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少年会出第四季吗 [NO Beijing的音速少年]

  对那些唱着“I Love Beijing Tian an Men”长大,后来又吼过“中国可以说不”的老炮来说,一支中国乐队,脚踏祖国的大好河山,却高唱“Welcome to USA”无疑有汉奸之嫌。那是脑浊乐队,他们无非是在向永远在路上的美国梦致敬,并抒发“全世界朋克联合起来”的情怀,但假如你们家胡同里的老太太们在“One World One Dream”的奥运旗号下扭着秧歌学说:“Welcome to Beijing”,那不是一件更朋克的事儿吗?
  假如有人打出了“NO Beijing”的旗号,请不要没收他们的CD,不要把他们逮到局子里。这只是中国新一代乐手对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纽约No Wave的遥远致敬。Brian Eno制作过一张合辑《No New York》,纽约No Wave的核心人物是Glenn Branca,No Wave结出的一大硕果是受其影响甚大的Sonic Youth,而Glenn Branca和Sonic Youth正好是Carsick Cars的纽约音乐教父。守望参加过Glenn Branca在纽约的吉他交响演出,Carsick Cars今年夏天又成为Sonic Youth伦敦、维也纳、布拉格演出的暖场乐队。
  Carsick Cars的才能和局限,在于他们实在太像Sonic Youth。考虑到Sonic Youth如此高不可及――能模仿他们也非等闲之辈――考虑到这是Carsick Cars的处女作,我更愿意强调他们的才能。说到模仿,如今走红的欧美新乐队,几乎无不带有明显的前辈影子,传统意义上的摇滚乐队在今日已经难以奢谈独创,Carsick Cars确实也还没有拿出多少独特的东西,但他们仍然有资格跻身国际一流的新人乐队之列。
  对泡沫太多的中国摇滚来说,一头扎进经典的浩瀚、向深海索取黑暗的心,这样的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兵马司厂牌此次一起推出大碟的三支年轻乐队,Joyside从以前的1970年代老朋克 “倒退”到1960年代,发出了吉姆?莫里森式的尖啸并翻唱了滚石;Snapline沉迷于后朋克、新浪潮、尤其是早期工业摇滚的黑色氛围;Carsick Cars则驾轻就熟地玩转了Sonic Youth式的迷人旋律和吉他噪音,当守望操起木棒冲吉他狂拉猛锯,也完全一副Thurston Moore徒弟的范儿。
  假如你嫌《棍》简直和Sonic Youth相像得不像话,那么《广场》黑色、凝重的氛围可能会令你稍稍摆脱Sonic Youth,而追随Suicide的精灵。喜欢Sonic Youth必然也会喜欢Sonic Youth喜欢的经典老炮。Joyside翻出了“大门”和滚石,Carsick Cars则像Sonic Youth那样向Iggy Pop和地下丝绒致敬。
  守望稚嫩犹存的清亮歌声从黑云压城的吉他噪音中冲出,出污泥而不染,一股60年代的青葱气息隐隐传来恍若隔世,然而重返60年代,何止是翻唱几首老歌那么简单,三个21世纪的晕车少年,在60年代的地下丝绒隧道狂飙,他们仍然梦想成为改变时代的摇滚英雄。所谓卡通一代、消费主义、娱乐至死……所有用以描述“80后”乃至“90前”的陈词滥调在天才的个人面前都会沦为狗屎,在习惯于在自己的DV、相机和手机面前搔首弄姿的同龄人中间,Carsick Cars确实是另类。你可以喝着全球化的奶长大,但身上呼啸的始终是中国的血。在很多新一代北京乐队尽唱英文的时下,Carsick Cars唱中文反倒新鲜,守望有时会有意用扭曲的调调来唱,但有些词儿在他干净的嗓音中恢复了汉语漂亮的音色,比如小黄帽和熊猫、蘑菇和箩筐,以及广场和中南海。
  Carsick Cars的批判绝不声色俱厉,就像他们的吉他噪音和Sonic Youth一样是理性的。不动声色的唱歌调调自有一股天真、一股机灵劲儿。而当“80后”的社会良心被大家说得好像全都喂了狗,Carsick Cars却重返时代的广场,沉痛而坚执地守望:这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广场/广场上曾经奔跑的青年/如今已经失去了他们的信念/而你整夜地坐在广场里面/等待黑夜吞噬你的一切。
  Carsick Cars的《中南海》,俨然已成为“No Beijing”摇滚新王国的国歌(也是中南海牌香烟免费的广告歌),它来来回回只有两句歌词:“生活不能没有中南海”、“谁抽了我的中南海?”你可以理解为不动声色的社会隐喻,也可以理解为对自己生活没心没肺的赞美。在这首歌掀起的Pogo人浪中,有一半是老外,人们一边Pogo一边掏出香烟(多半是中南海)扔向舞台乃至直接击中守望,这个全球化的狂欢仪式,围绕的却是此时此地的中国图腾,没错,这不是纽约,这是北京,北京欢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