影中的故事?
  麦基:从张艺谋最早的电影开始我就是中国电影的粉丝了,以及后来的陈凯歌、王家卫。近年我印象深刻的一部中国电影是《功夫》,它符合我说的既怀有普世的人类情感,又充满吸引人的独特文化这样的特点。在我看过的许多中国电影中,我注意到一项有趣之处,人物经常处于严峻的道德两难中,不是好与坏、对与错的抉择,而是两个不可调和的“好”之间的抉择。这些故事的讲述者没有畏首畏尾,他们有直面这些深刻的道德两难的勇气,这一点非常触动我。中国电影中另一样值得称赞的东西是人物心理的复杂性,其中最为突出的或许是《霸王别姬》,里面有着许多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我想中国电影如能在这两方面一如既往或更为强化,便能给人酣畅淋漓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