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出头和肩的武士身穿铠甲、身体后仰,执行领队许卫红拿起竹签,俯下身子开始清理他的面颊。她轻轻地吹了吹陶俑面部的浮土,用竹签挑起他额头的一片土层,仔细端详着陶俑的前额。她在辨认那微微凸起的部分是不是这名男子的发际带。
这是2009年7月20日,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正式发掘的第37天。回填土的清理已经结束,挖掘工作已经进入原生堆积土层清理阶段。这意味着,工作人员触摸到的,已经是真实的秦朝陶片。
秦兵马俑一号坑长230米、宽62米,是一个东西长南北窄的长方形坑,坑东西两端有长廊,南北两侧各有一边廊,中间为9条东西向过洞,过洞之间以夯土墙间隔。估计一号坑内埋有约6000个真人真马大小的陶俑。沉寂20多年后,兵马俑一号坑发掘再次破土作业,又一次引发世人的狂想。
考古工作远非想象中那么浪漫。换上专业的软底鞋,为保护文物,每一次移动脚步前先得给脚下垫上棉垫。要克服高温的阻碍。一号坑保护大厅是上世纪70年代的拱形钢架结构,不能安装空调,呼呼转动的电风扇无法缓解工作人员的汗流浃背。由于风会加快漆器的风化和起翘,又会吹乱木丝之间相互连接的纹理,更多时候,对于高出室外温度5℃的一号坑,风扇也只是奢侈的念想。
一种工具,一道工序。手铲、毛刷、竹签、手术刀,是挖掘人员的“武器”。遇到坚硬的泥土,先用喷壶洒水喷湿喷软。土层堆积较厚,就用手铲清理,遇上较薄的泥土时,得先用手术刀,再换竹签甚至牙签,慢慢“剔”出细节。清理出来的泥土和杂质用软毛刷轻轻扫掉。
“用竹签清理陶俑鼓鼓的鼻翼,感觉他在憋着气、冲我嚷。”许领队的描述让人忍俊不禁。另一个保存完整的陶俑面部挂着淡淡的微笑。这是跨越了千年的微笑。
彩俑是这次挖掘的普遍期待。在历史学家笔下,秦俑是亮丽的:以红绿二色为基调的战衣明快鲜亮。红色是血与火的符号,象征着力量与地位,绿色则代表着丰收、富饶。但是,历经千年磨难,秦俑的色调只剩下一些痕迹让人浮想联翩。
这就是历史的奇妙之处。秦始皇希望死后依然拥有千军万马,命令老百姓为他修筑陵墓,并在陵东侧安置了庞大的兵马俑大军。秦始皇的帝国很快就灭亡了,后世对他争议不休,但是终结列强纷争、统一中国的伟业确实是他所缔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