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钱东升 文/陆幸生 拍摄者手记 6月25日,三位年轻人在上海新开张的冰吧内举杯畅饮。这里都是冰:冰墙、冰桌、冰凳,甚至连酒杯也是冰制的,室外,正是上海最为闷热的黄梅天,这里,却是冰天雪地的透心凉。
其实,"冰吧"在北欧,不是稀罕事情。2002年初夏,我到瑞典采访,先到斯德哥尔摩,参观了诺贝尔纪念馆;其中一天,我们一行人就去了当地的"冰吧"。
斯德哥尔摩市区不大,繁华的步行街和忙碌而安静的火车站,也就相隔几条街的距离。进入一家十分普通的街头门面,引人注目的,是厅内的大衣架上,挂着毛茸茸的银色皮大衣,显得非常华丽。一个高大的瑞典小伙子,他是被派来给我们做向导的,他说,"里面"正在施工,用从更北边(瑞典北部在冰冷的极圈内)运来的冰块,建造冰的酒吧。这是瑞典的一份独特的旅游资源,很是吸引观光游客,商业经营一向不错。这冰吧基本可以维持6个月的"固体"营业状态。到冰吧一游,在瑞典已有多年的历史了。
我和同伴们,嘻嘻哈哈地把银色皮大衣披挂上身,连同皮帽子一起扣在脑袋上。踏进尚未完工的冰吧,真是一片透明的"白色"世界。墙壁是冰块砌成的,柜台是冰块垒起的,凳子当然也是冰块做成的,就连柜台上的酒杯,也是用冰块凿出来的。那位也穿着皮大衣的服务员,笑吟吟地给我们端起的圆圆冰酒杯里,倒入紫红的葡萄酒。我们高举酒杯,透明的冰的容体,殷红的火的液体,在眼前相映成趣。我们互相用照相机,忙碌地拍来又拍去。
后来,在旅游画册上,还见到过丹麦有冰造旅馆。要说起来,道理也简单,只要人无我有,凛冽的冰块也可以成为滚烫的商家资源。冰酒吧、冰卧室,也许起源于最初的实际生活,也许就是一天半夜临时"凑活"的场所,慢慢演变成了赚钱的旅游节目。
旅游是人的居家生涯的暂时脱轨。居家岁月,向往时被誉之为温馨,烦乱时被贬之为"地狱"。由是,注视转向陌生的新鲜,转向冰冷的兴奋。居家和出游,彼此反复,都有理由;出走则是另外一说。旅游总要归来,因为冰到了一定的时候,总是要化的。